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象》是九册第二组的讲读课文。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小品,选自“少年科学丛书”《大象的故事》。作者刘后一。文章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介绍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的假想以及这头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最后写象的化石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假想”,这一假想是科学  相似文献   

2.
黄河象     
这课的板书可以利用表解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讲的是二百万年前的事。科学家为什么能假想出黄河象的来历,这往往是学生心中的疑问。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借助这个表进行分析。从表中“‘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推测和想象”两部分中,学生可以分别从“时间”、“环境”、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的《黄河象》一文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对于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变化有激发和指导的作用。课文介绍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科学家推想这头黄河象失足落水前的情形及落水时那一瞬间的情况都有科学根据的,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然而落水后的想像失去了科学的准确性,想像不  相似文献   

4.
《黄河象》这篇课文,作者依据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假想了一头黄河象的来历,向人们叙述了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完整的原因.其突出的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合理生动的想象.因此,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5.
《黄河象》(六年制十一册)主要讲一具黄河象化石及科学家依据化石而假想的这头黄河象的来历。根据单元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要训练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作文时把主要内容作为重点来写;同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黄河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外形特点,科学家对它来历的假想以及它的发掘过程和科学家假想的依据。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黄河象》是六年制十一册第三组的讲读课文,选自少年科学丛书《大象的故事》。课文主要向人们叙述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和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为了讲清楚这两个问题,作者把叙述化石骨骼的完整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作为主要内容,作了重点叙述。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发  相似文献   

8.
《黄河象》系酷似说明文体的记叙文,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内涵。本课教学的着重点应通过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思维教学宜置于“四定”控制之中。一、定序控制。定序控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粗略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黄河象》一课采用了引叙故事的笔法,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介绍黄河象化石的形象特征,为黄河象的来历提供依据。第二段讲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第三段则交待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定序控制应把住这文路而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河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外形特点,科学家对它来历的假想以及它的发掘过程和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琥珀》一文从万年前的形成写到万年以后,琥珀被渔民发现,并写出了人们据以推测的情况。文章写远古之事,虽属假说(推测),但上有“来龙”,下有去脉;前有“交代”,后有“着落”,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学习过《黄河象》一文,有了一点关于化石的知识是学习这一新课的有利条件。我要求学生课前复习《黄河象》,再预习本课。教学时我这样安排:先认识琥珀的样子。小学生从未见过琥珀,可是又没有直观教具,根据学生求知迫切的心理,先引导他们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七课《黄河象》介绍了一具古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并根据化石及发掘情况假想了化石的形成情况。 《陕西教育》1992年第4期曾刊登一篇《黄河象来历的质疑》。我在实际教学中又发现《黄河象》一文还有以下三处不妥。 一、黄河象的尾椎骨哪里去了? 课文在第一节着重讲述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高大完整。介绍化石完整是这样说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厘米长的末端趾  相似文献   

12.
一位哲人曾经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打开语文封闭的门扉,让语文与生活接轨,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气息,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理念。《黄河象》是人教版第十册中的课文。课文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我们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科学家是怎样  相似文献   

13.
黄河象     
一、作品与题解这篇讲读课文是科学说明文,介绍了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这具象的骨骼化石是在黄河流域的甘肃省发现的,所以以“黄河象”命名。“黄河象”属“剑齿象”的一种,因此,又名  相似文献   

14.
《黄河象》是六年制第十一册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独到之处是作者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高大完整,科学假想来历,课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是一篇文质兼优的科学说明文。现代教学观主张要在知识记忆和模仿的基础上,追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去创新,使素质教育诸因素能在语言教学中得到体现。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我对本文的讲读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单元安排有三篇课文(其中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一篇),一篇读写例话及一个基础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是着重对写作方面的训练,承接“详写和略写”。通过这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怎样来确定和表现文章的重点,使文章做到主次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材简析 讲读课文《黄河象》,是记叙性质的自然科学说明文,其意在说明这具象化石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但重点却放在记叙象化石来历的假想上。因为,保存完整的各种原因都集中包藏在对其假想来历的记叙中,故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从有关情节中找出  相似文献   

16.
《黄河象》是一篇自然科学常识记叙文。科学家依据一架高大完整的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在教学中,要根据预习提示理清文章叙述顺序,紧扣“假想”部分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思路,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  相似文献   

17.
《黄河象》(统编教材十一册第7课)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们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我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敦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重难点。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18.
《黄河象》一文写的是科学家们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这是全文的重点。笔者认为在教学时抓住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展开讨论,了解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清楚文章整体结构安排。 3.能口述重点情节。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1.课文写了几部分?怎样划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邓国民 《江西教育》2000,(11):31-31
目标——让学生明确  清晰的教学目标犹如醒目的靶子,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每上一篇课文,我首先要学生认真阅读单元前的“导读”,再看看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明确学习目标。如我教《黄河象》一文,学生按上述方法,讨论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 2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除……以外……”“连……也……”的句式说话。师生都明确目标,教与学配合就更加默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