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远 《文教资料》2009,(32):110-111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基础.道家为主流的特点。道家美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无何有”的价值取向.秉持“道法自然”的美学态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和方法均有着重要的启示。研究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设计乃至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琼 《文教资料》2010,(3):97-98
道家关学是以“道”为哲学基础,其核心思想对书籍版式设计的创作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以道家美学思想为切入点。阐释了其美学思想在书籍版式设计中的审美表现,探讨了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谢赫“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赫以“气韵生动”为首的绘画“六法”,全面地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美学的角度,着重剖析了“气韵生动”内在的美学思想,总结了其中“气”、“韵”和“生动”各自不同层次的哲学美学品质,突出了“气韵生动”美学观念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深受中国文化历史思想的影响,道教思想、儒家思想、佛教禅学是中华二千年封建社会思想范畴的三大主流,它们“天人合一”的思想归结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特质,即美在意象、美在和谐、意境为美、伦理为美、和合为美.中国传统美学对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促进现代设计风格民族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顾恺之“传神论”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恺之是中国最早系统提出“传神论”的绘画美学理论家。本文以现代美学理念 ,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与探讨了顾恺之“传神论”绘画美学思想的形成与特点。论文首先分析了顾氏绘画艺术实践的美学倾向 ;其次探讨了影响顾氏形成“传神论”美学思想的各种哲学、宗教、文化等社会思想 ;最后是挖掘与总结了顾氏“传神论”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6.
石涛的“一画”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主要从现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探讨了石涛美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艺术体验论。论认为,形成石涛丰富美学思想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复杂而深刻的故国黍离的遗民思想;二是以“造化”为师,遍游名山大川的实践艺术观;三是禅宗“超佛越祖”大彻大悟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道家美学思想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古典园林艺术、器物艺术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代艺术家对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反传统”、“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道家思想“回归自然”的传统文化精神有了更新的体认,“绿色绘画”、“绿色设计”等艺术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在对中西方传统设计美学尤其是西方二十世纪设计美学的分析对比中对中国现代设计美学话语的新价值和新观点作了概括,提出“商品属性、人、对话、折衷”应成为中国现代设计审美的主题词,成为设计美学话语新的表述范畴。  相似文献   

9.
阳明哲学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即人与艺术统一的整体原则,阳明哲学中的“心学”体系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今天阳明美学的丰富内容,同样对当代工业设计类学科的理论发展潜存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工业产品设计的思想进行筛选,加入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寻找出更加适合引导未来世界工业产品设计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深入对阳明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让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的工作者,系统的去感受现代工业产品的主要设计思想,即把产品的功能、舒适度和外观的美,完善的结合起来,这样由表及里的创造过程,领悟对阳明美学的整体认知,产生对中国文化的无限崇拜之情。  相似文献   

10.
“非系统”,是中国现代随笔家发散性思维下的艺术构建,体现着现代随笔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其美学内涵是“随便”、“松散”和“无序”,而促成“非系统”这些美学内涵形成的背后深层因素是中国现代随笔家一直抱着致力反体系化的思想理念.这种思想理念是以否定意识和批判精神为其主要特征的,是最具有解构性和破坏力的.因而,这种“非系统”的随笔书写方式,完全颠覆了清代以来桐城派标举的所谓“义法”、“考据”、“辞章”的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11.
对西方传统美学之集大成者黑格尔的攻击,是现代美学反传统特征的集中表现。英美分析派美学产生的外律性表现为社会动荡、自然科学革命冲击与诸种文化交汇;自律性则表现为,对现代派艺术作出理论反应和对传统美学否定中的继承。关于“美”、“开放概念”、“艺术消亡”三个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分析派美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道家“自然为美”的美学思想,对现代旅游意义重大。文章从“自然”的内涵入手,分析“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对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三方面的影响,并从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模式等方面探讨其对现代旅游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形成了“天才说”和“游戏说”、“苦痛说”和“古雅说”以及“境界说”等重要的文论思想。它们分别从文学创作的起源、审美尺度、审美特征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泰戈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指出了其哲学思想的泛神论性质及其“美是和谐”这一重要命题的哲学来源,分析了“美是和谐”命题的美学含义,展示了泰戈尔对艺术的基本观点,即艺术创造是人生的亲证方式,是人的精神的自我表现,说明了泰戈尔美学思想是印度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美学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标举的无功利、无利害美学对后世美学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席勒、斯宾诺莎等人都受到其美学思想的熏陶。但是,无功利美学思想在后现代不再被重视。因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强调大众文化审美,关注审美活动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强调审美思想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后现代主义审美从审美内容到审美体验完全不同于康德所谓的“理性美学”及“自由王国”,是对康德美学观的颠覆。  相似文献   

16.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长的宗教,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美学思想反映了传统化的民族特色,对现代人追求美学的生活极具时代的实践意义,道教美学的“善-美”、“生-美”、“真-美”,最后归宿于“至道-至美”,以及大道可以修为,人生之美可以寻觅的“有为”思想,对现代人回归大自然,寻求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的高度和谐统一,体味真实、鲜活、生机勃勃的生命存在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将东方传统美与西方现代派手法相结合,创作了传世之作《雪国》。作品的核心是淡定的美学追求,充满着纯净、空灵、忧郁的色调,集中展示了一种东方式的虚无美学思想。他的美学思想是和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一脉相通的。因“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成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创始者之一。在西方近现代特别是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我国传统美学精神和“救亡图存”时代要求等多方面的影响之下,他以启蒙为目的,以“立人”为核心,坚持以人性、人的心理结构和主观意识为切入点来考察研究美学问题,认为美与人的情感态度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指出“美育”就是“情感教育”,突出强调美学的育人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主张“美育”是现代人实现“诗意栖居”,获得人生自由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统化可以被看成是“儒道合流”的化.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老庄、孔孟哲学思想中都包含着“忧生”与“忧世”、“入世”与“出世”的生命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人生忧虑。生命美学论以西方思想作为理论支点,在曲解“忧生”、“忧世”关系,否认现代中国美学成就的过程中陷入自设的“二元”对立,表现出“唯我独尊”的美学错觉;生命美学要为中国美学补神性,但内在地显示了夸大美学功能的倾向,其目的是为生命美学造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