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袁思远 《出版科学》2012,20(3):105-108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诸多中小出版社、书局相继涌现,给当时的出版界增添了一抹活泼的气氛。新月书店便是其中之一。书店同人因共同的志趣而聚合到一起,倚着有钱且有人,出版了许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书籍著作。虽然由于经营不善、同人文化理想的分离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它以关门了事作为结局,但新月书店的种种付出与努力,仍然为它在当时的文化出版业争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汪孟邹和亚东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上海,不仅工商业发达,而且文化事业十分繁荣,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这里云集着众多从事文化活动的优秀人才。就当时传播思想文化的主要渠道——图书出版行业来说,解放前的上海不仅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祥地,而且是最重要的出版基地,这里诞生了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一大批颇具影响的出版机构,汇集了全国百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出版如何应对?文章以商务印书馆的出版项目为例,通过对"一带一路"、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品牌辞书等图书出版或传播情况的分析介绍,彰显传统出版界在新时代的积极作为,展现出版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正张元济晚年深居简出,但从其不多的信件中,仍可一窥当时出版产业的风云变幻。私营出版业在1949年以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被政府视为"旧出版业"的小企业日子难过,即便如"大出版业"中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也都在经营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出版界的旧秩序被打破之后,新秩序还远未建立起来。对私营出版社来说,不仅主要的经济来源——教科书业务被国营出版机构拿走,在发行环节受制于新华书店和三联书店两家机构,并且版权制度也被破坏,企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和产业的剧变中感受到了凛冽的寒意。张元济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出版业兴起于1897年商务印书馆的成立。商务印书馆初为一家印刷工厂,其能“做大做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半个多世纪来一直称雄于出版界,应归功于教科书的出版。商务印书馆董事陈叔通在《回忆商务印书馆》中说:“商务发财主要是靠教科书。”1904年,由张元济组织编制的《最新教科书》陆续出版,成为清末影响最大的一套教科书,“一、此书既出,其它书局之儿童读本,即渐渐不复流行。二、在白话教科书未提供之前,凡各书局所编之教科书及学部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出版业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原因很多,除出版界的努力外,学者文人的积极参与也是重要因素.他们或者创办出版社,如李公朴的北门出版社,以及和黄洛峰、艾思奇等创办的读书出版社,陶行知的大孚出版公司,老舍和赵家壁的晨光出版公司,还有鲁迅自办的几家出版社等等;或者在出版社任编辑,如巴金、陆蠡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郭沫若任泰东图书局编辑,闻一多、楚图南、潘光旦等任北门出版社编辑,商务印书馆旗下担任编辑的学者文人更是众多;或者  相似文献   

7.
《上海档案工作》2009,(8):F0003-F0003
上海的出版机构,可追溯到宋代年间华亭县学的刻书。上海开埠以后,在外侨创办的出版机构刺激下,上海出版印刷行业风生水起,这些出版机构有称“印书馆”的,也有“书局”和“书店”等,涌现了如商务印书馆那样资本达500万元的中国出版业巨擘。  相似文献   

8.
马晓琼 《今传媒》2012,(4):123-124
世界书局是民国时期上海的一家民营出版发行机构,虽然其真正出版编辑中小学教科书始于1924年,但一举成功,与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成为中国近代教科书出版业的三大巨头。由于世界书局进军教科书出版领域,结束了商务、中华两家垄断的局面,形成了三家激烈的竞争的态势,促使教科书质量显著提升,售价比较低廉,带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书局为我国教科书出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沪上先后出版过两本同样书名的<离婚>.一是潘汉年的短篇小说集<离婚>,由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6月出版;二是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8月出版.我收藏的是潘汉年的<离婚>,所以我想谈的也是潘汉年和他1928年版的<离婚>.  相似文献   

10.
范军 《现代出版》2013,(4):62-66
当下出版业盛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出版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出版活动的文化本质以及出版历史实践都印证了这一点。没有文化襟怀与人文理想的人跻身出版界乃国之不幸。出版人既要脚踏大地,更要仰望星空。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出版业的繁荣固然少不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实力派出版机构的先锋引领作用,然而各中小型书局对出版市场的充实作用也不容忽视。会文堂诞生于晚清,从最初出版新式教科书,到出版诗文集和演义小说,再到出版专业类的法律书籍,出版方向日趋明确,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而且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图书精品。就会文堂的图书广告营销而言,其设计理念、宣传方法和促销思路,亦可为当今出版提供学习启示之蓝本。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版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版业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赶上潮流,改革自身流程,成功实现自身的转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出版需要实现从出版管理、出版技术、出版内容、出版人才到出版销售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作为当时出版界的“执牛耳者”,凭借专业的编译队伍和坚定的文化信念,出版了大量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近现代文化的健康发展.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以域外翻译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为核心内容,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并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出版特色,不仅为当时的文学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现代文学出版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商务印书馆在百度百科中显示有5个词条,分别为:中国大陆商务印书馆,香港商务印书馆,台湾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及澳门分馆。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CP)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出版家艰苦创业,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出版通史》,共9个分册,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总体来说是一部有价值的大部头著作。美中不足的是,该书第8册《民国卷》,对民国时期(1912年1月-1949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出版业历史有重大遗漏。对众多出版人为传播新文化而抛头颅、洒热血所付出的惨重牺牲,只字不提。进步出版业和出版界先烈,  相似文献   

16.
从十九世纪末叶开始,经济活跃、文人荟萃的上海逐渐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心.尤其是民国成立以后,上海的民营书业发展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除老牌的商务印书馆外,大的书局还有1912年成立的中华书局,1916年成立的大东书局,1921年成立的世界书局和1926年成立的开明书店.中小型出版机构更是不胜枚举.这批主要由民族资产阶级出版商投资创办的出版机构,虽然从事的是一项文化事业,但他们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希冀通过出版图书来获得利润,取得投资的成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最发达的地区和出版中心,她开创了中国出版文化和出版产业在20世纪前半叶近50年的辉煌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和三联书店等著名出版机构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绘下浓墨重彩,夏瑞芳、张元济、陆费逵、章锡琛、夏丐尊、叶圣陶、邹韬奋等成为永载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的出版大家……  相似文献   

18.
台湾出版业近年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为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先是新学友书局出现了债务纠纷,继而发生诚品书店延票、金石堂书店出现财务危机,而台湾出版界的大亨——锦绣文化出版公司、光复书局也相继产生了倒闭或财务状况不济的困窘。另外,与内地多家出版社有合作关系的淑馨出版社也因其老板的突然去世而一蹶不振。整个台湾出版界闻之无不噤若寒蝉,内地出版社也受到不小震动,深感意外。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的大势所趋,传统出版社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是出版人需要正视的问题.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利用110年来所积累与沉淀的资源,从自身的特色出发,在数字出版方面开展了工具书在线、按需印刷网、英语世界网络学习平台等一系列探索.在数字出版实践中,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思考,努力将在传统出版领域多年来建立起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延伸到数字出版领域,力争在数字出版领域打造强势品牌.  相似文献   

20.
广益书局是近代上海重要的民间出版机构。上世纪30年代广益书局因大量出版"大达版"图书而声名大噪。"大达版"图书造成了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出版场景。"大达版"图书成本低廉,发行渠道畅通,对文化普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