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北宋后期两大对立阵营的领袖人物,苏轼与章惇的关系比较复杂,二人同年考中进士,早年交往密切,一度结为至交,后来随着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苏轼与章惇也由交善走向交恶,昔日的同年挚友变为政坛仇雠。导致苏、章关系恶化的原因不在于个人品德操行的好坏,而主要系于他们政治立场的异同及"党同伐异"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2.
章惇在<宋史>中列名于<奸臣传>,在<元祐党籍>中列名于"为臣不忠曾任宰臣"者,但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可以发现,将章惇定位"奸臣"的依据是值得商榷的.以苏轼为参照系,虽然苏、章政治立场迥异,政治命运相反,却维持了长期的友谊,两人在政治操守、行政能力、性格诸方面有很多相似处.章惇之所以两面不讨好,取决于诸多复杂因素:既与章惇独相八年时的政治作为有关,也与北宋以后的政治变局有关,同时还与编撰者的价值取向有关,更与对忠奸问题的认知有关.  相似文献   

3.
朱熹和苏轼分别是南宋和北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将着重探讨南宋人朱熹对北宋人苏轼在政治作为方面的评价问题,从朱熹对苏轼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和朱熹对苏轼政治才能的评价两方面着手讨论。  相似文献   

4.
章惇(1035一1105年),字子厚,北宋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其父俞“起家至职方郎中,致仕”,“累官银青光禄大夫”。章悖性“豪俊,博学善文,进士登名”,“再举甲科”,与苏轼、苏辙、吕惠卿、程颢等同是一榜及第的进士。初“调商洛(县)令”,后“召试馆职”,撰修国史。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章惇深得王安石器重,任“编修三司条例官”,为变法领导机构的重要官员之一,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王安石罢相后,他于元丰三年(1080年)升任参知政事(宰相副职)。神宗崩、哲宗嗣位后,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学及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当中,一位是倡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领袖,一位则是代表着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文坛大家。二人推崇古文,提倡仁政治国,关系紧密,私交颇深。而苏轼的一篇科考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则是他们彼此相知的“契合点,”体现欧阳修与苏轼在仁政思想和文学风格(散文方面)等方面存在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苏轼秦观都是北宋词人,秦观还是苏轼门生,二人生活经历也相似,然而二人艺术风格却存在很大差别。除个人性格因素外,主要还是二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或者说是世界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所创作的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词、文有很多,而他所创作的饮食诗文除了受到其本人生活态度与人生经历的影响,也与北宋当时的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苏轼的饮食诗上承陶渊明饮食诗的艺术境界,下开北宋诗歌的新题材。本论文将苏轼的饮食诗文与北宋当时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分析,力图厘清苏轼本人对饮食的态度与观念。  相似文献   

8.
苏轼“最善少游”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是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重视奖掖和提拔人才。在苏门作家中,秦观最得苏轼垂青,得到苏轼的帮助最多,他自与苏轼订交后,人生之路便与苏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俱荣俱损。何以苏轼于“苏门四学士”中“最善少游”,主要是因为秦观才学出众,二人脾气相投,因而心神交契。  相似文献   

9.
试论章惇     
章惇,字子厚(1035~1105年),建州浦城(今福建建宁)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博学善文,敏识过人,曾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后,遭到贬斥。绍圣、元符年间出任宰相,继续改革弊政。旧史家把他列入“奸臣传”,与蔡京、秦桧等量齐  相似文献   

10.
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北宋诗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北宋初期的王禹偁是最早较多使用杜诗典故的诗人。北宋中期的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部分诗人都大量使用杜诗典故,苏轼是北宋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江西诗派也普遍喜用杜诗典故,江西诗派中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是黄庭坚。  相似文献   

11.
三苏父子提出的"不能不为之为工"的写作思想,目的是革除北宋初年"贵华贱实"的绮丽文风。它的提出,最为重要的是道出了"不能不为之"时写出来的文章价值:它是作者心灵积郁的抒发,往往闪现出某种思想的光辉。而作者要想写出"不能不为之"的作品,就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文章还以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创作实践为例,论证了"不能不为之为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陆游对苏轼的认识与评价,是在南宋前期朝野普遍推崇“苏学”的政治氛围与学术背景下逐步完成的,其注重对苏轼气节襟怀与贬谪逆境之中的创作成就及其影响的评价,就带有受此风气与评价视角影响的明显印迹;然而,陆游评价苏轼这种标准与特点的形成,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其仕途坎坷与人生失意,使他与苏轼最容易产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表达其英雄相惜的知音之慨。  相似文献   

13.
镰仓时代大量宋诗传入日本,当中就有不少苏轼之作.而日本五山时期又是苏轼诗词流行的繁盛期,僧人们纷纷学习起了东坡诗作,受其影响,他们创作的诗文中与苏轼相关的痕迹也随处可见.僧人们或通过提及苏轼之名,或引用其诗词来表达自身的喜爱、敬佩之情,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苏诗给这个时期的汉诗文所带来的影响.文章着重介绍日本五山文学中与苏轼相关的诗句,分析五山僧对苏诗的受容情况,浅谈苏轼五山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七古是苏诗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体,最能体现苏轼的诗歌风格。从南行时期到凤翔时期,时间相隔仅一年多,苏轼的七古就出现了巨大的飞跃。苏轼适逢北宋诗文革新,七古创作远承韩愈,近师欧、梅;初仕凤翔的年轻意气,也使其七古创作雄放多变。  相似文献   

15.
苏轼以其跌宕的生活经历,崇高的性格气质,聪颖的才学,创作出“自是一家”之词,倡导“以诗为词”,这样的豪放之词偶尔不协音律,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苏轼崇高的人生观入手,探讨苏轼写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分析苏词“自是一家”“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指出苏轼词自是“曲子缚不住者”,引出后人对苏词的评论及苏词对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欧苏"之称,自宋至今,经历代文论家推崇,已成为散文理论史上的专用名词。南北宋之际吕本中《童蒙诗训》之《文字体式》最早正式将"欧苏"并提。"欧苏"文代表成熟柔美的宋文,是平易自然的古文典范。"欧苏"又"和而不同",历代论者大体上有欧高苏低、苏高欧低、"欧苏"各具特色和否定"欧苏"四类意见。欧文纯正,苏文性灵,他们以其胸怀和才性,共铸宋文双璧,显示"不同"魅力,凝成"和"之力量,有力延续古文之气脉。  相似文献   

17.
海南诗文注释的几部代表著作,如《王弘诲张岳崧诗选》《苏轼文集》《苏轼海南诗文选注》《唐胄诗文集注》《张岳崧诗文集》《琼台诗文会稿》的字、词注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杜康”不是周朝人,而应是夏朝人;“紫金”不是一个地名,而应代指富贵的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起源甚早,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先贤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苏轼的文学创作心态,并进而影响到他具体的诗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民本思想为我们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9.
乌以风先生所撰《天柱山志》及天柱山志编辑委员会所编《天柱山志》均收录苏轼诗作《游潜山叙寄苏子平》和《赠寺丞王仲素致仕提举灵仙观》,经考证,《游潜山叙寄苏子平》乃其同朝张商英所作,《赠寺丞王仲素致仕提举灵仙观》乃其弟苏辙所作,诗名为《赠致仕景纯寺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