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抗战"时期,川盐供给地有富荣、犍为、乐山、简阳、三台、射蓬、绵阳、南阆、云阳、大宁、彭水等盐场,集散中心有宜宾、江北、叙永、纳溪等地,川盐运销地遍及全川各地及邻省的西康、陕西、甘肃、湖南、湖北、贵州和云南,运销活动频繁。在"抗战"时期,由于长江航运受阻,海盐供给困难,川盐销售省内和邻省的空间特征突出。川盐运销的空间格局与盐产地分布、交通条件、战时环境密不可分,它有效地解决了川省及邻省的食盐问题。  相似文献   

2.
清代两淮食盐运销体制的演变与私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两淮食盐运销体制的演变经历了纲盐制、票盐制和循环转运法三个阶段。而食盐运销体制的演变与私盐的盛行是密切相关的,食盐运销体制的不合理性为私盐的泛滥培植了土壤,而私盐的泛滥则加速了食盐运销体制的败坏与演变,并最终促使食盐运销体制随着清政府的日渐衰败而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3.
食盐专卖与盐枭略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倍受人们重视的物品 ,由于其稀缺性 ,控制食盐的产运销便成为一件既有利可图又能制人喉颈的事。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控制食盐 ,对其实行专卖。然而 ,有专卖就有走私 ,专卖与走私、走私与缉私从来相生相伴 ,历史上走私与缉私之间常常演绎出惊心动魄的故事 ,这些故事中极宏大者 ,便成为今日中国史上常以显著篇幅介绍的农民起义。起义成功的食盐走私者 ,开创出新王朝 ,反过来又对食盐实行专卖 ,于是故事重新演绎。食盐专卖与武装走私者 (即盐枭 )的关系由此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极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一虽然目前我们并不清楚管仲所谓…  相似文献   

4.
食盐专卖,滥觞于春秋,完备于西汉,变革于唐代。宋以后盐法,乃唐制之沿袭与发展。本文试图从唐政府对产制运销的独占程度及专卖价格的制订调整这两个角度,分别论述唐代海盐、池盐和井盐专卖的实施情况,以便勾画出唐代盐法演变的轮廓,从而加深对中国经济史上这一重要问题的认识。唐初承隋制,食盐无税,随后渐向有税过渡。剑南盐井,武周时期便有课税;至迟到睿宗时,池盐亦有课税。开元九年  相似文献   

5.
清代盐政问题的实质是专卖与市场调节之间的矛盾,专卖制度将食盐贸易截然两分为官、私盐市场,但定额化的盐税征收体系难以根据市场状况及时做出调整,造成的结果是专卖制的崩溃与私盐市场的逐渐发育。"私盐"这一标签,成为盐商、士绅等既得利益者攻击商业对手的有力工具,而因时因势变革的地方盐法制度只不过是各市场主体之间博弈平衡后的结果。作为清代川盐外销集散中心的巴县,保存着十分丰富的档案材料,为深入探讨这一地区较长时间内食盐贸易与盐法制度变迁的互动过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两百多年前,茅台镇仅是一个小渔村。那时四川的盐船由泸州、合江溯流而上,盐商们经赤水河到达茅台村后,常在此歇息。茅台村慢慢成了一个商业转运点。当时,运销食盐的商人大都是陕西人和山西人。清道光年间,曾有"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名句流传。可见,茅台镇在当时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和商贾云集的处所。山西和陕  相似文献   

7.
川盐入黔是贵州用盐的主要途径,它不仅解决了贵州的食盐问题,而且打破了黔北闭塞状况,加快了该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带动了沿岸交通运输业、酿酒业、采矿业等的发展,推动了黔北城镇化进程,对促进黔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川盐入黔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迁,文章论述了川盐入黔的历史变迁及其对黔北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贵州自古不产盐,历来依靠川盐和滇、粤、淮盐的供应,虽然从清代到抗战时期政府和商人在毕节、六盘水、黔南、黔西南等地尝试制盐,但最终归于失败。贵州的食盐主要从四川进口,通过仁、綦、涪、永四岸进入贵州,最多时曾占贵州食盐消耗的99%,四川食盐对贵州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制盐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手工业重要行业之一;而运销食盐又是商业的重要门类,是豪商富贾竟相涉足的领域.食盐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须品,其销售量大,转输渠道复杂,供求关系难以平衡,同时盐税也是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因此,中国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对制盐、运盐、售盐的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在川渝至贵州之间,自古存在一条盐油古道。它以乌江航运为主,水陆并进,自川境涪陵(今属重庆)起运川盐,溯乌江经彭水、龚滩、沿河、新滩、潮砥,抵达思南、石阡,辐射铜仁、湘西等地,下载桐油等土特产品水运出黔。这条盐油古道涵盖川、渝、黔、湘,对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堪与滇藏之间的荼马古道媲美。  相似文献   

11.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2.
云南黑井盐业在明清时期为云南赋税大户,明代、清中期和清末民初,黑井盐税分别占云南总赋税的67%、50%和46%,为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后因薪本昂贵、环境破坏等原因而衰落。黑井盐业的兴衰,是云南经济发展史和盐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浙南摩崖石刻的整体考察和研析,结合碑派风格摩崖和代表书家,探究清至民国中期碑学形成的基因及其发展历程状况:清初人士为了避触文网,渐开金石学气候及碑学序幕之一角。从嘉庆开始,金石学大盛而致碑学兴、帖学衰。以阮元为核心的金石书法家对浙南摩崖石刻碑派书法之大兴做出了开山贡献,他们的躬行实践印证了清代碑派书法首先是从秦汉篆隶书体的复兴开始的普遍观点。而道光、咸丰直至清末,浙南无一段草书摩崖的现象,则是“篆隶振兴,草法澌灭”的最好注脚。民国初、中期碑帖结合、章草复兴为书史亮点,其体现在浙南摩崖石刻中的独特价值和带给我们的启迪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经历了268年的盛衰变化,在此期间,典章制度也不断变更。行政处分制度作为管理官员的典章制度之一,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对有关清代行政处分制度研究的情况进行考察、总结和概述,可为清代行政处分制度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较之前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闭关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经历了明朝初期的强化、明朝中期的松弛、明朝晚期的反复三个阶段,清朝初期是海禁政策的延续,随后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中央政府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开海政策,但最终在康熙年闻闭关政策正式形成。明清闲关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深刺原因。闭关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白龙江流域自古到今都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语言也相互影响和渗透,因而在今天的汉语方言中留下了不少藏语的“底层词”。西南官话第一次冲击藏语而成为清代前、中期流域的优势语言;中原官话由跟西南官话抗衡到居主导地位,成为清代后期到现今的优势方言。  相似文献   

17.
清末法制改革中,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清政府不得不将法律人才的培养和法律变革紧密结合起来。总体来看,清末法制改革开启了新式法律教育模式,初步建立了法律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但是因为缺乏实施的诸种必要条件,法律人才的准备不足依然成为困扰清末乃至民初司法制度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要偿付赔款、借款等巨额费用,在盐税的征收上附加了许多条目,并且开始以盐税作为抵押贷款的担保,以此来解决财政困境。从此,中国盐税权制开始动摇。民国初年,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订了善后借款,我国盐税权制逐渐外移,虽然还保留了云南部分盐税使用权,也已经对云南的政治、军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逐渐削弱。辛亥革命爆发后,随着清王朝的推翻,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也彻底解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彻底改变。但当时的袁世凯中央政府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依然试图恢复传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重新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遭到了地方势力的抵制,最终导致了五代式民国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保举制是清代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清王朝的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晚清时保举制盛行,汉族地主势力以此为契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打破了满清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本文拟从成同时的保举制入手,谈谈它对当时官吏成分的转变也就是汉族地主势力的兴起所起的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