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同”是字典辞书及文言文注释中常用的两个术语。在教材和工具书中,它们的使用分工往往不够统一。文章通过对两个术语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尤其是以王力《古代汉语》为依据,整理出“通”“同”及其他相关术语的使用分工办法,试图为古汉语教学及工具书的使用和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注释中,训诂术语“通”“同”的使用情况十分混乱。试看下列各例:先看“通”的使用情况:“燕”通“宴”高中第一册《苦斋记》:“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教材注:〔燕坐〕闲坐、安坐。“燕”,通“宴”。“蚤”通“早”高中第三册《毛遂自荐》:“使遂蚤得处于囊中,乃脱颖而出,非持其未见而已。”教材注:〔蚤〕通“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今字,通假字问题展开讨论,由此涉及辞书编纂中“同”和“通”的体例,并进而引起对语文教材中古文注释的“同”与“通”提出质疑。许多同志指出,教材中给通假字注释时,往往“同”“通”混用,自乱其例,不利于教学。有鉴于此,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于一位同志,他的回答是:古文注释中的“同”和“通”,不是文字学上的概念,我们是根据辞书作注的。原来如此。可是辞书体例怎样呢?我随便翻检了下列数字,常见辞书的情况是:  相似文献   

4.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通""同"的混用、乱用现象进行统计与分析,辨析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使广大学生了解和区分这两个术语的异同,提出区分"通"和"同"术语的建议,有助于今后的教材对"通"与"同"这两个术语的使用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颜华 《课外阅读》2011,(3):198-198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课下注释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标注某字“通”某字,有的标注某字“同”某字,如同是《论语十则》一课,注释就有三种说法:①[说(yue)】:“悦”的古字,愉快。②【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③[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相似文献   

7.
现行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算术》中有如下一段叙述。“我们知道,乘法可以看作同数连加,除法也可以看作同数连减。”在与上述教材配套使用的《算术自学辅导》一书中,回答教材习题三第12题关于加、减、乘、除四种运算间的关系时,仍使用了“乘法运算是同数连加,除法运算是同数连减”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自全国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来,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比原来更大了,文言文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在翻阅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时,发现教材的编者经常使用一个术语“通”。如:《墨子·公输》:“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注:“距,和下文‘所以距’的  相似文献   

9.
高峰 《山东教育》2005,(10):6-9
2002年我们学校在胜利油田第一家使用了人教版的新课标教材,“鹤立鸡群”的做法,引发了部分家长的担忧和怀疑,由于教材不能与全油田同步,将来孩子中考,高考考砸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对于某些文言单字进行诠释时,有标明为“通×”或者“同×”的。如《论积贮疏》中,“罢,通疲”、“畮,同亩”等等即是。既然有“通”、“同”之分,这里就应该有意义上的区别。我认为,“通×”,是标明着单字的通假意义,而“同×”,则一般当为古今字或异体字。课本里许多注是体现了这种“通”、“同”的区别的。可是,在很多情况下,课本往往不是按这种区别来加注,致使“通”、“同”弄得十分混乱。好些教师据此也就不加分别地只是一律地讲“通假”了。比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课本注为“蚤同早”。其  相似文献   

11.
一、资源的收集和开发 "班班通"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由于教材版本多样,如我校的语文教材是S版,数学教材是人教版,更新了不少内容,所以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并不多。因此要更好地使用“班班通”,学校就必须自己收集教学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12.
“同课异构”的比较与反思——从“二分法”三节课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能让我们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理解教材、领悟教学。下面以“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相似文献   

13.
具体分析古书注释术语“同”与“通”的使用情况,探讨如何科学地使用这两个注释术语。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老师。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新教材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与创造空间,在教材的使用方面也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材观,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对教材的整合“适度而不过度”,对教材的开发“到位而不越位”呢?下面我结合《找规律》一课“备课”、“悟课”与“赛课”的过程,说说在教材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16.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古代汉语里的一对常见概念,但在现今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中,对二字的界定和分类比较混乱,尤其是在中学教材中常常以“同”混淆两者的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不可以仅用“同”来简单诠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说“皆通”     
说“皆通”上海市嘉定区工业学校张志达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六,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其中的“通”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中专各类专业通用教材《语文》第一册均注作“普遍...  相似文献   

18.
曹金 《云南教育》2005,(19):46-46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数一数与乘法”其特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数一数”,在数中发现“同数连加”。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必修一《师说》一文,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释义为:“【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辞海》对此“师道”的解释与教材同。《辞源》于【师道】下有一义项为“求师从师之道。”所举之例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但没有对“求师从师之道”的“道”做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教材及《辞海》的解...  相似文献   

20.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能让我们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理解教材、领悟教学.2009年12月19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