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天生桥散记     
"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桥"的天生桥在距弥渡县城东约4公里处的天桥山峡谷中,桥高30米,宽17米,桥孔直径7米,桥身长21米.是弥渡最早升起炊烟的地方之一,见证了"六诏咽喉,古滇西粮仓"的辉煌之景.往事如风,天生桥已成为岁月的文化化石,如今的避暑休闲胜地,目光所及,心海翻腾.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首任大理府弥渡通判屈学洙作《天生桥赋》赞天生桥"罗星峰于危磴,驾天路于层峦;破鸿蒙而开一窍,烹顽砾而补半天.灵钟翠巘,冠绝全滇."赞誉天生桥"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天生桥遂成为名闻遐迩的一方名胜.  相似文献   

2.
永平有佳景     
霁虹桥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由官家操办,民众出力,在兰津古渡上修建起了一座桥,可惜是很简易的竹木软桥。兰津桥再次修葺,是明成化十一年,即公元1475年,由竹木软桥更新为铁索吊桥,并改名为"霁虹桥"。霁虹桥巍峨雄壮,全长106米,宽3.7米,由18根铁索组成,铁索两端固定在澜沧江两岸的峭壁上,横跨于云南永平县西部杉阳镇岩洞村和保山市水寨乡平坡村之间的澜沧江上。此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也是我国最早的铁索桥,有"西南第一桥"之誉,在桥梁史、文化史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外媒导读     
俄罗斯塔斯社在国际空间站开设记者站 2021 年11 月, 俄罗斯塔斯社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签订协约, 在国际空间站开设记者站, 从而成为全球首个在国际空间站设立常驻机构的媒体.12 月8 日, 塔斯社首位太空记者、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 米苏尔金与日本富商前泽友作及其助理,乘坐俄罗斯"联盟MS -20 号"飞船进入太...  相似文献   

4.
<正>"大书奖"是俄罗斯最大型的文学奖项之一,其高额奖金在全球文学奖项中仅次于诺贝尔奖。"大书奖"是2005年由文化部、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俄通社、塔斯社等部门联合设立的国家文学奖,旨在鼓励作家为俄罗斯艺术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并提高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2015年的"大书奖"授予了俄罗斯当代女作家古泽莉·雅辛娜,颁奖典礼在莫斯科国立图书馆的帕什科夫之家举行。雅辛娜的处女作长篇小说《祖列依哈睁开双眼》(2015)一经面世便进入了"大书奖"的最终评选名单,更因其集中营文学的主题和对  相似文献   

5.
高平 《世界文化》2010,(9):F0004-F0004
"天津之眼"摩天轮位于海河上游,耸立在新落成的永乐桥上,与桥同跨海河。永乐桥全长300米,跨度100米,分上下两层,上层走车,下层走人。摩天轮直径110米,相当于35层楼的高度,有48个透明座舱,  相似文献   

6.
魅力《2017》     
康舒 《世界文化》2013,(10):28-28,29-30
奥莉加.斯拉夫尼科娃(ОльгаСлавникова)是当代俄罗斯文坛著名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记者和评论家,1957年10月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现在的叶卡捷琳堡),1981年毕业于乌拉尔国立大学新闻系,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有六部长篇小说问世。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放大到狗那么大的蜻蜓》入围1997年度俄罗斯布克奖;1998年,该作品获得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州长颁发的杰出文学艺术贡献奖;2000年,第二部长篇小说《镜中的一个人》获得"巴诺夫文学奖";另一部长篇小说《轻飘飘的头颅》成为2012年俄罗斯布克奖入围作品;而最具阅读魅力的长篇小说当属《2017》,该著作在获得2006年俄罗斯布克奖的同时,还入围了2006年俄罗斯"巨著奖"。  相似文献   

7.
《寻根》2017,(6)
<正>纣王墓位于淇县淇水河畔,由县城的云梦大道东行约8公里到达淇河桥便可看到。冢呈长方形,高12米,长50米,宽25米。墓前有一通巨碑,碑上有"纣王之墓"四个大字,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在1987年题写。纣王墓的北边几十米处,有两个小型墓葬,分别是姜皇后墓和苏妲己墓,三座坟墓呈南北排列。历经三千余年,纣王及姜王后、苏妲己的墓葬还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2008年公布的第五批河南省文物  相似文献   

8.
<正>鄂托克前旗珠和苏木,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榆树壕",数千株大大小小、树冠丰满的榆树长在流沙上,形成一处黄(沙)绿(树)相嵌的独特景观。其中最大的一株树高17.0米,胸径1.00米,株冠投影213、7米,株龄约300年,海拔1378米。相传在700多年前,成吉思汗在百眼窑(阿尔寨)疗养后,再度兵分两路跨黄河去  相似文献   

9.
<正>"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艾略特的诗仿佛成为箴言,每当人们捧起那本《荒原》,或是面对春日的意乱情迷时,头脑中便流出这一句。《荒原》中提及了诸多伦敦地标,特别是伦敦桥(London Bridge)。站在桥头想象《荒原》,遥望艾略特工作过的劳埃德银行,无疑又是一次英伦文学的朝圣之旅。很多人把"伦敦桥"理解为伦敦的某一座桥,比如威斯敏斯特桥或是伦敦塔桥,实际上伦敦桥作为老城的地标,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1750年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国际交流历史上,有学者借用郭沫若"洪流与溪涧"的比喻,形容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文化交流在过去300年间的不平衡状况:在18、19世纪,中国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俄罗斯,而流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化却十分有限;到了20世纪,俄罗斯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中国,而流向俄罗斯的中国文化却像小溪。进入21世纪,在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框架下,在俄罗斯大规模、高水准举办的"中国文化节",表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均从溪  相似文献   

11.
正2000年10月31日,联盟-U火箭携"联盟TM-31号"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11月2日与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nal Space Station,缩写为ISS)对接,这是国际空间站上长期考察组的首次飞行。当时的国际空间站已有3个大型舱段: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美国"团结号"节点舱和"曙光号"功能货舱(这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此后至今,国际空间站又已在轨运行了20年。  相似文献   

12.
保定桥夜景     
<正>保定桥于海河西段,横跨台儿庄路下沉地道,在解放北路落地,连接和平区保定道;东岸穿过河东区南站商务区,止于河东区六纬路。桥梁主跨长120米,连同桥两侧道路,全长570米。全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西岸桥头的风帆形主塔,它寓意国际港口大都市天津正乘风破驶向繁荣。夜晚行驶在桥上,灯光与海河两岸高楼交相辉映,衬托出桥梁优美的轮廓。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套娃     
俄罗斯套娃是俄罗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是俄罗斯的象征,也是俄罗斯妇女的象征。它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空心彩绘木娃娃(一般为村姑或农妇造型)自大而小,一个套一个地组成的玩偶。据悉,目前最大的套娃由100个组成,最外层的有1米多高,最内层的比黄豆还小。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工艺品商店、售货亭、集体农庄集市、旅游景点、百货商店里摆满了形形色色的套娃,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如今套娃已迈出俄罗斯国门,畅销世界各地,已成为最具俄罗斯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化》2010,(10):F0004-F0004
保定桥于海河西段,横跨台儿庄路下沉地道,在解放北路落地,连接和平区保定道;东岸穿过河东区南站商务区,止于河东区六纬路。桥梁主跨长120米,连同桥两侧道路,全长570米。全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西岸桥头的“风帆”形主塔,它寓意国际港口大都市-天津正乘风破驶向繁荣。夜晚行驶在桥上,灯光与海河两岸高楼交相辉映,衬托出桥梁优美的轮廓。  相似文献   

15.
如果去到山间或海边,经常会看到许多形状奇特的岩石,然而,象插图中那样的岩石,在其他地方大概是很难见到的。在美国犹他州,有好多座巨大的石桥横跨在山谷之间。这些桥并非是谁有意建立,而是天然形成的。这张画中的桥,叫做“彩虹浮桥”。它高达八十五米。那美  相似文献   

16.
正在俄罗斯坐过两次火车。两次都走的同一路线。第一次是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第二次是从圣彼得堡回到莫斯科。所走的路线虽然相同,却让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莫斯科与圣彼得堡(1924—1991更名为列宁格勒)的火车站外观居然完全相同。更有意思的是莫斯科的火车站叫"列宁格勒火车站",而圣彼得堡的火车站叫"莫斯科火车站"。这是100多年前留下的故事。1842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签署了建设俄罗斯第一条铁  相似文献   

17.
正叶赛宁(1895—1925)是俄国白银时代"伟大的民族诗人"(高尔基语)。他出生在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美丽的故乡给了诗人最初的滋养。长大后来到城市,经历了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等大事件,个人生活也发生了多次起伏,但叶赛宁的诗歌里始终有故乡——即他出生的那片田野和大地。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曾说:"从叶赛宁的诗里可以闻到俄罗斯田野泥土的芳香。"  相似文献   

18.
他是俄罗斯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者,他被高尔基称为"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伊万·布宁--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和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9.
正水乡泽国话桥村有些村名不叫村,而叫"桥"。古人在河道上搭建桥梁,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叫某桥,此后形成的自家村落就叫"某某桥"或"桥上"。据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统计,全国村名为"桥"的有33221个,沿海或南方居多。乡镇名称为板桥者,数目极大。浙江金华武义敕令桥,传说为东汉刘秀敕封。刘秀被敌兵追赶,躲到桥洞下面,附近的蜘蛛爬来  相似文献   

20.
汪磊 《世界文化》2013,(5):50-52
说到俄罗斯面包,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国东北,人们常叫它"大列巴","列巴"就来自俄语хлеб(面包)的音译。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年》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自该片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国上演以来,便成了我们国人用来表示"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会有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