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近年来两岸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和新趋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岛内政治的影响力持续增加。年底台湾大规模的基层选举将集中检验国民党及民进党转型期的政策绩效,而两岸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内容。由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越来越多地触及台湾民众的具体生活,两岸关系因素会在台湾即将举办的地方公职选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选举的结果将左右两党今后的两岸政策,影响两岸关系走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2004年台湾地区的选举对台湾的政局以及将来的发展、对两岸关系以及台美关系都将产生负面影响。这次选举不但再一次挑动了族群对立意识,而且“3·19枪击事件”可能会使暴力介入台湾政治成为一种趋势,恶化岛内政治和社会环境。从选举的结果来看,陈水扁执政表示台湾很可能继续走“渐进式台独”的路线,不断挑衅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使两岸关系改善的难度加大。而目前还没有结果的选举诉讼也将给台湾的政局带来许多不明朗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马英九执政后,结束"台独执政",与大陆一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扭转台湾"一个中国认同"走向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氛围。两岸经贸关系更紧密,两岸文化往来更密切,两岸人员交流更频繁,两岸对话协商更坦诚,但台湾的"一个中国认同"状况没有明显的改善。分析马英九执政期间误导台湾"一个中国认同"的因素,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解决台湾"一个中国认同"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4.
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和民意代表选举("立法委员"选举)已经落幕,执政的国民党最终击败了仍未放弃"台独"立场的民进党。透视这次选举,承认还是否定"九二共识"成为马英九获胜与蔡英文败选的根本原因。此次台湾选举从过程到结果都显示,两岸关系只有沿着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前进,才能获得重大突破。未来4年,两岸关系将进一步展现和平发展契机,政治议题有望深入接触。  相似文献   

5.
2010年,是台湾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均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台湾"五都"选举与两岸大交流格局的形成都将对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产生相当的影响.2011年,两岸关系既有良性互动、继续发展的一面,又存在发展放缓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所谓"大陆形象",是指一定时期台湾岛内社会公众对大陆相对稳定的总体印象、看法、态度和评价。大陆形象长期被台湾社会所误读、扭曲,甚至"污名化"、"妖魔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与两岸长期隔绝对峙、资讯匮乏、互信基础薄弱有关,同时也与我们大陆的自身建设不甚健全和传播力不足有关。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建构和塑造良好的"大陆形象",使正面的"大陆形象"在岛内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不仅关系到大陆人民的福祉,而且日益成为对台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长期对语言文字问题异常重视,多次就岛内语言文字问题发表意见,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语言文字观点。在语言上,马英九强调以国语为主轴,尊重方言和原住民语言;在文字上,坚持繁体字,主张"识繁写简",积极推动甲骨文入"世界记忆"和申请汉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强调通过"文教论坛"协商书同文;在拼音上,主张教学以注音符号为主,公共场合,尤其是招牌、路牌名以汉语拼音为主;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主张设立"台湾书院",与大陆孔子书院共同竞争。马英九的语言文字观实际上也是国民党语文政策的集中体现,这几年得到逐步落实。对于马英九的某些主张,我们认为应区别对待,并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8.
陈水扁充满“台独”色彩的元旦讲话可谓痴人说梦、自欺欺人。首先与台湾岛内主流民意背道而驰,其次,国际社会更认同大陆对台政策。更重要的是祖国大陆已牢牢掌握处理两岸关系的战略主动权,搞“法理台独”必将自取灭亡。  相似文献   

9.
台湾在野两党——国民党与亲民党主席争相来大陆访问,使两岸关系出现多年不见的缓和。这种缓和是否昭示了未来台湾主流民意的发展方向呢?从根本上讲,两岸关系的此次转机是台湾岛内政治局势发酵的结果,更是大陆反分裂国家法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新的对台讲话后所形成的两岸关系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1949年到现在,台湾当局对大陆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敌对时期、松动时期、调整转变时期。考察国民党大陆政策演变的过程,分析导致其演变的内外部原因,可以找出国民党当局未来两岸关系走向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1.
陈水扁在台湾320选举中获胜后,岛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民进党全面掌控台湾政局,国民党面临势力萎缩和内部分裂的严峻考验.台独势力的猖獗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产生严重消极影响,但遏制台独的大环境没有变,“政治更冷,经济更热“,将成为今后两岸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实行了文化上怀柔、同化的政策,其巅峰期是20世纪40年代的"皇民化运动",这一政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后果。它促进了台湾意识的形成,促使岛内产生了"日本情结",也开启了日台特殊关系的滥觞;同时,由于日本殖民政府在文化上的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对两岸关系带来了长远的负面影响。该文旨在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日本殖民时期的对台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日台、中日、两岸关系产生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04年3月20日即将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是当前台湾政局发展的主轴,也是岛内各种矛盾斗争的焦点。选举结果不仅关系到今后台湾政局的发展及各派政治势力的兴衰,还将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和观察台湾问题,一般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岛内因素;二是祖国大陆因素;三是美国因素。 一、当前的岛内政局 当前台湾政坛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板块是在野的“泛蓝”阵营,即国亲联盟和依附在国亲联盟的阵营当中的新党。另外一个板块是执政的“泛绿”阵营,即民进党和李登辉辞去国民党主席之后另立的台联党。台联党的台独色彩最浓,被…  相似文献   

14.
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所呈现的特点是:第一,民进党利用执政优势,在诋毁"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基础上,利用所谓"芒果干",大打"抗中保台"牌,通过收买网军与抹黑、抹黄、抹红对手,以掩饰其执政绩效惨淡,误导选民,骗取选票。第二,中国国民党败选主要原因是精神信念崩塌、战力不强、党内不团结、缺乏接地气与韩国瑜的人格特质。第三,美国政府撕下中立伪装,公开支持民进党,介入台湾选举,致使蔡英文在中美博弈中渔利。第四,台湾"第三势力"有所斩获,但在两党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短时期内难以突破蓝绿对峙格局。透视未来两岸关系,一是民进党和蔡英文胜选后,仍然坚持"抗中保台"立场,且态度强硬;二是国民党败选后进行检讨,部分人士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九二共识",为两党和两岸关系发展投下阴影;三是美国等西方分裂势力不会因民进党上台而放弃"打台湾牌";四是大陆对台湾选举结果清晰表达了政策不变的根本立场。2020年台海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08年海峡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与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格局的出现,两岸互动格局得以形成.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中国国民党在台湾重新走向执政与其大陆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两岸两会会谈机制的初步建立与两岸人民的深入交流,构成了两岸互动格局形成的重要内因;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的认同则是两岸互动格局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台湾农业面临外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岛内农业、商贸界人士希望大陆帮助解决台湾农产品销售的呼声不断。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并多次就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问题做出专门指示。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讲话中指出:“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  相似文献   

17.
和平统一是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优先选择和核心内容。然而当前和平统一政策正面临很大的困难,既有来自美国外部因素的障碍,也有台湾岛内政治现状和大陆缺少执行其政策有力手段而造成的障碍。两岸的政治僵局之所以难以化解,是因为大陆既无法施加足够的压力迫使其走上谈判桌,也未能展示足够的慷慨吸引其走上谈判桌。本文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和平方式与非和平方式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9.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台湾政策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503号文件和第5723号文件,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中国台湾政策的重要纲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台湾政策的核心是"将台湾作为自由中国替代共产党中国的中心".美国对中国台湾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成为台湾国民党当局长期与中国大陆对峙的重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大陆经贸政策走向探析黄松玲受世界经济新格局的挤压,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吸引,以及台湾岛内经济形势的制约,台湾的大陆经贸政策出现了新变化,形成了缓和趋进的态势,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一态势是加强对台经贸工作的基础。一、台湾的大陆经贸政策新变化近两年来,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