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富祥 《甘肃教育》2007,(3S):10-11
“择校”这一名词无数次地在新闻中出现过,甚至于人们一听到“择校”就习惯性地把它和乱收费联系起来。一段时间以来,“陪读”这一名词也不声不响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陪读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到外地上学,父母亲陪着去料理生活,而陪读的另一层意思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陪孩子进城读书。这些时髦名词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有什么深层原因呢?记者就此事进行了调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一所中学只要升学率高,就足以吸引一批家长为之疯狂——不择手段地择校,上演新“孟母三迁”,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陪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上移,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县城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日趋丰厚,在广大农村,大多数家长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不惜代价,千方百计择校将子女送到教育资源优厚的县城学校就读,在孩子离家求学,担心其不能自理生活的情况下,这些家长也一同离乡背井当起了“陪读生”。从家长陪读的层次上看,有高有低,有高中,有初中,有小学,甚至部分幼儿家长也赶浪潮当起了幼儿“陪读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改革新政策的逐步推进,农村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迁,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随之出现新情况:部分农村地区择校现象迅速向小学蔓延,越来越多的“村小”学生流向乡镇中心小学,学生家长随之聚集在乡镇租屋“陪读”,成为乡镇蔚为壮观的“陪读”  相似文献   

5.
词义辨析     
特别 特殊 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突出、异常、与众不同”的意思。 “特别”能修饰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在不同的场合,词义也略有不同。它在修饰形容词时,有“格外、非常”的意思,表示程度。在修饰动词时,有“特地、着重”的意思,还能表示“进一层式强调”的意思,相当于“尤其”。它也能修饰名词。 “特殊”只能用来修饰名词,跟“一般”相对,表示不同于同类事物或平常的情况。“特殊”有构词能力,可构成“特殊性”、“特殊化”;“特别”则不能。  相似文献   

6.
在一般古汉语教科书和文言虚词专著中,都把“有”字出现在名词前,看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头。这种观点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有人在探讨国号前附加的“有”、“大”、“皇”诸字意思时,就能断言:“‘大’字为一美称,表示‘广大’、‘伟大’,多为本朝人的称谓。‘皇’也是‘大’的意思。”而“‘有’字井无什么实际内容,只是用在名词前的语首助词,一般是后来加上去的”。“有”字有无实义,学术界曾有探索。秦建明、张懋镕二同志最近撰文,又提出了不  相似文献   

7.
“结构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组织、成系统的思想;二是指建筑、构造思想。这和“结构”一词本来就具有双重词性和意义有关。在“于是详察其栋宇,观其结构”中,“结构”的意思是屋宇建构的式样;后引申为事物各个部分的组织排列;是名词。在“新亭结构罢,  相似文献   

8.
(以下撷取的是进行词语教学的一些片段)师:你知道“拮据”是什么意思吗?生:经济情况不好。师:这是字典里的解释,光看字典的解释还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拮据这个词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投影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很拮据。”教师范读句子。)师:你觉得他们家怎么样?生:很困难,很穷。师:困难到什么程度呀?读读这句话再说一说。生: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他们的生活。师:维持几个人的生活?生:六个人。师:这就叫做—(生:生活困难。)我们从字典中查到词语的意思后,应该把——语的意思放到课文中去…  相似文献   

9.
张桂芳 《课外阅读》2011,(1):177-177,175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是诗歌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10.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一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些语法功能 ,当然也具有了某一新的意义。辨别实词是否活用 ,主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 ,如果句中的某一实词用它原来的词性的意义解释不通 ,就可能活用为另一类词了。如“一狼洞其中”的“洞” ,原作“窟窿”讲 ,名词 ,但在这里解释不通。该句的主语是名词“狼” ,“洞”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 ,陈述“狼”的动作 ,“洞”显然地活用作动词了 ,作“打洞”讲 ,这样就讲通了。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出现的这种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在句…  相似文献   

11.
刘丹 《江西教育》2006,(21):14-16
“陪读”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现在,在国内中学优秀师资比较集中的城市也聚集了一群“陪读”父母,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社交生活、个人乐趣,甚至牺牲事业来陪孩子读书,愿望只有一个:让孩子上个好初中,考个好高中,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目前,陪读风气有蔓延之势,以往陪读现象主要是高中学生,现在有少数家长从孩子读初一就开始陪读了,一些名校的周边成为陪读村,陪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水涨船高,名校周边房租抬价据山西晚报网今年9月18日报…  相似文献   

12.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俗语至少隐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意思强调“制度是死的”,制度一旦制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规范性,这种稳定性和规范性不能随意变更,是“比较死的”;另一层意思强调“人是活的”,人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现实世界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人不可以在灵活多变的现实世界中,被极具稳定性的制度给“憋死”。然而,制度在什么情况下“会死”,  相似文献   

13.
一  “创新”这一名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而今天人们对“创新”的理解则最初是从经济学范畴里探寻的,创新的词源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氏词典所下定义,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创新”概念,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后来,人们又把这种创新划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大类,…  相似文献   

14.
“陪读”,曾是夫妻双双跨出国门求学海外的代名词,如今这一词有了更加名至实归的含义。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为数众多的家长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事业,专职照顾上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这一“陪读”现象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父母、孩子意味着什么?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一、形形式式的“陪读”A.南京某大学浦口分校食堂里,小吉正和母亲一起吃饭,对于这种情形,她的同学早已见怪不怪了。小吉的母亲住在校外的一排农民出租房里。开学半年来,对小吉照顾无微不至的母亲不仅每天要为女儿打扫床铺、清理衣服,还三…  相似文献   

15.
“中头彩”,这是我们班老史创造的。老史,就是史帅雷了。嗨,坐在我后面的那几个男生,什么都想得出来,别说你们听不懂他们嘴里的许多词语,就连我也常常给他们弄得一头雾水。那是在一堂英语课上,大家都在背书,后面那几个不知道又在叽里咕噜地说些什么。“潘伟,订正作业。”老师叫了一声,潘伟走了上去。他走下来时,老史张口便说:“嘿,蟠桃,‘中头彩’了。”“中头彩?”这词新鲜。“嗨,老屠,什么意思啊?”我好奇地问后面的屠戈锋。“什么意思?嗯,不告诉你。”屠戈锋看起来很得意。“不告诉就不告诉,有什么稀罕。”我摆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老潘,…  相似文献   

16.
【案例】理解“浩浩荡荡”。师:“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一句中,除了说水势浩大,还点出了水流的什么特点?生:流向东海。师:也就是说,水有明确的……生:目标。师:对。再看看,“流向东海”(重读“流”)还告诉了我们什么?生:是流动着的。师:对,是运动着的。现在谁来说说“浩浩荡荡”什么意思?生:“浩浩荡荡”的意思是形容气势浩大地奔向一个目标。生:“浩浩荡荡”的意思是形容气势磅礴地向一个目标前进。【感悟】形象性、具体化是小学生思维的一大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或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时,常常会出现浅表…  相似文献   

17.
如今家长“陪读”已司空见惯,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学校的附近,都有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的现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的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附近买房陪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以致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探究其“热”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孩子主动地学”,我们教师就要“灵活地教”,前些日子听了中兴路第二小学张广利老师的两堂语文课,颇有启发。 《少年闰土》第一段讲读完了。张老师问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一个学生说,“其间”是什么意思?张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甲说是“里面”的意思,学生乙说“其间”就是“在这当中”的意思。“这”指什么?学生丙说,课文的意思是在“西瓜地中间”。答案接近正确,但不完整。老师要求学生认  相似文献   

19.
恰当运用语序 准确表达语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人们都讲究有物有序。为了准确表达内容,必须恰当地运用语术,因为语句的前后顺序不仅关系到表述者的思维逻辑,更关系到表述者的感情与地念。尽管有的句子变换语序后意思不会改变,如“反正话”和前后是并列关系的复句,但大部分句子变换语序后内容就显得杂乱无章,特别是有的句子语序改变后意思就迥然不同。 有一个家庭,妻子即将分娩于是询问丈大,她生孩子后吃些什么。丈大说:“生女孩,有什么就吃什么;生男孩,吃什么就有什么。”“有什么就吃什么”和“吃什么就有什么”在文字上没差别但因语句的顺序不同,所表达的意  相似文献   

20.
不生活在父辈的光环中 “我真不认识刘志丹。”乍一听这话从刘索拉的口中毫不含糊地说出来,我感觉特别郁闷:中共红军高级将领刘志丹可是她父亲刘景范的同胞哥哥,是她的亲伯父!但随着谈话的深入,我慢慢懂她的意思了:第一层意思是刘志丹早在她出世之前就牺牲了,她真没见过;第二层意思是刘志丹虽然是她的亲伯父,但父辈的功勋跟她毫无关系,绝对不是她的什么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