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人词体制的确立始于中唐,张志和的渔父词是个标志。前此,刘长卿、戴叔伦以贬谪文化、边塞文化人词未引起文人创作的兴趣,至张志和以隐逸文化入词,开始形成一股唱和之风,其所作也突破了与诗同科的特征,从刨作层面上意味着文人词体制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如梦”与“归心”深处的旷达——谈苏东坡贬谪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旷达"言东坡词几成定论。东坡词"旷达"风格的形成虽然有天性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人生的苦难中逐渐磨练发展的结果,因此东坡贬谪词更能体现其旷达的词风。"人生如梦"在东坡词中多次出现,经过贬谪之后,东坡在看似颓靡的"如梦"的人生观中融入了豁达的心态;东坡有着很强的"归乡情结",在欲归而不得的贬谪生涯中,他超越物质和精神上种种困境,达到了"心安处即吾乡"的境界。这两点是其贬谪词中旷达风格的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北宋党争中,文字之祸频频发生,由此出现了很多贬谪文人。文祸带来的贬谪让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分外谨慎,甚至“不复作诗文”;另一方面,身处贬谪之中,他们心中有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微的词得到了贬谪者的青睐,诗文中的很多题材内容悄悄转移到了词体当中。由此成全了词体“诗化”这一大变革。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经过贬谪之后人生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中隐"的心态。"中隐"是亦官亦隐,一方面通过做"闲官"而在物质上获得温饱富足,另一方面以富足的物质生活为基础在精神上尽情享受生活中的安闲快乐。这种心态直接促成了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一些重要词作的产生。宋代文人对白居易的敬慕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敬慕的着眼点便是他晚年潇洒闲逸的"中隐"生活。在"中隐"心态的引导之下,形成了文人词发展所需要的休闲享乐的创作氛围,唐宋词亦由此而兴盛。  相似文献   

5.
在北宋党争中,文字之祸频频发生,由此出现了很多贬谪文人。文祸带来的贬谪让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分外谨慎,甚至"不复作诗文";另一方面,身处贬谪之中,他们心中有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微的词得到了贬谪者的青睐,诗文中的很多题材内容悄悄转移到了词体当中,由此成全了词体"诗化"这一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品中的上品,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的豪放,充分显示苏轼坦诚旷达的胸怀。辛词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地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最大的差异是“旷”与“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闲适之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轼一生,数遭贬谪,然所作诗文,多闲适之乐,且与白居易相较,自有特点。他所体认的闲适之乐,其含义比白居易更深刻、更丰富,表现为旷达心境,忘身化外。“适意为悦”表现出苏轼的苦乐观和价值观,这种生活姿态,超越了物质因素和生活形迈,臻于委顺自然、纵浪大化的精神境界,与前代失意文人的心境,亦有异同。  相似文献   

8.
张英 《重庆师专学报》2009,(3):53-56,61
中唐是文人词兴起的重要阶段,中唐词坛上几位词人都有过贬谪经历。刘长卿的《谪仙怨》是词体中贬谪题材的开山之作;刘禹锡的贬谪词表现了他贬谪后悲怆、反思和自信交融的复杂心情;白居易的贬谪词于悲伤基调之外另有重回富贵生活的感慨,反映了他贬谪前后思想的变化。这些贬谪词是唐宋词贬谪题材的重要开端,为两宋贬谪词的兴盛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乘,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创立"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充分显示苏轼疏狂不羁、潇洒飘逸、坦诚旷达的情怀。辛词承其词风,并多有创新,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的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在继承与发展关系上表现出最大的不同为,苏词"旷达",辛词"豪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后世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0.
北宋文人歌妓词具有独特的意蕴和审美价值,是解读当时文人心理的一把钥匙。因其内容所限,此类词本该是俚俗的,但北宋文人俗中求雅,不断提升其内在之质与外在之形。在内容上,文人们或专力突显歌妓优秀品质,或抒写真挚爱情,或寄托身世之感,通过这些开拓使其达到“神”变;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尽力使用雅语、典故,创造清新淡雅的意境,从而使其达到“貌”变。北宋文人歌妓词的“神”“貌”之变体现了北宋文人的雅化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1.
民间词无格律,格律是文人词特有的,是文人为应歌而采用的技术性手段。而格律的形成,又与文人“依调填词”中“调”的本位转移关系密切。文人开始作词时乃是依一定“曲调”填词的,而当广大文人参与歌词创作后,他们对歌词原生性音乐无法把握,又要求合乐可歌,故根据自己熟悉的、信赖的词体平仄“字调”填词。当这种按平仄字调填词成为文人歌词创作的主要手段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词体格律的定型,词体实现了完型化。  相似文献   

12.
苏轼在“无适而不可”的艺术精神指引下 ,提出了诗词同源、同质的主张。他以诗衡词 ,并且在具体创作中以诗入词 ,从而提高了词的品调 ,使之成为具备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的文人抒情诗体。苏轼扭转了柳永以来的俗词之弊 ,引导了整个词坛风格的新变。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定风波>一词中潜隐在旷达超脱背后的是词人感叹"人生如梦、虚幻不实"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苏轼的贬谪创作中反复出现,而这种心态恰恰是禅宗的精神内蕴.即用一种"寓身物内,超然物外"的冷静态度去反观宇宙人生,将自己的心灵、视角超乎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界之上.宋朝文人的佛老之风以及苏轼的人生遭遇,对苏轼贬谪期间词作创作的精神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轼接受佛教影响的情况较为复杂,这也相应体现在其词的创作中。苏轼对人生之虚幻与无常的深刻体验,使得其词往往否定现实价值观念的束缚,从而透示出人生思索的深度;而禅宗“真如本性”、“安心”等思想更是苏轼乐观旷达词风得以形成的重要根源;中国传统文人接受禅宗思想启发,对恬淡静谧、与自然融合而又跃动着生命灵性的美感偏爱有加。苏轼亦将此种美感写入词中,从而再一次拓展了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万露 《天中学刊》2005,20(1):74-78
苏轼将词的性质由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他把题材的取向从他人回归到自我,打破了旧的抒情程式和词的创作心理定势,又由于其本身的经历,他把宋代文人士大夫特有的心灵矛盾冲突纳入词的创作当中,并且成为其着力表现的对象。比之于其前的词作,我们可以发现,东坡词所表现的情感意向是多向的,他的生命存在状态是多元的,他在词里构筑起了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心灵世界。从展示挖掘文人士大夫心灵世界的直面性和深广度来说,苏轼是词史第一人。贬谪黄州是他人生第一次大的挫折,是他整个人生尤其是其词创作的转捩点,也是儒道禅这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他的黄州词记录了这段贬黄时期的“不适-求适-适”的心路历程。较之于苏轼其他时期的词作,黄州词所表露出来的心灵世界的多层次性和生命存在状态的多元性更为特出、鲜明和完整。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早年喜作艳词,成为“苏门四学士”后,他的词风明显向苏试的词风逼近,这一转变背后是他生活和感情上的一些变化。他的词风变化体现了他创作态度的转变,从中可以窥见他对词体雅、俗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苏轼以他打破传统因袭态度的创作精神,把诗文革新运动的革新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一扫词坛侧艳重靡的积习,扩大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语言风格,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为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两宋由于新旧党争以及主战主和之争产生了大量的贬谪文人,其中不乏词坛大家.贬谪使词人们离开繁华都市中的温柔富贵和青楼的笙箫、家宴的安乐,在谪途与贬所饱经磨难的同时开阔了眼界.万水千山行遍的经历让他们笔下的词境发生了两大转变:一是由狭小变为阔大;二是由柔媚变为刚健.而这两点转变正是词体"诗化"的重要表现,可以说,词人贬谪对词体诗化有着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冯延巳的人品与词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延巳身处南唐衰乱时世,其词抒写士大夫文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悲哀,颇多邀宠固位之意旨。后代词论家却从冯氏惝恍迷离、朦胧含蓄的词境中,挖掘出忠爱缠绵、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从而赋予他符号化的面具。冯延巳的独特词境对于后代文人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贬谪的遭遇使“苏门四学士”词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作词的目的从“遣兴娱宾”转为“排遣情怀”;其次,词作“调外有题序”的特征显示了“四学士”对作词“自遣”这一意识的强化;最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总之,贬谪后的“苏门四学士”词沿着苏轼开拓的道路从作词目的、艺术手法等方面进一步地推动了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