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历代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一千多年绵延不绝池州明俗"昭明会"的文化习俗,保存至今昭明太子圣迹地面遗址,以及近几十年专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的探索、研究,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梁太子萧统曾到(游)池州,《昭明文选》的广泛传播是池州地域文化昌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病中吟》是刘天华创作的第一首二胡曲。"吟"是古代的一种诗歌或乐曲的体裁。例如,在魏晋时期就有"歌、曲、乐、引、行、吟、操、弄、拍、讴、怨"等体裁形式。如上古的《南风歌》、《采薇歌》;相和曲《箜篌引》、《罗敷行》;平调曲《从军行》、《燕歌行》;楚调曲《泰山吟》、《梁甫吟》;清商曲《江南弄》;杂曲歌辞《游子吟》,等等,以后这些体裁名称就一直流传了下来。像唐代有名的孟郊《游子吟》、白居易《秦中吟》等。现在这种体裁在古琴曲中遗留的最多,如《别鹤操》、《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良宵引》、《春晓吟》、《昭君怨》等。明代王骥德《曲律》中在讲到各地的方言腔调时,也用了秦声、赵曲、燕歌、吴龡、越唱、楚调、蜀音、蔡讴等称谓。实际上这些不仅是强调与突出了各地腔调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出了汉语同音词汇的丰富。因此,这些体裁从现在来看,已体现不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用之能给作品披上一层颇具古风的意味。由于刘氏有着十分深厚的古典文学与音乐基础,因此,他十分偏爱运用这些乐曲体裁名称。他创作的乐曲中就有二胡曲《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闲居吟》、《光明行》、《独弦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其大量创作田园诗早于谢灵运;他的散文情趣高妙,神气萧散,自然虚灵,魅力永恒。但在生前声名不显。其文未被《昭明文选》著录,最早评论其诗的是梁朝钟嵘的《诗品》,不过也仅将其列入中品。自齐梁时修《宋书》,沈约著陶渊明本传,归入《隐逸传》,后继之《晋书》、《南史》及萧统史著,“陶传”蜂起,陶渊明诗文始传颂一时,声名日炽,至唐宋时奉为圭臬,如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对陶渊明诗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造成…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知道余光中先生,是因为他的《苦瓜吟》,由此知道了他是一个爱国诗人;第一次关注他,缘于他写的关于他的四个女儿的文章,很幽默,很风趣。想像中,他应该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可爱的老人。偶然翻到了《火中龙吟:余光中先生评传》这本书,细读之下,发现: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位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山水诗人。山水诗自谢灵运之后成为华夏诗歌的第一表现主题,开创了借山水表达内心主观色彩的思想主题的先例。谢灵运是一位杰出而又成功的山水诗人,但却又是一位十足的政治失败者。他一方面执着于仕途而紧抓不放,但一生仕途蹉跎。另一方面又对隐居生活表现极强的愿望,但一生时官时隐。他把那种仕途失意的愁绪和悲伤,传递给山水让其洋溢着浓郁的主观情感。  相似文献   

6.
《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选取研究,是在研究古典文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赋在《昭明文选》中共有56篇,占到《昭明文选》总体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选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昭明文选》编撰中对赋的选取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以分类研究作为研究基础,对赋的选取特点以及具体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另外,本文的研究也分析了未入选《昭明文选》的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政府的鼓励,在这情形下,文学迅速发展起来,所以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对《昭明文选》赋的选取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昭明文选》自身的研究发展,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初识经典《昭明文选》,初名《文选》,是由我国南朝时期梁国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因为萧统死后谥号为"昭明",因此被后人称为昭明太子,这部书也随之被称为《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一部研究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珍贵文献资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收录大量先秦到梁代最具价值的文学作品。我国古代不少作家作品得益于此才保存下来,它是研究梁以前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初识经典《昭明文选》,初名《文选》,是由我国南朝时期梁国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因为萧统死后谥号为"昭明",因此被后人称为昭明太子,这部书也随之被称为《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一部研究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珍贵文献资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代,隐逸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隐者的队伍尤其庞大。《昭明文选》招隐类所收招隐诗抒发的都是归隐山林的情致,表现为一种文本式存在。左思、陆机等人并没有栖隐之迹,他们只是在招隐诗中流露出对老庄思想的心仪见重和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欣羡。  相似文献   

10.
梁昭明太子肖统所编的《文选》作为现存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总集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已为人所共知。然而,关于昭明在《文选序》中阐明的理论意义,却鲜有提及者。本文认为,要全面认识《文选》,就没有理由忽视对昭明的《文选序》作认真探讨。因为《文选》与《文选序》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另一方面,又由于《文选序》集中说明了昭明对文学的认识与《文选》选文的特点,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也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学习要求:1.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2.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3.尝试来点“化石吟”。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学习课时:二课时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吟”诗切入首尾解读1.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就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试加回顾,我们是否学过带“吟”作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载《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4期),觉得该文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作者提出:“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据《南史》、《宋书》等史书以及《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所载,谢灵运系南朝宋人,《南史》、《宋书》均有《谢灵运传》。由此可知,谢灵运并非晋朝人。所谓“三用木屐”,也不宜径直断定为谢灵运所“创设”的。《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辞海》“谢公屐”条:“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木屐。”一说“常著”,一说“常穿”,均无“创设”之义。其实,“屐”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也提到了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辞海》注《梁甫吟》乐府曲名。梁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的主旨,课本注解为“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真是这样的吗?结合王维的其他两首诗来看,我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实现过隐居生活愿望后的满足心情。先看其《谓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柴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尾联看,这首诗应写于诗人隐居之前。在隐居之前,诗人目睹田家的生活情景,感到他们“闲逸”无比,禁不住羡慕起来,产生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后来,诗人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二十岁以后,“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与友人春游,吟诵新作,“不绝声者二十余里”(《与元九书》)。可见其苦吟之一斑。李贺在诗中记载了自己彻夜苦吟的情景:“吟诗一夜东方白”“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臼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他母亲心疼地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巳耳。”贾岛“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有一次,他一路苦吟。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被关押了一个晚上。而“推敲”的美谈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他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说自己:“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白闲。心与身为仇。”别人评价他,“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临汉隐居诗话》)此外,  相似文献   

18.
一、回顾如果从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算起,文选型教材已经走过了将近1500年的历史。《昭明文选》之前的语文教材,除识字课本外,多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孔子是以六经为教材,荀子是一位传经大师,汉代教师(博士、经师、孝经师)的主要任务也是传经,必修课增加了《孝经》和《论语》,汉武帝之前,也有用先秦  相似文献   

19.
高启《青丘子歌》作于何年——与傅强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丘子歌》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的代表作之一。确定此诗的创作年代 ,对于了解高启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发展轨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傅虎冬强先生认为此诗作于高启第三次隐居青丘后 ,但笔者在对高启诗文进行长期研读的基础上认定 ,此诗应作于高启第一次隐居青丘时 ,即元至正二十年到至正二十二年间  相似文献   

20.
好个谢灵运     
南北朝时期有个善于爬山的文学家,叫谢灵运。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时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时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 "谢公屐"。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曾有这样的诗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 385 年出生于始宁东山(今上虞市上浦乡东山),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