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旭 《编辑之友》2006,(4):70-71
所谓现代审美是指在现代社会群体和地区环境中所形成的对美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由此指导下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特征等.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书籍作为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它的审美价值日趋突出和重要.  相似文献   

2.
巩杰  杜空军 《东南传播》2011,(10):108-110
央视纪录片《敦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影视人类学和生命美学特征。《敦煌》具有神秘、浩渺、悠远的神佛圣境和审美意境,自然、明净、神秘的灵性物情与审美意象,宁静、明净、澄澈的敞亮人生与审美关照。纪录片《敦煌》呈现给观众的是天、地、佛、人、物和谐和美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它带给观众的是神圣的佛境之美,灵性十足的物情之美和宁静敞亮的人生之美。《敦煌》是地域文化纪录片的精美之作,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档案的审美价值看档案的休闲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作为实践活动的客观产物,具有审美价值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及审美关系。档案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内容美、文字美、载体美和技术美。本文认为对档案审美价值的开发,可实现档案的休闲利用。  相似文献   

4.
科技期刊的装帧设计与审美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成果的载体,而且也是美学美育的载体,因而既注重科技期刊的内容美,又注重其形式美已成为人们对科技期刊审美的一种新的要求,装帧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它在提高科技期刊的形式美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优秀的装帧设计能使内容增色,增强科技期刊整体的审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步入知识世界。因此,科技期刊的装帧设计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提高科技期刊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雷宇 《大观周刊》2011,(15):249-249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它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其主要任务表现为三个方面: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审美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是培养训练学生良好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当前的初中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学呢?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了如下看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美术教育是一门关于美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直观的美,心灵感悟的美,同时也在发现着美,创造着美。其中,美术编辑的审美修养是关键因素。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通过期刊、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人们会接触到内容丰富多彩的图片。此时人们看到的图片已经是经过美术工作者编辑之后而呈现在大家眼前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以情操上的陶冶,而且以艺术上的享受。而这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美术编辑的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7.
朱艳云 《大观周刊》2011,(5):28-28,18
美的话题是自古有之,美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体,在后代现代主义成为主流的文化条件下,在消费成为时尚的情况下,文艺应该怎样更好的体现美。美带给人们的魅力是无处不在的,给人们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是不同于我们平时看见的自然美,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通过自己对审美文化的浅显理解,以山楂树之恋这部文艺作品中的眼神美来阐述审美文化,阐述精神与形式美的内在统一,作品中的主人公有神的眼神来演绎关的内涵,让眼神和心理活动更好的结合在一起,眼神是外在美的体现,心理是内在美的体现,将两者有力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展示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人们所以要进行辛勤的创造性劳动,是因为人们追求美,渴望得到美的享受。科学研究的成果及其论文的出版物是一种极其富有创造性的劳动结果,它能给人们以理论美(科技成果是在科学家的思维指导下,由自然状态提炼出来的规律性结晶和精髓)、创新美(新颍性是科研工作的灵魂)、意境美(科学引导人们进入深一层的认识世界中)、力量美科研成果往往能使人类更有力地控制自然)、素质美(对科研成果美境的享受要求读者有一定文化涵养和素质)的感受。因而,科学家和编辑学家都严格地遵循着实践工作中特有的美的规律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9.
许敏玉 《新闻界》2015,(3):35-39
广告是一种经济领域竞争手段,但很多广告作品中的艺术符号和文化符号也承载着一定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在一定范围内培育着美,传递着美。广告审美和传统审美的最大区别就是审美机制中的经济属性,因此广告审美在发生路径中通常具有几个特点:内容真实是审美发生的基础,产品利益点和审美培育紧密相关,广告审美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写作中通过对数字进行扩大、缩小、集合、比喻、替代等形式的开发,能得到夸张之美、玲珑之美、整体之美、形象之美和通俗之美。扩大夸张之美。在新闻中,有些数字由于囿于一定的范围,读者不可能从中看出它的价值所在。这就可以对数字在相对值不变的情况下,作可能性扩大,让它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如法新社一位记者发现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服饰文化与人类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每个朝代的服饰文化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明代时期,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代服饰以其端庄传统、清新典雅、华丽之美等特色著称,无论是工艺选材,实用效果,还是服饰图案内容,审美特质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审美价值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粗略地探讨了美是什么,美在哪里,它有哪些种类和形态之后,还有必要研究人们发现、认识、接受美的一些特点,这就涉及到美感以及它的某些特性了。和功利关系、伦理关系所不同的是:审美关系是人对那些具有审美价值属性的对象在特殊观照的情态下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关系。“观照”一词也许费解。那么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明,便是“双向交流”。对象的审美特性先作用于人们,人们的感受和感情又反馈到对象之中,从而引发出人们感情的反应、精神的满足和理智的启迪。这种特殊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
审美的词语释义是辨别、领会事物的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当下文化审美已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通过不同的艺术形态展示一种审美表现。作为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从事  相似文献   

14.
人物通讯是一种以记述人物的思想、性格为特征的新闻体裁。它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物的精神、品质跃然纸上,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给人以美的享受。人物通讯的审美价值与理论美学中美的特征是一脉相承的,它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再现美的特征,使人物的审美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杜京华 《大观周刊》2012,(32):263-263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指导人们自觉、正确的处理自己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帮助人们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可以使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中走向纯洁粜高.最终培养起运用美的规律进行学习、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个人的素质、素养.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大众传媒刊播的事件和信息,往往要从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等方面去进行价值判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审美价值取向。人们往往会因不同的立场、利益、观点、倾向,而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系统和参照框架。每个人的审美价值参照系统,一方面决定于他的利益、欲求、兴趣和理想,另一方面也决定于他所接受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念。有些社会历史文化的价值标准是不合理的,但有些人却信仰它到了入迷程度,往往会让它压制和扼杀符合自己利益的合理的人性要求。例如,在封建社会,有人迷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了青史留名、树立虚假荒谬的“贞  相似文献   

17.
图书编辑是人类进步阶梯的整合者与修缮者,毫无疑问,图书编辑的工作会影响这“阶梯”的“实用”与“美观”,即影响读者对于图书所蕴含思想的领悟程度,而图书编辑对美的文化选择是其编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图书编辑对于美的文化选择不可小视. 图书编辑的审美修养 所谓审美修养,是指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图书编辑担负着将优秀书籍与文化传播给读者、提高读者文化修养的重担,所以其审美修养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8.
梁莹 《今传媒》2022,30(2):74-77
书籍本身就是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传递着特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人的精神食粮,而书籍自身的设计也能够从外观上给人以美的体验。对此,本文以书籍设计为切入点,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出发,分析书籍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并探讨书籍自身的审美特征,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人们不仅消费商品,而且消费审美,即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在此过程中消费社会意义,消费自我的身份认同,消费自己的欲望满足。其审美特性具有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内涵,并且建构起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一体化。因此,审美是在与消费的互动中体现其特性。本文试图通过电视广告的基本特点来阐释审美与消费的互动关系,认为广告的美被消费是商品被消费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专刊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造就了报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其中情理交融的各类文章,在社会道德、人文价值和文化品位上给读者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其独特的教化和审美功能是直言其事的新闻报道难以替代的。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晚报热"、"周末版热"、"星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