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卢峰 《文教资料》2011,(5):32-33
作为翻译理论的经典,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围绕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对乔治.斯坦纳本人、阐释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的依据、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四步骤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重点阐释了斯坦纳翻译理论四步骤的内涵与外延,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2.
国内翻译界对阐释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而忽视了其它阐释学流派持论的合理性。很多著者基本未加批判就直接借用阐释学原则来研究翻译现象,导致两种结果:第一,文本阐释的有效性被置换,这对翻译学科的本体研究构成了威胁;第二,将哲学阐释学原则直接应用到翻译实例分析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了哲学阐释学的理论品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张应重点从文本意义的有效性与文本意义生成机制两个方面去拓展哲学阐释学的应用空间,以适应翻译学科的理论需要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对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转换,译文文本应最大限度趋向干原文。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关联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翻译概念本身的语用作用。然后又从关联角度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用关联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8,(21):105-106
传统认为翻译是将原本转化为译本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提出的阐释翻译让我们突破传统,从阐释学角度重新审视翻译活动的实质。本文以阐释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翻译实例,试析译者主体性在法汉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翻译转换理论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首次提出。此理论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卡式的转换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细致地描述了翻译的转换过程,促进了机器翻译的发展,是机器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从莫言《红高粱》英译本中撷取典型译例,分述这两大类转换的各个层面,探讨翻译转换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研究意义理解和阐释的理论,阐释学的历史由来已久。与此同时,阐释学翻译观则致力于从哲学层面解释和理解翻译现象。文章通过对阐释学理论的相关梳理,发掘其对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语言信息转换形式,在翻译过程中,既是一种目标语转换形式,也涉及较多的文化思维及习俗信息,使翻译更为贴合语用。针对医学英语翻译的特性,将翻译转换及语用翻译理论运用到其中,促进医学英语翻译的有效性实践,使医学英语翻译译文彰显原真性。对此,依据医学英语翻译面临的挑战,分析翻译转换及语用翻译理论内涵,并提出翻译转换及语用翻译理论在医学英语中的具体应用及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8.
翻译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双语语言层面的转换,如词语、句子和语篇的转换,还涉及译者的思维和心理过程,因此可以说,翻译过程研究就是解密"黑匣子"的过程。翻译过程的研究对翻译学的研究非常有价值,能够从理论意义上指导翻译实践,从而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种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人们对语言静态的动态的本质特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文章运用有关语言学理论从四个方面对翻译教学中语际转换的一些问题给予科学论证。文章指出 ,运用各种语言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能帮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 ,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培养严谨的翻译态度 ,提高翻译修养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译者主体性不断得到深入研究。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阐释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论文试从斯坦纳翻译的四个步骤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具体体现。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张关系一直是困扰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难题。从哲学角度说,经验分析理论、解释学理论以及批判理论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同时,教育界的理论家们也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这对思考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以及教师教育的走向都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2.
比较视域在比较诗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理上说明比较诗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就是为了把比较诗学研究主体的诠释眼光——比较视域突显出来,以区分于国别文论研究。比较视域作为一种诠释的态度在价值的判断中所遭遇的客体,就是把东西方诗学的互文性置放在凡毕尔所言说的东方文学理论组与西方文学理论组在“T”的场域所形成的“交集”中。无疑,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在东西方文论的互文与交集中整合共通性理论的诠释态度,而正是这种诠释态度把比较诗学与国别文论在研究的眼光上界分开来。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presents a first attempt to analyze and synthesize the theological, hermeneutic, and educational insights of Joseph Sander Lukinsky, who was one of the foremost Jewish educational thinkers and master practitioners of recent time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Lukinsky’s theology of revelation, to his educational theory, his hermeneutic orientation, and his practical pedagogy. The conclusion represents an effort to integrate the major insights gathered from these areas into a coherent web of thought.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西方诠释学中,利科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传统诠释学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语义学、精神分析与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以反思作为中心线形成了自己的诠释学思想。从总体上看,利科诠释学思想历经了现象学诠释学、文本诠释学、自我诠释学三个阶段,但这个三阶段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利科诠释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The publication of his book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in 1975,which was a landmark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and the first systematical study in translation theory since the 1800s in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brought George Steiner worldwide attention.This paper will mainly introduce the hermeneutic motion of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and present application of Steiner’s hermeneutic motion in analyzing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实验风潮退却之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的当代小说,存在一股向先锋实验背反的趋势,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回归到可读性强的创作思路上来.这种新的小说叙事美学变化使我们在阐释作品时重新关注作品的修辞性.鉴于作为理论家的詹姆斯·费伦和后现代之后的西方小说共同对交流和读者接受的关注,使我们能从费伦的理论中建构一种阐释当代小说的叙事美学的理论.而这一阐释工具,将对小说美学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诠释的旨趣在于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将政策视为文本形成了政策研究方法论的诠释取向,探究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路径是发挥诠释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基于诠释学理论的演进历程提炼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诠释学分析要素,结合政策特质以“政策制定者”“政策文本”“政策受众”为三个支点建立教育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框架,并提出从教育政策制定者行动理解文本意义、从教育政策受众行动阐释文本意义的两条分析路径,进而选取我国《规划纲要》与“双减”等政策文件进行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将诠释学方法引入教育政策研究,不仅可以探明教育政策意义的传递逻辑,揭示阻碍教育政策共识达成的原因,还可以实现对教育政策意义的深入理解,促进教育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纳、补偿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的主体性比在翻译其他体裁的文本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译者主体性是否能够发挥到最佳状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译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学理论知识。本文首先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学理论知识对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的诠释学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通过对"理论先于观察"、"理论渗透于观察"之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强调,将理解者的主观性和个体性引入了科学的理解过程,使之成为科学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这与海德格尔对理解"前结构"的关注、伽达默尔对理解中"先入之见"合法性的强调,异曲同工;通过对"问题→猜想(理论)→批评(反驳或证伪)→新问题"这一模式的揭示和诠释,波普尔触及并推进了科学理解中的"诠释学循环"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将亚历山大的行动理论贯穿到对新教师与学生、同事的交往互动中,以及进行的教学活动中的分析,来深入理解这一理论中关于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解释性和策略性,以及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