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乾隆三十年至乾隆四十年之间,是蒋士铨戏曲创作的一次高潮。在此期间,他流转于江浙一带的书院,共创作了五部剧作。蒋士铨中年书院时期戏曲创作高潮的形成除却与他早年的坎坷遭际与南归之后的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外,也有一定的客观促因:江浙地区戏曲品评之风的盛行、演出活动的激励以及众多剧作家汇聚所形成的客观文化环境都对蒋氏的戏剧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赋中有讽谕讥刺、寄寓与抒发身世之感以及咏怀古事古人三类重要作品。这三类赋作中具体作品均有其作意,如张九龄的《白羽扇赋》乃借扇讽谕。讽谕讥刺由隐微而显豁、由用辞微婉到明显激切,乃是初盛唐赋至晚唐五代赋的发展演化轨迹;有所寓托以抒发身世之感的赋,多作于作家遭遇挫折困境乃至于贬谪时;借吊古人而自吊之赋,其作意形式乃承楚骚汉赋而来;晚唐五代咏怀古人古事赋形式上多为律赋,其出现与其时科举试律赋、唐季乱世以及咏史怀古诗风蔚起之影响有关等。  相似文献   

3.
鲁迅之所以与高长虹构怨,传统观点认为:一是因《莽原》一事高长虹对鲁迅有过中伤;二是鲁迅听信了高长虹对许广平单相思并对自己有讥刺言词的传言。其实另有第三种原因,即由于鲁迅有不能离异的前妻朱安,因而鲁迅对许广平在爱情上的立场心存疑虑,这种疑虑与前二因纠缠又加深了鲁迅对高长虹的反感,遂以其人之道予以嘲讽与攻讦。  相似文献   

4.
《王兰卿》是明中期著名曲家康海创作的一部杂剧。一直以来,研究者对此剧的关注不多,且多以节义剧视之。《王兰卿》杂剧是根据明中期陕西盩厔王兰卿的真实事迹创作而成,其创作时间当在嘉靖元年至嘉靖八年五月间。康海一生志节凛然,去官后以史官自命、淑世之志不减。杂剧《王兰卿》的创作缘起当是康海为王兰卿的事迹所激,并因王氏得不到官府的"旌表"而不平,故而作剧演之,助其不朽。  相似文献   

5.
赋体因素大量存在于戏曲作品之中,是一种尚未得到学术界充分认识和客观评价的创作现象。在汤显祖的戏文创作中同样具备这一特点,其表现形式有:于戏文中嵌入赋作,以赋法用赋典,以赋体写人、事、景、物等。汤显祖在书写内容和创作手法上都从赋体中汲取了大量营养,这一创作实践对加深戏文主旨、生动刻画心理活动、差异化展现人物形象等都能起到相当程度的作用,是其戏曲创作不可或缺之一环;但同时也可能会对戏曲作品的登台演出造成一些损害,汤显祖认识到了这一负面作用并通过对赋体妥当地取舍成功地进行了纠补。  相似文献   

6.
李贽《童心说》之创作缘起,论者多从学术渊源着眼,考究其思想史源流,然甚少有就其具体原因作系统论述者。笔者通过深入阅读相关文献,认为李贽创作《童心说》主要基于三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反驳与回应耿定向;二是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之反拨与发展;三是明末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正>【释义】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因过分害怕而失去了判断能力,还用来形容天气酷热。【出处】《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小故事】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名叫满奋的人,向来都怕吹冷风,尤其怕寒冷刺骨的冬风。  相似文献   

8.
徽皖地区何以出现占明清女性戏曲家总数四分之一强的女性戏曲家,她们所生活的地域、家族环境对戏曲创作有何影响?文章对徽皖文化作总体观照,认为徽皖重视女学的文化背景,女性家族的一门风雅,戏曲文化的浸染构成女性戏曲产生的地域文化背景.徽皖文化赋予女性"尊礼重德"的文化理念,成就了女性戏曲风雅之颂.徽皖女性的戏曲创作,既是对时代戏剧思潮的呼应,也标举出她们对前代男性文人戏曲创作与女性戏曲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展示出明末曲坛上两位重要的戏曲家——祁彪佳和袁于令的交游情况,分析出他们的结交缘起于晚明戏曲蓬勃兴盛的社会背景;他们的交游始于文墨沟通,而延及彼此的人际援引;他们的交流核心,则在于戏曲创作、理论探讨与时作搜罗、品鉴。  相似文献   

10.
周济的文学成就不仅表现在词学理论上,也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作为一个继承性多于开创性的词人,他的词作可看作他的理论的阐释和补充。周济词作运古而能出新,大体可概括为:继承花间词风,注入身世感慨,创作出“蕴藉”的小词;轨模南宋咏物词,创作出具有深湛之思的“寄托”之作;学习周邦彦的“钩勒”,创作出“浑厚”之作。  相似文献   

11.
戏曲题材在由表现帝王将相、英雄传奇的传统题材向以描绘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或人民心态情感为己任的现实题材转变的步伐比小说加快了。这种趋势影响到戏曲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事实上,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是古典戏曲首先进行的。其采用的题材及艺术手法都影响了后来的明末清初时的人情小说,进而影响到《儒林外史》。本文将以古典戏曲为研究对照。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着重分析戏曲对科举弊端的批判对与其关系紧密的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晚明山人与山人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人诗人的崛起构成晚明诗坛一个突出的现象,在其冲击下,明中叶之后诗坛“朝”与“野”的对立终以“诗在布衣”的变化结果告一段落。这一创作主体的变化,对明代诗歌的演变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本旨在揭示晚明山人诗人的生存状态,山人诗坛的概貌,山人诗的学取向与艺术创造,展示晚明山人诗在明代诗史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沈、汤论争中,沈碌力倡“音律说”、“本色论”,这对扭转明中期以来的不良创作风气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明后期戏曲创作对音乐美、形式美追求的时代特色。但沈臻的理论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客观上对明后期吴江派的戏曲创作及作品品评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汤显祖提出“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强调了作品的“曲意”、“意趣”,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重视作品的机趣、神似、真色等问题,对明后期临川派作家的创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韵”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其运行轨迹,大致是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宋,深化于元明清。书“韵”生成,源发自书法主体有雅量、气度、神采、高格;对于书法客体来说,即书作要能有“余意”、“态度”、“书外意”、“幽趣”;创作方法上,“和”是要领,多用“卧笔”、“圆笔”、“提笔”、“飘笔”,须“藏锋”、“虚和取韵”。  相似文献   

15.
从中晚明一直到清中叶,汤显祖的戏曲创作对文学的影响巨大。纵观有清一代,追步汤显祖的文学家不乏其人。乾隆年间文言小说家屠绅就是其中之一。其志怪小说集《六合内外琐言》深受《临川四梦》的影响。其中《梅自然》《獠僵卧》二篇,更是刻意效法或脱胎汤氏《牡丹亭》《南柯记》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叶至清末,作为当时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人性解放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领域内表现人的自然欲望与丰富感情、反映人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创作的思潮兴盛一时,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创作思潮明显地背离了中国的文学传统,即强调文学的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内容,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从而使文学向人性指引的方向复归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明清两朝的文学创作带有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安徽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自明代以后,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明清两朝的安徽笔记体小说家在历代笔记体小说的创作风格影响下,先后创作了众多有影响的作品,形成了其自身各成体系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晚明吴越风俗与戏剧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吴越地区的戏剧演出与戏曲创作一样 ,都因文人的参与而呈现出繁盛景象。这一地区的市民文人 ,在民俗节日的娱乐活动中展开戏剧传播 ,扩大了戏剧的影响。他们面向民众组织戏剧演出 ,展示艺术才情 ,影响戏曲的创作、表演和欣赏 ,进而使文人戏剧成为风俗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吴梅村词学思想的要素有:词人需学识和才华兼备;倾慕秦观、柳永词风,以“巧构”为尚;推赏陆游词的萧散不拘,因时而变的创作观念。梅村早期词绮艳纤巧,因袭时风,但在语言和造境上却不乏巧构;甲中国变之后的词作,多“悲歌饨傺之响”,以吞吐顿挫的笔法出之,词境沉郁阔大。梅村词在易代前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在心理层面上是为了表达其政治态度,用词这一适于寄寓言外之意的文体诉说其经历明清易代的复杂心绪。  相似文献   

19.
常熟文人的诗文创作,在整个明朝代不乏人,到了晚明则更显光耀。明中叶的桑悦、徐恪及晚明的顾大章、瞿式耜都有好诗传世。顾大韶的小品文,瞿式耜的政论文、家书,瞿昌文的纪行文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入手,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流程,分为明代前期和明代中后期两个方面。接着阐述了《牡丹亭》这部戏剧与明代社会思潮的契合点,此剧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有着很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作为个体生命本质存在的至情与快乐适意、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