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俊龙 《教书育人》2011,(21):31-33
"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由美国学者G·格伯纳等人提出。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使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  相似文献   

2.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国内媒体报道非典型肺炎为个案,对疫情发源地——广州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  相似文献   

3.
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之中。其中,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择国内有关媒体对非典型肺炎的报道,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的流言传播、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问的转换与互动。  相似文献   

4.
电视在反映现实时 ,通过现实的符号化和符号的现实化两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对现实进行了重构 ,造成一种拟态现实。现代人更多地生活在这个拟态现实里。对电视构成拟态现实的追问 ,是为了培养一种鉴别能力 ,从而使人在这个视觉时代更加理性地把握生活。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是一位独创性的作家,他阐述并践行了一套极具个人特色的现实观:一方面,他坚信“没有事实不成艺术”,同时他又强调“艺术创造着自身的现实”,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统一体。作为作家最为钟爱的作品,《洛丽塔》完美阐释了这一现实观:小说描绘并讽刺了以汽车旅馆和消费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当代社会,也通过想象、文字游戏、戏仿等陌生化手段重构了主观现实,增加了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6.
小知识     
1.什么是“电视成瘾症”一些专家发现,过分沉湎于电视的儿童,其行为和思维方式逐渐脱离了现实世界,在适应社会方面产生了严重障碍。因看电视上瘾而导致适应障碍,被称作“电视病”。有一些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孩子是否有电视病:1.接触量过多,比如平均每日接触4小时以上;2.不加选择地看电视;3.除了看电视,对其他活动大都不感兴趣,尤其对与人交往不感兴趣;4.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得懒散、麻木和消极。2.暴力节目的识别在传播学家格伯纳的经典著作《暴力与媒介》中,电视暴力被定义为“有意伤害或杀害的公然武力表现”。这个定义比较严格,没有包括口…  相似文献   

7.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如何用符号来表示呢?为了寻求一套表示“大于”或“小于”的符号,数学家们绞尽脑汁.1631年。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首先创用符号“〉”表示“大于”,“〈”表示“小于”.这就是现在通用的大于号和小于号.与哈里奥特同时代的数学家们也创造了一些表示大小关系的符号.但都因为书写起来十分敏琐而被淘汰.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真实地“复原”客观现实,以真实性为基础,但又经主创者概括、提炼,表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意图.此时的真实已非现实本身.而成为一种审美现象。在电视片制作中,应坚持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连词中的“是”作为一个常常被使用的构词成分,得到了汉语学者的关注。前人认为“是”参与假设连词构词的语义基础是判断词具有从目前向将来的持续时间特征。通过对假设分句的非现实特征与主观认同的共性分析.驳斥了这种认识的不合理性,并从语言类型学的验证和其他假设连词的虚化过程验证了判断动词“是”虚化的基础是对非现实事件的主观认同。  相似文献   

10.
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教材,是用文字写成的,自然,语言符号就是教材内容信息的物质载体。在这一物质载体中,浸透了人们(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审美意识,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们主观愿望的审美关系。为此,我们把这种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反映和表现人们对客观现实审美意识和情感的符号,称为“语言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11.
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教材,是用文字写成的,自然,语言符号就是教材内容信息的物质载体。在这一物质载体中,浸透了人们(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审美意识,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们主观愿望的审美关系。为此,我们把这种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反映和表现人们对客观现实审美意识和情感的符号,称为“语言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12.
《标准》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的认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途径,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千以内数的认识”,其中的几个片断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先民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客观现实及人的主观心理进行概括的书写系统。文章分析了“一”字的本义,并解释和“一”字相关的“三”、“士”、“天”、“元”等字的文化合义,从而说明汉字不只是一种书写符号,更多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意识,传达分最初的朴素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4.
选择国内媒体对非典型肺炎的危机报道为个案,对疫情最早发源地--广州地方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架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间的转换与互动.  相似文献   

15.
“数学化”是指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数学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数学化,另一方面是对数学材料本身的数学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精确性与多义性相结合”“具体性与抽象性相统一”“操作性与逻辑性相补充”“文化性与应用性相融通”等数学符号教学的科学要求,探讨了数学符号教学的现实问题:内涵理解不精准、书写格式不规范、表征形式不统一、背景了解不充分、迁移运用不熟练.由此提出了数学符号教学的优化策略:准确理解数学符号内涵,切实感悟数学符号要义;严格规范数学符号书写,全面提高符号学习成效;不断加强语言互译训练,有效建构数学统一表征;适当渗透数学符号文化,助力培养符号学习兴趣;灵活运用符号解决问题,充分彰显符号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仔细审视最近在课程实施研究领域所发生的理论转向及转向后的研究焦点,我们不难发现,最近的研究特别关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感知和情感.包括他们对课程改革所宣扬的价值的认同.对自我能力是否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看法,似及教师由课程实施所引发的情结。在课程实施研究领域的转向以及研究焦点表明.在课程改革(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这客观现实之外,我们更需关注教师内在的主观现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设计说明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教材中是学习了数轴与有关几何知识以后安排这节课的.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和两个基本问题——已知点求坐标和已知坐标描点,并且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内部“数”与“形”的关系,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9.
“学生现实”是课例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从具体的课例研究中,尝试剖析“学生现实”在学生学习中的“起点”“生长点”及“延伸点”的作用。从“学生的现实”去寻找教学的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提示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违法犯罪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产生,决不是消极的社会因素(客观)与主体(主观)因素简单相加,是一个能动的“内存过程”。根据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趋势,通过研究客观现实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揭示出违法犯罪者心理形成规律及其促成其违法犯罪的动机。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测、预防更好地发挥道德教育优势,培养优秀人才,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