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尽管现在大家对“差生”的提法有很多异议,认为这种叫法给一部分学生人为地贴上了标签,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于是用“学困生”来代替“差生”。叫法变了,实质并没有改变,由于家庭因素、孩子自身的发育发展等种种原因,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学困生”。有时“学困生”确实令我们教师挠头,他们有的成绩很差却不思进取,该完成的作业不完成,上课该认真听讲的时候却做小动作;  相似文献   

2.
问题的提出《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不应仅限于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英语课外作业就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而反观我们传统的作业布置与批改,问题却不容乐观。传统的作业布置往往缺乏层次,造成了学习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吃不了”;作业布置图“量”不求“质”;基本上采用“拿来主义”策略和“题海”战术,作业重复且繁多。  相似文献   

3.
<正>1学困生做数学作业不开心的原因分析中学生作业负担太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最糟糕的是学困生,他们基础不扎实,解题速度慢,每天做到半夜了还有没做完或不会做的作业,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造成学困生做作业不开心的原因总结如下:1.1作业量过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能在数学教师的作业布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笔者所记录的一节公开课的作业布置:浙教版八上《2.1等腰三角形》,瑞安郊区学校一位教师公开课的作业布置: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作业训练方式,多是教师机械地指定一些课后习题,或是设计一些课外知识习题。让学生统一练习。其实质是以一把尺子评价一切,以一个标准衡量一切。这样做,显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要求,容易使“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教师吃力不讨好”;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而且,教师设计的习题大多局限于课堂讲授的知识和课后单一的习题。  相似文献   

5.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有的教师布置作业单一、枯燥,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布置作业整齐划一、一刀切,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造成“差生吃不消,优生吃不饱”;有的教师布置作业重复、乏味,学生体验不到做作业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对学困生不歧视、不放弃,采用分层教学法,活动的布置、任务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都应体现"差异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都能尝到学习的快乐。本文只以英语课后作业设计方面,谈谈如何抓好学困生,让学困生逐渐走向优秀。  相似文献   

7.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现在学困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害怕数学,不想学习数学,更不想写数学作业,尤其对城乡结合部的学困生来说,写数学作业感觉到很“恐怖”,因而,这部分学生大多采取的是抄袭作业,而不肯懂脑筋独立完成作业.这样恶性循环下来,学生的数学成绩愈来愈差,学生自身也愈来愈没有自信,更有逃避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布置数学作业,数学作业的量应该多少?难度应该多大?迫切要求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也为提升学困生的数学作业水平、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一定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②学生自学能力差;③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④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⑤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习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困生”是指有学习障碍、困难的学生,他们往往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研究表明,学困生中有许多人都患有“多动症”,其症状表现为精力分散、多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作业的分层设计指的是教师将设置的作业内容和布置方式进行优化。由于传统的作业布置很容易出现学困生难完成、优等生不能更进一步的现象,作业分层设计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使得作业布置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进而提高学生们做作业的积极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开学才一周,楠的母亲就向我诉说孩子如何不爱学习。她埋怨道:“我小时候读书,父母从不过问我的学习,我自觉得不得了,哪像他每天盯着还不自觉。星期天,我叫他做几道奥数题,他都不愿意。”我顺便向她了解楠双休日的学习情况。她说:“周六上午参加学校的趣味数学,下午到少年宫学二胡;周日上午到少年宫学英语,下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完成作业后还有时间,我再布置几道奥数题。”楠的母亲的话不由得使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喂鸡”比喻。有一次,陶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  相似文献   

12.
避免小学生两级分化,就要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倡导学生间的帮助,成立帮困小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困生的兴趣;建立好的师生关系;布置作业尽量分为不同层次单元测试区别对待待。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作业。语文学习要“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课内长筋骨,课外长肌肉”。要提高“练筋骨、长肌肉”的功效,就必须重视布置作业。传统方法是教师设题或指定成题,学生解答,教师批阅,发现问题,集中评讲;练习方案和练习效果依赖于教师的经验,作业模式单一,数量统一,层次划一,让全班甚至全年级都来做相同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一方面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生,又称学习失能生或学习障碍生。其最大特点是:上课注意力分散,经常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意志薄弱,课后不能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事不关己,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漠不关心。大多数学困生在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技能的掌握方面有困难,但他们对学习以外的一些事物却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学困生的兴趣转移,激发  相似文献   

15.
高洋 《河北教育》2007,(7):82-82
魏书生认为,关爱、信任、理解学困生是教育、教学的基点。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绝对不能把学困生当作“废品”处置;第二应该深信学困生绝非固定不变,经过适当教育之后完全可以后来居上;第三。教师要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相似文献   

16.
邢东光 《山东教育》2005,(19):94-94
布置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怎样布置作业才能使学生爱做、做好,达到掌握、巩固知识的目的呢?这就要研究小学生的“作业心理”,以便“投其所好”。本文以数学作业为例,对小学生的“作业心理”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17.
高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自尊心自信心不足、意志非常薄弱.学习习惯差,常常表现出好说好动,桀傲不驯,目无师长,我行我素,情绪波动无测;感情行事,顺心时学习用功,不顺心时则丧失信心,不敢再相信自己;部分学生出现“闭锁”心理。不愿吐露心事,有问题不懂也不愿意问老师和同学,做作业硬套公式,做不了时就拿别人的作业照抄,更有甚根本不做作  相似文献   

18.
高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自尊心自信心不足、意志非常薄弱,学习习惯差,常常表现出好说好动,桀傲不驯,目无师长,我行我素,情绪波动无测;感情行事,顺心时学习用功,不顺心时则丧失信心,不敢再相信自己;部分学生出现“闭锁”心理,不愿吐露心事,有问题不懂也不愿意问老师和同学,做作业硬套公式,做不了时就拿别人的作业照抄,更有甚根本不做作业。  相似文献   

19.
一、奉献一颗爱心,燃起希望 “学困生”因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学习上主动性不够。表现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发言,作业也不积极做,久而久之,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越来越吃力,有些家长也对孩子感到失望。如我班的一个学困生,家长见到我说:“我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我也不指望他光宗耀祖,你只要看住孩子,不让他学坏就行。”我耐心地...  相似文献   

20.
李燕 《内蒙古教育》2003,(11):20-20
作业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更不是教学的目的。和预习、听课一样,让学生做一定量的作业,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发展他们的潜能。摆正作业的位置,对于布置作业的教师和做作业的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没有作业不可,过分强调作业也不可。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作业应弹性化、多样化,而且教师在布置“弹性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布置“弹性作业”要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要将课堂作业的设计与课外家庭作业的设计结合起来。合情合理的设计“弹性作业”。例如:学习“千米的认知”后,让学生回家自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