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9-01月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外科采用锥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2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病人引流时间为3~7d,复查头CT,硬膜下血肿基本吸收,6例高龄患者有少量硬膜下积液,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讨论:锥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创伤小,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可代替钻孔冲洗引流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钻孔置管局部应用尿激酶后引流血肿的手术方法治疗中小量急性、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方法:根据CT定位,在血肿的中心部位钻孔放置引流管,分次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液后引流血肿。结果:50例中,49例治愈,1例因血肿部位硬膜较大量渗血,而行开颅手术。治愈病例CT示血肿消失,临床症状缓解,无感染,无复发。结论:上述方法对于治疗临床症状较轻、无意识障碍、病情无进行性加重的幕上中小量急性、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效果好于传统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指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有完整包膜的血肿。我院共收治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行额顶部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未见颅内积气或复发,30例均完全痊愈,出院后分别随访1—10个月,无一例复发,恢复良好,神志清楚,生活能自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钻孔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愈率,及如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03例患者的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讨论.结果:钻孔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效果好、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在颅脑损伤中,骑跨横突区的硬膜外血肿为后颅凹血肿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婴幼儿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颅骨有机成分相对较多,弹性大,伤后易发生硬膜下血肿,而硬膜外血肿少见,我院自87年—93年共收治小儿颅脑损伤145例,其中幼儿后颅凹硬膜外骑跨型血肿3例,诊断明确后均行急症手术,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扫描对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证实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表现.结果:37例患者所有病变均位于幕上,表现为颅板下弓形等密度影.单侧病变者32例,双侧病变者5例.中线结构不同程度向健侧或向血肿相对较小的一侧移位,脑沟、裂、池不同程度变浅或消失,侧脑室不同程度变窄、移位.结论:CT扫描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位置、大小、范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双腔管引流尿激酶持续注入冲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清除,改善脑水肿,增加脑灌注,改善脑功能.方法:12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钻孔双腔管引流尿激酶注入夹闭开放后连续一定浓度尿激酶冲洗.结果:血肿在短时间内很快清除(3d),水肿体积明显减少,脑水肿减轻,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早期诊断、早期颅骨钻孔双腔管引流尿激酶持续注入冲洗,尽快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周围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临床疗效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的和防治策略。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3例CSDH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术后标准化治疗及其复发的关系。结果:本组153例CSDH患者中,153例行钻孔引流术治疗,7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本组术后6个月内复发,24例(15.7%),血肿复发者的酒精成瘾率,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率,CT图像上血肿混杂密度的发生率和脑中线移位≥10mm,中脑萎缩发生率和血肿位于额颞顶部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血肿复发者(P<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有关的因素包括酒精成瘾,凝血功能障碍,血肿呈现混杂密度,脑中线移位≥10mm,中重度脑萎缩和血肿位于额颞顶部。标准化的综合治疗可减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术后复发[3]。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1980年7月至1986年10月共收治了经CT扫描和手术证实的慢性硬膜下血肿100例。现结合临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00例中男性96例,女性4例。年龄5个月至87岁,平均年龄40.07岁。其中50岁以上者55例(55%)15~40岁43例(43%),14岁以下者2例(2%)。有关头部外伤史者82例,病史23天至7年。因不明者18例,病史10天至1年。100例中行颅骨钻孔冲洗  相似文献   

10.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伤后较长时间(一般2-3周)以后形成的血肿。临床上较常见,现将我院自94年6月至97年6月间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加以分析,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男31例,女7例,年龄35-81岁,平均为57.5岁。主要临床表现:最初可为阵发性头痛,以后呈持续性,约2-3个月后出现呕吐和视乳头水肿,少数病人有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1/3病人有偏瘫。  相似文献   

11.
例1:女性,71岁。入院前1个月骑自行车时摔伤,头右侧着地,当时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入院前半年以来,患者出现反应迟钝,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检查发现患者智力、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左侧肢体平全偏瘫,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 )。头颅CT显示右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入院后在局麻下行右顶钻孔吸除血肿,血肿量约45ml,术后硬膜下持续外  相似文献   

12.
我科近2年来对20例脑出血病人CT定位血肿,采用锥颅穿刺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引流治疗脑出血,取得较好疗效,大部病人得以病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病人,男16例,女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2岁,其中高血压性15例,外伤性5例,病人分别有昏迷,头痛、呕吐、痫痛、肌力障碍等临床症状,脑CT扫描所见,基底节脑出血11例,皮质下脑出血2例,脑室内出血2例,外伤性创伤为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1例,额叶脑内血肿2例,经治疗后,痊愈14人,好转4人,死亡2人。  相似文献   

13.
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多伴有较重的脑挫裂伤和皮质小动脉出血,伤后病情变化急剧,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然而,能较准确地预测严重脑外伤病预后的有关指标却不一定适合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预后的预测。我们自1989.1~1998.9月共收治经头CT证实的急性硬膜下血肿159例,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就影响其预后的有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院近10年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病人167例,发生不同程度并发症52例,本文就有关CSDH并发症防治问题加以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44例,女23例;其中年龄>51岁127例,平均57.4岁。临床表现:早  相似文献   

15.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受伤后3周以上发生的硬膜下血肿。一般认为出血多由皮质小血管或矢状窦旁桥静脉损伤引起。而临床表现不具备典型性,易引起误诊。1 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原因分析1.1 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明确外伤史者不足30~50%,在病史的询问中很难做出判断。1.2 出血多因静脉窦或静脉窦旁桥静脉撕裂引起。发生于大脑半球突面者较多,往往为头部过伸或过曲等旋转运动造成。另外,由于中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三大特点。为抢救病人生命,必须及时清除血肿,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的形成。为了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我院采用CT片上定位,进行颅骨钻孔吸引血肿治疗脑出血70例,现就其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均行经皮颅骨锥孔、大口径穿刺针血肿侧脑室持续体外引流,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硬脑膜下血肿指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 ,多见于额颞部 ,占颅内血肿的 5 0~ 6 0 % ,此类病的时间短者 3d内 ,长者 3周以上 ,多数病人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 ,症状不典型 ,往往引起受力部位内出血 ,因此 ,对此类病人的观察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愈后非常重要 ,现将一例双侧硬脑膜下血肿穿刺后再出血的观察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患者女 ,5 8岁。因“双侧颞顶部硬膜下血肿 ,右额硬膜外血肿”收住本科 ,入院时一般情况可 ,神志清 ,步入病房 ,CT复查后诊断明确 ,于第 2d下午 5点 30分在局麻下行穿刺血肿引流术 ,2 .5cm穿刺针钻入 ,双侧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于颅骨成形修补材料,塑形手续和固定方法上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有关问题做一综述。 手术适应症 当颅骨缺损时,大气压(大于颅内压)使局部头皮下陷,导致了颅内压的不平衡,脑血流量减少,缺损处硬膜和硬膜内异常,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候群。如果颅骨直径小于  相似文献   

20.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性,26岁。肠肿瘤切除术,以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行胸11~12间隙穿刺,进针时病人下肢有触电感,并抽动,同时诉两下肢疼痛,暂停片刻,疼痛消失,穿刺针继续推进至硬膜外腔,但置管时有液体自穿刺针流出,且从导管中抽出液体,说明导管进入蛛网膜下腔,遂放弃硬膜麻醉。当病人翻身平卧时,发现左下肢瘫痪,感觉迟钝,未行手术送返病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