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2.
《头陀寺碑文》的佛理及其表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陀寺碑文>作为建筑碑文的典型作品,在形式结构上具有范式意义.作为佛教建筑的碑文,它对佛教教义的阐述以大乘佛教尤其是中观派为核心,反映了至南齐为止佛教在我国的接受概貌.佛道两家在最高哲学范畴上的神圣化和神秘化、修炼与修持方法上对语言作用的全盘否定态度的共通性,使作者有意识地用道家理念阐述佛教义理.  相似文献   

3.
道家的“道”虽然与现实层面上的仁义等道德具有相悖的内质,但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则有着一致的价值取向.道家道德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的自然性.道家的自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具有三维的意义:在本根论上,它是万物存在的依据,即“道法自然”;在存在论上,它标明的是万物的本性,即“万物之自然”;在方法论上,它演绎的是必须因循万物来成就万物的实践操作.在三维的视野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不在“为”与“不为”,而在如何为.儒家注重的是人的主观有为的方面,道家所重视的始终是如何创设最良性化的条件使因万物而为的实践通畅的方面.这是应该明辨的.  相似文献   

4.
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老子、庄子关于文艺否定论思想一直受后人关注。这种观点基于道家“道”的观点。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世界的本真,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人们认识的只不过是它的虚幻的现象而已,从而推出人的感官对它是无能为力的。道家从否定人开始提出了文艺否定论的观点。文艺否定论主张反对文化学术、言辞辩说以及一切审美活动。但是道家也不是一概否定美,他们只是否定感性的具体现实美,也就是用来刺激人的感官的世俗艺术。他们主张的是自然之美,也就是道之美。道家的美学思想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道法家新论     
道法家与道家、黄老道家是同源而异流。道法家本道主法,道法并举,刑德、文武并用,道法儒融合;道法家主张霸王道统治术,论证了法制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以及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它与主“道德之意”和以无为理论为根本宗旨的黄老道家是不相同的;它又与以法为本、法道儒融合的法家有实质的区别,故称之为道法家,而其实质是法哲学派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7.
花鼓灯承续道家生命哲学的乐生观念,艺术的道性特征非常鲜明,是较为充分地 凸显道家审美文化的汉民族民间艺术的典型.将花鼓灯艺术置于道家审美文化的视阀中进行 研究既是探索花鼓灯艺术特征、文化特质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深刻认识道家文化对消解当今"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体二元对立窘境所起积极作用的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8.
先秦道家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因此,有人把庄学实质说成是美学,是最恰当不过的.魏晋"玄学"实质上是道家思想的发展,并以庄学为中心的.玄学与佛学也是相通的.老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审美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家哲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的文人骚客都为其深刻的思想、奇幻的语言所征服。正是由于道家哲人运用独特的语言方式来言说思想,其中既有优美的文字技巧,又有晦涩难懂的词意。本文力图综速道家语言观的内在理路,揭示道家语言观从“道不可言”发展到“言不尽意”,然而为了解决言意矛盾又提出了“立象尽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郭玥 《文教资料》2013,(35):18-20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文化最重要的两部经典.虽然老庄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然而两者对于“道”所侧重的角度却有所不同,老子的“道”心怀天下,庄子的“道”专注个人.而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与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思维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11.
“道”与“名”的哲学关系贯穿与老子哲学思想的始终.老子哲学对“道”和“名”有深刻的探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构建了“道”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名实之辨”的哲学问题,对“道”与“名”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和语言哲学观,其价值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道家哲学的天道论不仅从本体论的意义上阐述了"道"的本质属性,而且从方法论以及目的论等角度描述了"道"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本文正是立足于于此,用"天道"、"天下"以及"天地"即三天喻道的形式回归道家哲学文本当中,论述了道家哲学理论的博大精深,更从细节中阐发了文本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所谓三天喻道,即以"天"的现实意义论述"道"的抽象理论,这亦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4.
道家是由春秋时期老子和庄子开创的一个思想体系,《老子》和《庄子》(《道德经》和《南华经》)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这两部作品中。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仍然具有很大的凝聚力。《老子》把"道"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哲学思想在文字之间显而易见,因此被称为哲理诗。与《老子》相比,《庄子》因为其语言本身和创作形式的  相似文献   

15.
胡素梅 《天中学刊》2009,24(5):70-72
先秦儒家、道家都注重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修养道德、节制嗜欲以养生,但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又存在不同.儒家重养生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抱负,道家则是为了保全人的生命价值;儒家养生重在修养道德,道家重在顺应自然;儒家养生偏动,道家偏静;儒家养生主张怡养情志,道家主张保精守气.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在今天仍然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道家文化有强烈的和谐意识,其"道法自然"的精神本质就是追求道、天、地、人的大和谐.道家和谐文化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心灵和谐等各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强调人与道的和谐,认为循道发展为和谐之根本."守道","万物为一","复归于朴","不为物役"等是其主要内容.道家和谐思想内涵深刻,见解独到,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开掘和认识.道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思想启迪和警示意义,应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把“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老子的哲学(即道家)就是对“道”进行系统论证的哲学。老子的“道”的涵义是什么呢?《老子》第十四章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卸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相似文献   

18.
以道家思想为参照,通过对“大道”与“道”、倾听道说与观物得道、在说不可说者的超验语言及对理想生存境界的设定等方面的比较,探寻海德格尔语言之思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19.
如果把道家看成一个主体,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道家视野是不一样的,由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文化等多种原因,道家所关心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派基调也在发生流变.因而,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道家.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文献的用语可能受到它所荷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道教经籍中的一些词语即打上了很深的宗教文化印痕。文章以东晋六朝道教上清派经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道家思想及道派文化对其中词语意义及构造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文化的角度解剖这些语词,对宗教学、语言学、文化学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