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4月29日到5月12日,从美丽浪漫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克罗地亚南部占朴而宁静的地中海小岛哈瓦尔,从第32届国际广播特写大会(INTERNATIONAL FEATURECONFERENCE,简称 IFC)到第10届麦鲁利奇国际广播节(PRIX MARULIC),几乎整整两周,我都在不停地听世界各地选送的节目,与来自各国的广播人交流讨论节目,听一流的广播专家和评论家解析节目。  相似文献   

2.
覃倩 《中国广播》2011,(12):30-33
建设广播强国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广播大国,但离广播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从广播大国迈向广播强国,需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加快推进广播体制机制改革,开办更多类型化电台,打造广播国际系列知名品牌,提高广播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广播经营性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注意从我国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宏 《中国广播》2014,(12):82-84
本文通过中国广播参与伊朗国际广播节的历程回顾,介绍了国际广播评奖的立项和标准,以及国际广播研究的关注面和热点,揭示了国际广播评奖和研讨对广播现实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广播业务活动对展示国家形象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播的新时代——墨尔本2005国际广播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FM广播、卫星广插,互联网广播等新技术使广播——这个在当今电视与网络的时代似被忘却的媒体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广播研究也在世界各国的学界激起了新的热情。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播》2007,(7):70-7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剧《深山信使》于5月13日在欧洲广播联盟与克罗地亚国家电台联合举办的第11届麦鲁利奇国际广播节上获奖。这是我国自2005年参加此国际广播节评比以来首次获奖。  相似文献   

6.
刘浩翀 《视听界》2010,(6):36-38
在当前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对传统广播的描述,出现字眼最多的是"压力不容乐观"、"生存环境恶劣"、"弱势媒体"等用词。在目前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还有一种声音是希望借助三网融合,给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生机。"广播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满足和停留在传统广播业务之上,广播今后的工作重心将转向新媒体。"另外,有些专家还做出这样的判断,"融合时代"将是"广播听众时代的终结",而且广播转型的业务领袖将是视频。  相似文献   

7.
王欢 《声屏世界》2014,(9):62-64
"传统广播+互联网"模式 "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是指传统广播媒体自办网络电台,主要表现为传统广播媒体开辟网络站点,通过互联网传送广播节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台网融合"。我国网络广播的"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经历了传统广播网络版和传统广播自办的纯网络电台(Net Radio)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许彭 《新闻世界》2011,(4):51-52
广播记者和一般记者的不同处,在于他的采访和写作要考虑到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特点,要善于录音采访和广播节目的制作。而广播驻站记者是广播记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广播驻站记者必须具备"求实"、"热诚"、"勤学"、"敏锐"、"吃苦"、"创新"、"应变"、"开拓"等关键素质。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信息传播全球化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国际广播受众的新趋势,争夺极为稀缺的国际广播听众资源,世界主要国际电台也采取新措施,在稳定受众"量"的同时,加强"质"的效果实现,纷纷采取本土化战略,在文化、语言、节目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实现与对象国听众的最大化贴近,国际广播进入受众本位时代。  相似文献   

10.
唐建刚 《新闻窗》2014,(6):79-79
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早已不陌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它,城市早已向"无线城市"迈进。随着互联网的讯速发展,传统媒体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广播听众的需求、地位和传统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广播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编辑已不再是传播内容的简单组织者和制作人,而是要成为集生产、分析、筛选、编播于一体的全广播编辑。  相似文献   

11.
王宗磊 《东南传播》2010,(9):158-159
新媒体给以中短波发射为主的对台广播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广播网络化数字化技术革命的趋势,对台广播也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对台广播应坚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依靠新闻和娱乐两大核心竞争力,以内容取胜。更重要的是,对台广播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用好网络,拥抱数字化广播系统,突破"硬件"技术的限制,为台湾听众提供更多的收听方式选择和更优质的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12.
8月2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观了正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的设备展览,他强调,广播影视行业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广播影视数字化、产业化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广播影视节目和及时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3.
自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以来,中国广播改革走过了25年。今天,在新媒体的迅猛冲击下,广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12月15日,第三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广播改革25周年高端论坛在广州召开,此次会议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暨南大学、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办。近百名来自国内广播媒体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就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战略进行了充分研讨。  相似文献   

14.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媒体日益面临"读图时代"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只闻其声"的传统广播媒体,如何让听众通过耳朵"看"到现场,使新闻报道"有声有色",正成为应对媒体激烈竞争的新尝试。本文从细节的抓取、音响和现场解说的运用三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黄卉 《新闻通讯》2012,(7):53-54
"有声读物"通常是指以磁带、光盘或其他数字音频方式为载体进行录制、包装、销售的录音制品;泛指一切以耳朵"听读"为主要卖点的"音频产品"。本文从广播业者的角度,对有声读物的起源与种类、市场与需求、呈现与发展等4个方面作了较客观的论述和探讨;旨在对"有声读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广播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些许管窥。  相似文献   

16.
国际广播是20世纪初在无线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基础上,应殖民和战争需要而产生的。它在全球战争和政治对抗中得到长足发展,曾在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也在20世纪的国际传媒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后,今天它已经有了许多变化,认识这些变化对我国的国际广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广播音乐为广播撑起一片蓝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进新世纪 ,面临严峻挑战的广播业还有没有生命力?广播音乐如何进一步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和促进人类文明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从事广播音乐工作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同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使命。多媒体时代 ,广播音乐生机无限曾有人认为 ,50年代是广播的全盛时期 ,而今面对各种传媒的激烈竞争 ,尤其是随着报纸时效性的不断增强 ,电视业的迅猛发展 ,加上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的强烈冲击 ,广播这种曾在人们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给人们带来乐趣的媒体 ,由于其自身各种限制 ,仿佛有江河日下的衰微之势 ,使广播再也…  相似文献   

18.
佟卉 《大观周刊》2011,(42):40-40
现场连线报道已成为当下广播新闻重要的报道形式。如何充分利用广播上的自身优势,强化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场感,满足受众在较高层面上的期望值、探求欲,并充分发挥了广播"先声夺人"的优势,使广播新闻报道极具感染力与吸引力,极大地提升了广播新闻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1月20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广播电台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广播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广播业界和学术界的70多专家和学者围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  相似文献   

20.
章炜 《新闻世界》2012,(3):35-36
广播录音报道和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必须要具备"适宜听众听觉"的特点,更高的要求是它还要和听众收听广播新闻节目当时的状态相契合。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宜听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广播录音报道的特色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广播新闻宣传才能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