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朝旭 《教育研究》2007,28(4):79-84
先秦时期的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教是与乐教配套进行的,并以政教合一的体制为保障,使礼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强化。  相似文献   

2.
过去的道德教育仅仅注重道德的社会功能,将道德看作是人们对道德规范的必然遵守,从而使道德成为一种限制人的工具,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道德的个体功能将道德当作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把握手段,并回归到道德的本真上来。可以说,道德的个体功能内涵非常丰富,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应从对道德功能的全面拓展、理解和人们对道德内涵的全面把握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和论证道德个体功能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新道德关系,不能忽视礼的作用。礼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说具有四层含主义:第一,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及道德规范等;第二,单指道德规范的基础;第三,专指道德规范中的“礼让”;第四,指礼仪、礼节等。本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礼化主要就礼作为道德规范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继承礼的重要性和自觉养成讲礼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所谓道德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以及对自身道德行为等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思维活动能力。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道德领域问题,使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对道德思维内在规律的特点和正确把握之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新道德关系,不能忽视礼的作用。礼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说具有四层含义:第一,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及道德规范等;第二,单指道德规范的基础;第三,专指道德规范中的“礼让”;第四,指礼仪、礼节等。本文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礼文化主要就礼作为道德规范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继承礼的重要性和自觉养成讲礼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朱子《家礼》是继儒家《仪礼》之后影响古代社会生活最大的一部礼书。它的内容和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包括道德教育、道德情感、道德发展、道德继承和道德规范等方面,仍然有着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教育必然具有道德要求的缘由 教育必然具有道德性,是社会道德规范和人的本性在教育活动中的集中反映。从教育的本体功能上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道德指向性。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挖掘人的内在潜能,解放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提升人的地位,这是其最终目的。这就体现了教育的人道精神,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教育就应具有人道、理性和公正等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8.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即个体不愿将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所实际遵循的道德规范与传统整体道德相去甚远,社会道德越来越外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漂浮于现实层面的无根的浮萍。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的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形式。按照以内容为类界的谚语冠名习例,以劝诫人们树立道德观念、遵守道德规范为内容的谚语,称之为道德谚语。道德谚语具有比较突出的普遍性、思想性和多元性。道德谚语的功用侧重在对人类道德建设进程的促进,其价值就在于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简短精练的语言特点,在道德建设中起到宣传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它还使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不断得到巩固和完整,形成种种道德风俗、道德力量,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的价值性认识而产生的遵守道德规范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不足表现在社会的道德需要和个体的道德需要不足,它们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增强道德需要必须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和社会的道德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中追求的理想人格是道德人格,"人格"是指社会对人的一种道德规范或准则约束生活在社会规范、准则中的人。伦理学中追求的道德人格是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品性的人。具有道德人格的人具有比较高的道德境界、只有向善的人们才具有道德人格。具有恶品行的人则不具有道德的人格。当今的社会,道德人格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道德人格危机主要表现为无耻、虚伪、冷漠、唯利。道德人格危机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容易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针对社会上出现道德人格的危机,提出社会正能量。通过传递社会正能量,来使道德人格达到完整,使社会主义建设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分析及工作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学生道德发展呈现出道德认知从感性走向理性,道德规范由他律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律,道德评价由单一性的评价体系变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道德目标由养成教育向成人教育过渡等特点。由此出发,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发挥德育的整体教育功能,融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为一体,以唤醒和培养大学生的理想、情操、良知、信念和完整人格,使道德规范成为他们的内在约束力。  相似文献   

13.
荀子以人性问题入手,解诸子之“蔽”,批判总结社会生活,巧妙地将“求无度量分界”的人性欲望纳入他的社会道德体系中,完成了先秦伦理道德生活的理论批判工作,并指导当时的道德生活体系的新发展方向。章就其学说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进行评述,为新世纪的中国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孝”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赡养、丧礼、祭祀、爱己、博爱等内容,它与忠、礼、义、行相结合,具有强大的政治作用和教化作用.本文通过对《论语》《孟子》《荀子》《孝经》的梳理,全面地论述了先秦儒家孝思想的内涵、特点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教化是一种化诱万民以维系社会统治的政治工具与社会软调控手段,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从历史人类学视域下观照,先秦礼乐社会时期,时人创见了“外物以饰内情”的社会教化方式,青铜礼乐器成为这种教化方式的物质载体,并承载了道德教化、伦理教化、政治教化、警示教化等丰富的教化功能。这种社会教化方式与礼乐文明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先秦社会的良性运行、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几千年来,儒学已成为一门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作为一个教育文化体系组织,其本身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教化功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认为礼是道德规范,道德情操的水准力求达到仁,仁要合乎礼,其最终的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成为有德性的人。这种重视道德修养注重礼仪的教育思想无疑对现今过度注重技术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社会场是指影响道德场各因子间信息,能量,物质传递与交换并制约道德场主体道德行为的诸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场。道德社会场是道德场的宏观层次,直接决定着道德场的性质,方向,对道德场的发展影响重大,道德社会场从基层次上看,由道德社会系统场,道德社区场和道德群体场构成,它具有信息功能,调控功能,导向功能等。  相似文献   

19.
对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道德观念嬗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计划经济及其道德观念的反思,使人们认识到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形态的存在都必然受到社会大文化背景,尤其是现实经济基础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其整个社会道德观念是对个人自主性的排斥和对个人绝对服从“集体”与国家的强调。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促进社会道德观念的变革,推动基本利益关系和基本行为准则的调整,重塑社会成员的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并以此推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一个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我们的社会不仅呼唤着民主与法制建设,同样也呼唤着道德建设。近几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另一方面道德的滑坡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加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一、抓紧道德规范的建设工作,构筑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和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通过这些规范,使人们逐步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由往今来,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