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保举制是清代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清王朝的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晚清时保举制盛行,汉族地主势力以此为契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打破了满清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本文拟从成同时的保举制入手,谈谈它对当时官吏成分的转变也就是汉族地主势力的兴起所起的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乾隆(1735——1795)是清代一名杰出的、很有影响的封建皇帝.他统治前期广求人才,励精图治,清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中晚期,他陶醉在自己的功业之中,满足于眼前的升平景象.生活上日益奢侈腐化,无节制地敛财聚贿,大小官吏贪污索贿,政以贿成.吏治废弛,官场腐败,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本文试就乾隆中后期吏风败坏的成因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3.
国家产生,建立政权,组成各级政治机构.国家机器不断完善,官制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官制是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统治阶级行使统治的具体手段,官制的变化也反映出政治制度、阶级矛盾、生产关系的各种变化.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为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官僚制度.各级官吏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集团,成为一个特殊的政治阶层,他们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君主是最大的官,大权独揽,“邦君设官分职,以任其事,废事失职,厥有常刑”.各级官吏隶属于君主,是君主的奴仆,“草民”的主人;是实施统治政策的直接操作者,他们代表君主统治管理人民,形成一个层层统治的网络,与各地土豪缙绅勾结,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明亡和满族权贵入主中原,对整个汉族统治阶层乃至普通民众冲击甚大。士大夫就明亡原因进行了探析,重点关注了君主问题。以圃亭、梨洲、亭林为首的士大夫认为君主是导致社会动乱和明亡的罪魁祸首,君主被认为是盗贼;而以王夫之为首的士大夫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或不成体统,是由于君主专制崩溃所致,由此,君主被认为是神人之主。  相似文献   

5.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一个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总是希望使用最能反映本阶段意志和利益的人才,充当自己的代表,去管理国家机器和行使国家职能。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是古代中国特色政治化的重要体现,中国进入阶段社会起,便实行专制的政治体制,在中国近几千年历史上表现尤为突出和经久不衰,官吏制度关系到国家的兴亡,这种制度随着明的进步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变化而演变,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内容不同的官吏选拔制度。  相似文献   

6.
一、京剧形成的历史背景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清朝是以满族上层为主体而建立的政权,它自1644年入关,至消灭南明政权而成为统治全国的又一个封建王朝。满清自入关后,对明朝官吏即广泛招徕、“官仍其职”,并要求地方官“凡境内隐迹贤良,逐一启荐,以凭征擢”①。满族统治者还尊孔崇儒,让孔子的后人仍袭封衍圣公,并给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头衔,又开科取士。这就招引汉族官僚地主纷纷投靠满清新政权。清政府在笼络汉族地主的同时,对于其中持反满态度者,则实行严厉镇压,一旦发现不轨就下令“速行严密讯鞫,务得确情,按律问拟,毋得稍有漏网”。②通过这一拉一打,遂使清朝统治得到巩固,并推动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由于长期战乱,致使土地荒芜,农民逃亡,社会萧条,阶级矛盾激化。富有统治经验的汉族官僚认识到造成农民起义的原因“良由赋役重烦”,因而建议清廷“收拾民心,莫过于轻徭薄赋”。⑤从1644年七月开始,清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减免田赋,或全免,或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有免一年、二年或三年不等。为摆脱财政上的困境,清政府又招集流亡人口开垦荒地。这一系列政策就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复苏。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和人口的增长,清朝  相似文献   

7.
清政府对蒙古政策的调整和新政的实施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通过蒙古封建王公实施间接的统治,这样既维护了蒙古封建统治者的传统特权,又实现了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有效控制。蒙古地区是当时清王朝可靠的后方和维持其大一统的重要的稳定因素。鸦片战争以后,整个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下,蒙古的封建王公贵族虽然仍旧是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统治的支柱,但同时他们也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相勾结,或者成为外国侵略者拉拢和收买的对象。在外来  相似文献   

8.
前燕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在北方战乱时期,前燕统治者采取过进步的经济措施,实行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因而前燕统治区吸引了大批中原流民,出现过短暂的稳定局面。同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慕容鲜卑逐步同被它所征服的汉族走向了融合。本文拟就前燕幕容氏的封建化进程,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在魏晋时期民族大融合中的作用进行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9.
18世纪下半叶,朝鲜朝燕行使臣不再蔑视汉族人的附清、降清行为,而是给予他们以较多的理解.这一时期,他们对汉族人形象的描述基本上是正面的,甚至是较理想的.他们对中国汉族文人做出了诸如姿貌雅洁、儒雅纯朴、学识渊博等赞赏性的描述.与此同时,在他们笔下,当时的汉族士大夫在清朝统治下具有思明但不敢表露出来的微妙心态,缺乏儒家的义理精神,过着卑躬屈膝的生活.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最重要因为是清朝文字狱的高压政策,它使得汉族士大夫的精神一直处在压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晚明戏剧文化的一个角度独特的考察.本文认为:晚明江南"园林声伎"风习之兴起,与其时政治环境和官场形态殊有关系.正是基于对末世政治的失望和回避,不少江南士大夫做出了从政事到艺事、从"忙处"到"闲处"的人生选择,他们从官场撤身,退隐园林流连声伎,"园林声伎"故而既为时代的潮流,也为时代的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