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一、充分了解学情是"借班上课"的基础在公开课教学中,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情况,确保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在讨论中,部分教师指出:"借班上课,首先要和原  相似文献   

2.
<正>在体育优质公开课评选和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中,经常要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部分教师认为,借班上课和日常的教学一样,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往往在备课时把精力都放在对教法的思考和教材的处理上,而忽视了借班上课"借"的特点。笔者认为,两种类型的课有明显差别:第一,体育公开课必须按照特定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第二,由于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变化,需要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这点也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因此,借班上课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3.
<正>在各级各类中小学的体育公开课和比赛课中,大多数是采用"借班上课"的方式进行。由于师生陌生,缺乏了解,往往配合不默契,学生不能快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师也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基于此,本期策划了"借班上课策略大家谈"专题,以期给广大一线教师起到借鉴作用。本期选登的稿件,分别阐述了学情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借班上课"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形式,一般出现在某一主题的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等教学研讨活动中。借班上课时,教师面对的不是自己熟悉的学生,而是借用活动承办学校的某一班级学生开展主题教学。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互动活动,活动组织者会提前为"借班上课"的教师安排适当的时间进班熟悉学生(也叫熟悉班级),让"借班"教师与所借班级的学生有个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熟悉的过程,以保证现场实际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如何利用  相似文献   

5.
<正>借班上课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它已经成为当下教师基本功竞赛、评优课、职称评审、观摩课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采用借班上课不同于教师在本校、本教学班上课,借班上课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考验,这也是很多一线体育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使体育教师在借班上课中取得好的成绩,收到好的教学实效?通过本次研讨,根据来自全国的体育同行们对借班上课的实例探讨和有效性分析,总结如下"六要素":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在各种体育教学大赛、优质课评比中,"借班上课"成了展示体育教师教学艺术的一种绝好的形式,它更能严格地检测一位教师各方面的素质。下面,笔者就日前在江苏启东中学举行的南通市中学体育有效教学现场会上的一节体育课为例,谈谈"借班上课"课前十分钟的有效  相似文献   

7.
借班上体育公开课时,面对陌生的教学环境和生疏的教学对象,师生都有顾虑,一般较难上好。笔者就此谈一些体会。一、选择合适的教材公开课一般来说都采用自选教材。在接到上课任务后,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所选的教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适合自己的专长。例如教师的篮球水平较  相似文献   

8.
<正>一、案例描述今年5月18日,市里举行了体育优质课展示活动,我有幸成为上课教师之一。为了能够上好这堂课,我积极查找教学资料,规划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语言,前前后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准备。由于是借班上课,授课学校的教师带我  相似文献   

9.
<正>研讨背景:"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已于5月25日结束,所有展示课均采用借班上课形式展示,就课堂展示结果而言,所呈现的课堂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师如何在借班上课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是比赛与展示自我成功与否的关键。借班上课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它已经成为当下教师基本功竞赛、评优课、职称评审、观摩课的  相似文献   

10.
<正>在各级各类体育公开教学中,隔夜备课并"借班上课"的公开课形式避免了课前的过度训练,未知因素多,难度大,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如何针对"借班上课"的特殊性,上好公开课是值得广大体育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经历,结合其他同事的成功经验,就如何做好"借班上课"的课前准备浅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借班上课存在的弊病主要在于对学生的不了解,对环境和场地器械的不了解,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合理安排。如何利用一切机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去深入了解学生,收集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走进学生,让学生认识并接受你,这就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在经历多次的亲身实践之后,就借班上课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归纳了九点,分别是三看、三聊、三抓。  相似文献   

12.
磨课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通过集体研磨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使教学设计更科学,教学能力更强劲,教学效率更高效。"磨课"应在"研"、"磨"字上下功夫,增强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质的理解、把控,使磨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成为教师充分展示的舞台,成为年轻教师精益求精的镜子。一、磨细节  相似文献   

13.
说课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不仅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说课,对于教师的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查,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四城市学校体育研究会第一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单元式说课评比活动在新疆喀什举行,要求参赛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和专家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通过这次说课,促进了教师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教法,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达到了相互交流、切磋教艺、共同提高的目的。本刊针对本次活动进行组稿,以期能为广大一线教师进一步"内练素质,外塑形象",提高教学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体育公开课前的“序言”也即“熟悉学生”。多指体育教师在他校借班上课前与被授课班级学生广泛接触。它是各级教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他们至少存在两层渴求心理:即迫切想知新老师会带来什么样的活动内容和以什么样的组织教学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对此,教师既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这是序言的主要内容,更要处理好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2008年9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就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提出意见,其中第6条规定:"初中学段要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确保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本栏目在2008年11期开辟了关于"初中体育课男女分班"的专题讨论,刊登了《推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确保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实效》、《对中学体育课男女生分班上课的探讨》、《初中生男女分班上课好处多》等文章,学者、教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们对男女生分班上课的看法,文章普遍持肯定态度,主张推行初中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模式。其实,男女生分班、分校上课的讨论由来已久,许多中学相继试行了男女生分班上课的举措,学者、教师、家长、学生包括媒体等众说纷纭,《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作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欢迎广大读者开展讨论分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借班上课,下午第三节(聋哑班). 一、本课设想 作为我们两所学校的体育教学教研活动,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讨如何运用校本教材,以及如何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实际需求选择教材、活用游戏,这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多年来一直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正>一、熟悉教材教法"借班上课"一般由组织方规定教学内容,而且基本都会参照课标或指定版本的教材而定。因此,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在每个水平段,甚至每个年级的设置情况,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常用教法手段及学生在某一内容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错误、纠正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勇于反思和创新,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成为得分亮点。二、掌握校情学情"借班上课"教师必须提前对校情进行分析。由于全国各地各学校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与体育教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减轻疲劳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但音乐进入课堂,并非简单的"加法",若盲目地使用音乐,就会适得其反。一、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音乐案例:一位来自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借班上课。她在准备活动环节中,设计了找朋友舞蹈并配以《找朋友》作为背景音乐,想让学生在舞蹈音乐相结合的练习中达到热身效果。但是,学生却对音乐置若罔闻,且不愿意手拉手,教师几次尝试后,不得不改做徒手操来应急。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诊断背景在武进区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中,笔者看了一节内容为"三年级站立式起跑"的课,该课是隔天备课,第二天借班上课。在这种赛课制下,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击破技能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是考察  相似文献   

20.
<正>桓台县渔洋中学是借本县历史文化名人、清初一代诗宗王渔洋先生之名,于2001年6月成立的国办寄宿制普通高中,2005年5月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是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有42个班,高中在校生2300余人。学校秉承渔洋文化,全面贯彻"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行新课改,学生素质大大提高。实行教师全员值班制、全员育人导师制,从细节入手,严格学生管理。注重艺体特色教育,体育课实行选项走班、分项教学,阳光体育大课间、课外活动在我校开展的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