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人类学是以“探讨使人同其他所有存在物形成对照的基本本体论结构”为内容的理论,其在哲学史的发展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考察哲学人类学理论形成的历史,可以发现哲学人类学由“隐”到“显”的发展过程,发现从康德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隐含着近代哲学人类学由构筑到延异的内在逻辑,而马克思哲学是对“人是目的”进行建构的现代人类学理论代表。以哲学人类学为背景分析马克思哲学,为深入领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实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离不开本体论的重新建构.《仁学本体论》以仁体为核心,在消化吸收传统儒家哲学本体理论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视野,创立了当代儒学的本体论形态.仁学本体论的理论建树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对传统儒家哲学仁学理论的吸纳,二是集中阐发了仁体论的四个方面,三是揭示了仁学本体论的价值指向.仁学本体论的建构体现了中国哲学面临中西哲学交流融通过程中的理论自觉,为中国哲学的“接着讲”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颠倒了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西方政治哲学,这种颠倒基于政治实践的价值批判,始终指向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与传统西方政治哲学以人性假设为思辨起点不同,马克思政治哲学得益于哲学-人学变革,以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为契机,通过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哲学批判、共产主义理论的确立及人类学研究,马克思将政治哲学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汲取西方政治哲学的精华,生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造成的善与恶的二律背反,是文化哲学兴起的深刻历史条件。将文化哲学视为对以传统本体论哲学和意识论哲学为标志的思辨哲学的超越和反叛,是西方哲学对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定位。中国的文化哲学兴起和发展相对较晚,但学者们对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以来深刻影响我国的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其理论基石,标识了哲学的实践转向,当下被越来越多地理解为一种具有跃迁意义的实践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基本视域,运用实践观点与实践思维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教育目的上厘清,从学术立足、实践逻辑与视角生成三个方面对教学品质重新予以探析,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的特有背景下,产生了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太极拳。从太极哲学到太极拳术,古代的习武者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表达自己对传统哲学的理解,同时也将中国武术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现今文化哲学研究已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心,世界哲学的重点已从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文化哲学将成为21世纪哲学主流。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在文化哲学基本理论方面主要从文化哲学合法性、文化哲学方法论研究、文化哲学体系建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取得了一批直接以文化哲学为研究论题的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回顾,对于文化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纪念建党85周年暨迎接党的十七大重点图书。本书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根据,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意义及其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典型人物为线索,对他们的理论活动进行了详细考察,并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理论与方法作了深入的思考。本书不仅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和内在逻辑,而且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野,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对苏联2本哲学教科书的批注透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观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观路径是以实践为导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中国式有层次、有结构的解读的过程。在具体观点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吸收、借鉴并结合分析中国的实际、中国的文化哲学、革命中的错误思想;在具体理论上,以实践问题为视域,对理论重新建构;在整个理论体系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以主客观相统一为线索和视域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奥斯汀是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领军人物,其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代表的语言哲学思想不仅丰富了语言哲学研究,且为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对指称、意义、知觉的观点共同组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对哲学术语和日常语言进行微小细致的分析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核心特征。通过了解奥斯汀的语言哲学思想,能够进一步理解他对语言哲学研究的创新和突破,明确其在语言哲学研究史上的位置,以及其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和后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其实质是"真正的生活理论"、"真正的生活哲学"。对中国化马克思哲学形态的研究应该加强对马克思生活哲学的中国化研究,在与中国传统生活哲学结合、以解决重大现实生活问题为依据、以生活批判为手段等途径中,建构中国化马克思生活哲学。同时,以马克思生活哲学指导中国的现实生活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行动研究长期陷于理论哲学的窠臼,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并没有在研究中消融,而行动研究也难以真正成为对"实践"的研究。晚近以来,实践哲学成为西方行动研究之理论重建的重要方向。实践哲学倡导实践优位,主张以实践理性为行动研究的根基。实践哲学的复兴与发展,为我们重新理解行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3.
列宁的哲学编辑理论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是列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符合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列宁的哲学编辑理论认为,编辑工作要以服务社会建设为方向,以生产实践为中心,以科学的原则为编辑方法。研究列宁哲学编辑理论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对我国当代编辑出版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伽达默尔重新接续并创新发展了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形成了实践哲学的最新理论形态——“解释学的实践哲学”.正是在以实践理性反思为特征的实践哲学下,人们有了关于哲学的更全面理解,也有了对“生活世界”之实践智慧沦丧的更深刻的把握.惟有回到实践哲学上来,才能对人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有正确的理解,人类文明之困局才有破解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观的确立,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向的人学理论。这种理论是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逻辑发展,使哲学真正回归到现实人本身。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考察人,对人的问题作了科学解答,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对当下我国人学理论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正义认识问题的初步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正义认识的现状,从完善法学理论出发,提出对正义进行理性认识的要求。在界定正义是一般概念的基础上,确认正义是特定抽象的世界观,也称之为正义观。系统化的正义认识是正义哲学,广义的正义哲学是具有实质认识的法哲学。正义哲学来自于思辨认识,因而它具有两个方面的认识特征。一是以体系为理论的外在形式,二是以正义为逻辑思辨诸环节内在同一的精神。在理论领域,这种主观思辨过程所形成的逻辑体系即正义哲学。正义哲学不仅是对正义与法治的一般认识,能够客观地揭示诸多法治现象的本质,而且提供了法学方法论,对部门法学理论具有统领作用。因而,正义哲学在法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般认识是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在逻辑上可称之为第一法学。  相似文献   

17.
由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目的方面的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掌握好理论原理,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以致使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模式下,受教育者仅仅被培养为恪守理论教条的保守主义者而不能适应新时期建设实践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认为,有必要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梳理,以提高哲学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教育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但它并非脱离教育实践的"纯理论"研究.对教育哲学存在的误解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教育哲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误解了教育哲学研究的理论本质与实践特性.教育哲学不是脱离实践的研究,它以理论的眼光关注实践,它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后分析教育哲学是一个以时间标准划分产生的概念,它泛指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的新进展.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其关系这一教育哲学的基本议题上,英国后分析教育哲学的研究视角逐渐从"理论"取向转向"实践"取向,从教育哲学的实践哲学地位和教育理论的实践理论地位出发,对其进行再分析.在目标文体选择的问题上,英国后分析教育哲学逐渐由对概念、命题、理论等文本的分析.转向对文本和文件的双管齐下,致力于建设具有教育实践根基和建构特征的哲学分析.在对待形而上学哲学的态度上,英国后分析教育哲学逐渐突破传统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禁忌,毅然承担起对这一传统教育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努力从"无芯"的二级活动地位中走出来,重新开始以人和德性为中心,展开对教育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30-40年代,张岱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中西哲学的宇宙论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发展和丰富了“新唯物论”的宇宙论,并为其人生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