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与归宿。生命教育观包括心怀敬畏,呵护自然生命;心灵成长,滋养精神生命;价值追求,实现社会生命三个维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饱满的爱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满足初中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来实践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
"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肖川教授语)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把"有效"作为一种坚实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生命自由过程中,"小悦悦事件"中路人选择"旁观"等冷漠形象,唤起这个时代对于生命自由与道德价值和谐的强烈诉求。二者和谐的逻辑起点是主体性、客体性和统一性。首先,主体性体现于通过人自身的活动倾向来塑造世界、自由境界的拓展和道德价值意义的阐发、主体性开展离不开价值引领性发挥作用。其次,生命自由与道德价值的客体性因素主要表现在:被统治阶级意志客体、关系客体、利益客体、结果客体所制约。再次,生命自由与道德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生命自由是道德价值的灵魂、道德价值是生命自由的保障、生命自由必须与道德价值联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有效教学悬置了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本体,湮没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阻滞了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关系,必须重构其生命向度。有效教学应着眼于教师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确证教师的生命自我,涵养教师的教学智慧;应着手于学生生命意义的自由绽放,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应着力于师生生命关系的共生融合,构建视域融合的生命关系,构筑互利共生的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5.
关注教师生命:从道德完人到自爱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并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道德完人,教师也需要关注自己的生命。教师自爱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认识自己的生命存在;悦纳自己的生命状态;实现自己的生命追求。自爱的教师才能更好的爱学生与事业。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行为追求生命价值,是师德的基本范畴和要求。职业信念帮助教师提高对专业行为价值的认识,使教师遵循"道德命令",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良知良能",把敬畏生命的合目的性作为行为的逻辑起点,"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做应该做的事,努力追求专业行为的最高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走向生命的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胜 《中国德育》2006,1(9):94-94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视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依然清晰可见: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因为道德是个体生命的花朵、是群体生命的自觉,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道德内在于生命本身,但道德却是生命的一个特殊层面。基于此,道德与生命的关系呈现出“和谐之中有摩擦”的总态势,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多是人为制造的,根源于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其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呵护生命意味着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体罚、虐待生命,不能让生命工具化;激发生命,意味着激发、帮助个体追求和制造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命、面对生命、关怀生命、追求生命、敬畏生命是教育最本真的体现,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生命的自由自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生命教育单元为例,可从整合核心问题、问题深度思考、单元知识解读出发,探讨基于生命态度、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由碎片化机械学习向构建价值知识系统转变,引导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教师发展亟待从"技术关怀"走向"生命关怀"。"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的研究",主要通过"教师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对比研究"、"生命关怀视野下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以及"教师职场和非职场生活正向互促的行动研究",来转变教师职业心态,培育教师积极思维、快乐生活的心智模式;引领教师改变"行走方式",在学、思、研及创造性劳动中发现价值与意义;鼓励教师创造适合自己的非职场生活,经营和谐美好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0.
意义与生命     
张业清 《考试》2011,(4):1-1
一定是,生命的存在与存在的生命不在同一层面,这导出"意义对生命是一种考试"这个命题。 人都有生命的存在,但并非全具备存在的生命。前者侧重肉体,后者强调精神。生命只要存在都合理,这是生命的本来,没有善恶之分。生命在人类社会中展开遇到道德法律,步入人的关系以及利益界面.就同步现出价值命题。  相似文献   

11.
利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对某高校工科类学院2012级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数据分析发现,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既与学生重视程度相关,也与任课教师教龄有很大关系,但与教师本身职称、学历关联度不大。为此必须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加强师德建设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是一个道德家"是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起点。生成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从"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知",从"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由"。为此,需要树立生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自觉意识,营造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3.
教育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师生命主体与学生生命主体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关系,是一种生命共在、相携成长的关系。它强调师生生命的关怀与保护,尊重与欣赏师生生命个体的自由表达,注重师生生命的相互交流与相互融通,追求师生生命的相互创造与共同成长。在师生角色方面,要由教师单一主体性走向师生主体间性;在教学方面,要由教学预设走向教学生成;在师生情感方面,要由淡漠走向互相关心;在师生交往方面,要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的状况,考察其生命意义感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运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316名医学生进行施测并评测结果。结果①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属于偏下水平(M=94.62);②医学生抑郁情绪状况属于中等水平(M=0.43);③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R=-0.465,P〈O.01),抑郁中21.6%的变异可以被生命意义感解释。结论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生命关怀教育点化、润泽生命,直面生命存在,内含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为促进教师成长提供了方向和动力。目前,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形象被神化,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教师的职业压力持续增强,生活表现出单调、重复,对教师的教育过于注重工具理性等问题。因此,在生命关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应该赋予教师合理的角色,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满足教师多方面的需求,重塑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生命意义及其提升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对生命意义的体察异常重要,因为生命意义不仅是人存在的本质,而且更是教师做好育己育人工作的前提要求。生命意义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每一个特性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反省策略、叙事策略和观想策略都是有助于教师提升生命意义的具体策略,三种策略各有自己的操作程序,分别在不同方面引导教师自我超越,体悟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解读“教师专业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向,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伦理与道德的分野,并针对传统师德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师专业伦理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方面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系,又决定了教师专业伦理与其他专业伦理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生命意义感与健康、幸福感正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高护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不容乐观,生源类型、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等都对护生的生命意义感有影响。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改变高护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生活目标不明确的状况。开展生命教育要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成绩为抓手,以体验型教育为主,辅之以生命教育课程,突出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主题,加强职业生涯发展的辅导与教育。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是一种使人认识、保护、珍爱、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十分必要.具体实施途径包括:借鉴生命教育理念,转变高校教育模式;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完善高校教育体系;开展生命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生命情怀;营造高校生命情感氛围,通过各式校园活动推进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0.
"学为人师,身正为范",师德作为教师职业的道德准则,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教师正在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生力军,在新课程实验改革过程中,"80后"也正显示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但在师德问题上,也表现出这个群体的弱点和缺陷。文章针对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的策略,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