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比喻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然而英语中并不存在与汉语“比喻”完全对应的辞格,双方在这一辞格的细分类上也存在不少差异。在进行英汉比喻辞格的互译时,应该注意喻体的转换或辞格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英汉比喻修辞比较研究初探魏光明作为分属不同语系的两种不同语言,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及句法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就修辞手法而论,绝大部分英语常用修辞格却都能在汉语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修辞方式。因此,通过对英汉修辞的对比研究,寻找出...  相似文献   

3.
数词除了表述一种数量概念,在语言交流中还有修辞意义,可用来比喻或夸张,使语言表达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数词的这种修辞意义,不仅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在英语中也可信手拈来。比如英语习语“one in a hundred”相当于汉语成语的“百里挑一”;英语习语“in two sand threes”相当于汉语成语的“三三两两”。本文拟将数词在英语习语、谚语中的种种妙用,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演说与修辞素有渊源,英语演说辞常借助“平行结构”、“反复”、“比喻”、“对比”、“层递”、“头韵”等修辞方式创造其语言艺术性、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增加表现力。演说辞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在对其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与之对等的修辞方式进行直译或改换修辞,利用汉语的四字格、排比、对偶等优势进行改译,做到意义、形式、文体的一致等值。  相似文献   

5.
在语言交流中,数词除了表述一种数量概念,还有修辞意义,或用来比喻、夸张,使语言表达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数词的这种修辞作用,不仅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在英语中也可信手拈来。如:英语习语:“One in a hundred I thousand。”相当于汉语成语“百里挑一”;“in twos and threes。”相当于我们汉语成语:“三三两两”。现将英语数词在英语习  相似文献   

6.
同汉语一样,英语的比喻是极为丰富的。正确了解英语修辞中比喻的运用,有选择的吸取外来的营养,对于增长我们的语言知识,提高我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在英语中,比喻是极常用的修辞手法。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写下这样的诗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英汉修辞格的对比研究,来分析和讨论英汉修辞的异同,其中重点讨论了英汉比喻.排比修辞的差别。通过对此研究找出英汉修辞格之间差异,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利用汉语的优势促进英语修辞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手段之一。不论是用汉语还是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比喻都是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但是,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许多语言现象都是使用那种语言的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又因为双方“历史发展不同,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相异,甚至美学观点也有所差别”,所以,汉语和英语的比喻有些是不谋而合的,有些确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在本来相同的地方,我们不应该标新立异,但是,本来不同的地方,我们尤不应该强以为同。”(王了一  相似文献   

9.
张宏宽 《辅导员》2010,(13):28-28
成语是汉语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有不少成语的构成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格,不信你看。 一、比喻 如"日月如梭""胆小如鼠""门庭若市",这些成语中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是典型的明喻。再如“枪林弹雨”,意为“一支支枪像树林,子弹像下雨,炮火异常密集”,成语中有本体、喻体,但没有比喻词,是暗喻。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实践中,比喻格的运用十分广泛,中外修辞学界都很重视对比喻手法的研究。宋代陈骙的《文则》里说:“文之作也,可无喻乎?”他“博采经传,约而论之”,总结出十种“取喻之法”。“五四”运动以后,西方修辞学传入中国,现代修辞学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汉语修辞学,比喻格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但几十年来,对辞格的研究似乎仅局限于类属的划分、例句的分析,而各种辞格不同的修辞原理却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对比喻格的修辞原理做一个概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比喻修辞格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构成比喻修辞格的本体和喻体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一定的语盲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语辞呈现一种动人的魅力”(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美学》),以喻体的形象特征来加强本体形象的“可感性”;  相似文献   

12.
自后结构主义时期,人们对语言的关注点就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今一般认为语言的衍义作用具有其自主性,并非说话人所能完全控制掌握。我们知道,汉语文学能够凭借汉语的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等要素为我们述说出“美”的世界,但人们从未将这种“美”与汉语系统本身紧密联起来,也未认真地凝视汉语诸要素本身,而是将其看成从属于作品内容的言语形式。王一川教授在《汉语形象与文化现代性问题》中提出:“汉语文学中汉语组织不仅述说美,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为美的‘形象’。”他认为:“汉语形象是当汉语的四声、平仄、韵律、对仗、比喻和排…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明代文献为依据,讨论了明代汉语中的修辞称谓与变异称谓。举例说明了比喻、借代、用典、藏词、析字、谐音、反语等修辞手段在明代汉语称谓中的运用情况,考察了明代称谓语中的“官民不分”、“尊卑无序”、“亲疏无别”、“男女无防”等变异现象,并分析了各自产生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丰富多彩,汉语博大精深.借用四字成语来翻译在英语里非常流行的“as…as…”比喻结构,可谓一举两得,既学英语,又习汉语. 一、比作动物 1.as brave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勇敢,译成“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如何运用表示“颜色”的词汇为例 ,讨论一些与颜色有关的比喻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 ,这些比喻所引起的联想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中,我们常常用植物名词来作比喻,让句子更加形象生动。比如我们常用“小辣椒”比喻性格泼辣的人,用“榆木疙瘩”比喻脑袋瓜不灵活的人。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也有用植物名词来喻人的,现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举例、对比和分析,从两个方面——概念和联想机制,考察了英语辞格metonymy与英汉辞格“比喻”的不同以及与汉语辞格“借代”的相似,提出了英语辞格metonymy译为“借代”可能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中,我们常常用植物名词来作比喻,让句子更加形象生动,比如我们常用“小辣椒”比喻性格泼辣的人,用“榆木疙瘩”比喻脑袋瓜不灵活的人。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也有用植物名词来喻人的,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汉语成语中的数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的对应数词却难以传递汉语数词的信息。笔者试比较成语中的数词与汉语数词在比喻意义上的差异,探讨汉英翻译如何弥补相关的文化空缺,指出由于英语数词的对应比喻意缺失,译文只能舍弃原文的优美结构和主动比喻而求得原文基本信息的传递,所以汉英翻译不可能使译文保持原文的丰姿。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报任安书》修辞手法运用出色,值得认真分析、总结,其中婉曲、引用、排偶、比喻等代表了汉初修辞运用的最高水平,为汉语修辞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报任安书》也反映了司马迁强调“情欲信,辞欲巧”和“综合”的修辞观,对汉语修辞学研究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