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复合词的"异序"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复合词出现异序现象是汉语词汇从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汉语的韵律要求和共同的语素义为之造就了支撑条件,是丰富的方言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汉语构词上语序AB式和BA式并存的事实证明,汉语不仅有“修饰语 中心语”的偏正式合成词,也同时具有“中心语 修饰语”的正偏式合成词,后并非受亲属语言或古越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漫谈古汉语宾语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语序变化会使词组的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发生变化。语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说来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这种一致说明了语法的稳固性和古今语法的继承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今汉语的语序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中宾语前置就是一种特殊的语序。下面就谈几点关于古汉语宾语前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吃"是近代汉语时期一个重要的被动标记。在动词"吃"语法化的过程中,词义是先决条件,句法环境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吃"语法化的其他因素还有类化、语境影响和重新分析等。语法化研究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4.
"非常时期"论"非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利萍 《现代语文》2006,(6):112-113
以"非常男女""非常可乐"等为代表的语言现象中的"非常"一词,是与一般形容词不同的一个独立的词类--区别词,有其独有的特点.其含义为"异乎寻常的",是"非常时期"中的"非常"这一义项的发扬光大.本文对区别词的语法特征从几方面进行描述,并将其与形容词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语序是其表现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汉语语法的这一显著特点在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就有所阐释。《马氏文通》对语序的论述是散见于各篇的,梳理可知马建忠确定句法关系的主要根据是语序,他有自己关于汉语的明确的语序观,他从语序角度全面揭示了汉语文言语法的规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汉语句子中主谓句语序的一般规律,也有主谓倒装的特殊情况;宾语一般在动词之后,有宾语前置的情况;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相似文献   

6.
古今汉语的词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一般而言,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结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结构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也有语序颠倒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宾语前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汉语以及越南语偏正结构的差异,特别是名词短语差异,主要从结构的语序以及认知顺序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偏正结构往往由"中心语"和"修饰语"两个部分组成,两者之间的关系固然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所谓的"偏"是具有修饰功能的语言成分,即修饰语。所谓的"正"是被修饰的"中心语"。汉语和越南语偏正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是一致的。但唯有语序不同。汉语偏正结构的语序是"定语+中心语",越南语偏正结构的规则是"中心语+定语"。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汉语和越南语认知模式的差异。越南语认知顺序是:短语中的主体,即核心成分,在说话人的思维中先出现,因此转化成语言时也是位于前面的。汉语的认知顺序是:先从中心语的属性、特点或位置等相关因素入手,中心语出现在名词短语的最后。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的“这本书的出版”之类“NP的VP”短语的性质问题,是学术界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这种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结构,其实只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修饰语——定语,它的中心语并未出现,而是被隐含起来了。其中“的”字是一个名词性标记,它是在中心语被隐藏之后添加上去的。我们将这种隐含掉了中心语的名词性偏正短语称为“隐核心”短语。“隐核心”结构的出现是语言经济性作用的结果,同时与它的中心语本身的语义特点、语言信息的传递特点和汉语的语法特点的影响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来,语文教学研究越来越显"洋"味.列举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半"洋"(英语)半"白"(中文),语言混杂,风格不一;有的硬译硬抄,生搬硬套,发誓不让人看懂;有的句子冗长,文理不通,难合汉语语法;有的生造名词,概念奇异,不合国人习惯;有的理论到理论,"空对空",制造许多文化垃圾……一会儿斯金纳,一会儿罗杰斯,一会儿奥苏贝尔,一会儿维特罗克,一会儿班杜拉……昨天"最近发展区域""建构主义",今天"接受美学""阐释学",明天"多元智能""对话论"……教育界的许多人以为自己已是"出土文物",生活在"桃花源"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学老师无所适从或"邯郸学步",教学不伦不类,或得"信息恐惧症",索性塞上耳朵,不读此类文章.  相似文献   

10.
回族经堂语兼收并蓄,在受汉语语法影响的同时也受到阿语语法的影响。其遵循汉语语法的表现为:当其翻译阿语正偏结构时,将修饰语提前至名词前;翻译阿语动词句时,将其翻译为"主语-谓语-宾语"结构。遵循阿语语法的表现为:当其翻译阿语强调句时,副词提至句首;翻译阿语宾语从句时,逐字翻译,以"此事"、"这件事情"引领宾语从句。  相似文献   

11.
"N的V"结构是指诸如"这本书的出版"、"狐狸的狡猾"之类结构.结构的中心语"V"如"出版"、"狡猾"等的词性却一直存在争议,是汉语语法研究的老大难问题.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完满解决的原因在于因对西方语法理论的一味盲目追随而失去了汉语自我.因此呼吁进行汉语研究需要本土化,并提出汉语研究本土化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石毓智的语法近作《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中有"上古汉语没有量词,数词则都是直接位于动词和名词之前"、少数后置的数词定语"多用于列举几种事物的特殊情况"等语。说上古汉语的数词修饰语都在动词谓语之前,是无可厚非的;但说上古汉语的数词定语都在名词中心语之前、后置的数词定语因多为表"列举"的修辞现象而"特殊",则误解和否认了上古汉语的语法事实。这个误说的成因,或为没有深入调查上古汉语的语料,或为忽略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或二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3.
丘雅 《现代语文》2008,(4):32-33
本文从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对词的语法化进行探究,通过对"吕""台""胎"三字同源进行探讨,得出其词源义为"胚胎",从而对"以"字的语法化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英汉"吃"类动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对高频动词"吃"类的概念化结果的异同,以及各自基本动词的具体语法表现,来探讨引起"吃"动词的特殊语法表现的可能因素,特别是汉语中该动词的复杂宾语语义角色的形成和条件,从中帮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各自特点,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上古时期的“名·数·量”构式进入句子后被重新分析为“中心语·修饰语”构式,同汉语修饰语在前的基本句法结构产生了矛盾,在“类推作用”下,数量结构与名词换位凋整为“数·量·名”构式,完成了量词的语法化,成为现代汉语最普遍的语法构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语法著作一般都认为"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确定形容词的两项标准(受"很"修饰和不能带宾语)必须兼备."(朱德熙1982)然而,在我们汉语的语言事实中,却又存在着诸如"端正态度""方便群众"这类形容词带真宾语的现象,因此语法学者们就不得不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语法内容的教学与运用是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是中、小学汉语教学与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语法教学的语言学习,教学实践称不上是规范的、科学的语言教学体系.现今我区的汉语教学中,汉语语法教育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关于语法的认识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问题依然存在着类似传统教学中过度强调语法,仅注重语言的形武,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等现象.本文结合目前语法教学实验课,根据目前新课程对汉语语法教学提出的课堂目标,探讨如何能提高语法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石毓智语法近作中的"上古汉语没有量词,数词则都是直接位于动词和名词之前"一语,以"上古汉语数词定语都在名词中心语之前"为前提.这个前提有以下两个弊端:1.误解和否定了上古汉语的语法事实.石毓智说上古汉语的后置数词定语"多用于列举几种事物的特殊情况",以语法事实为修辞现象,是误解并进而否定了上古汉语的语法事实.2.忽略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近二十年来,苏宝荣、孟蓬生,王瑛等人先后撰文证明上古汉语中的确存在几种后置定语,并由此推测汉语的定语体系曾经经历过由名词中心语之后向其前转移的历程.石毓智忽略了这些研究成果,因而致使他笔下的数词定语语序自外于整个定语语序的分布状态和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比较句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种句式,在现代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言点.比较句在结构形式上是丰富多样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比+B+形容词",而其最直接的否定方式是"A+不比+B+形容词"表面看来"不比"仅是对"比"字句形式上的否定,实际上"A+不比+B+形容词"却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可以以"三个平面"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A+不比+B+形容词"句式加以分析,概括总结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段] 师:文中有四处语气描写的句子.老师认为,这四处语言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而我们发现,其中有一处"曰"字前用了一个修饰语"大惊",表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