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旨在通过对高水平游泳运动员间歇性低氧训练(IHT)中血液指标变化的研究,进一步探求IHT的有关机制,为游泳运动项目建立相应的IHT模型,使IHT成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有效辅助训练方法,促进运动成绩提高发挥作用。方法以陕西省游泳队男运动员为受试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实施为期3 w氧浓度逐周递减的间歇性低氧训练,测试血液学指标、血乳酸、力竭时间、心率。结果(1)RBC、HB、HCT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但有个体差异;WBC、Lymph%均在正常生理含量;(2)在逐级递增负荷中,间歇性低氧训练后运动员力竭时间延长,由1 606.57 s提高至1 689 s,力竭负荷由低氧训练前267.7 w提高到281.5 w;(3)乳酸阈功率在七位受试者中有一人下降,两人不变,四人提高,总体平均值提高12.25%。结论(1)血液指标检查结果IHT前后均在正常生理含量,说明IHT对于游泳运动员机能影响机制有别于高原训练;(2)经过IHT后,运动时间延长,表明IHT可以提高机体的耐力素质;(3)IHT后安静心率比训练前降低,且同级负荷时训练后心率始终低于训练前,表明心脏的输出功率增大;(4)乳酸阈强度提高充分显示IHT使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运动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艾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共观察运动性疲劳运动员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治疗一周,分别对治疗前后的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值以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进行纪录,经统计学处理,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对照.结果:艾灸气海对运动员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心率、反应时、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尿素氮(BUN)浓度、血红蛋白(Hb)浓度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艾灸百会可以改善运动员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心率、反应时、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结论:艾灸疗法对改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女子自行车运动员实施综合的营养补充方案,对比运动员在冬训期间实施综合的营养方案前后血红蛋白指标变化.方法:抽取早晨静脉血与RPE量表结合.结果:随着训练的进行,没有进行营养补充期间血红蛋白下降明显;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实施营养方案后,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值没有明显的下降;降负荷后,血红蛋白逐渐升高,运动员机体得到快速恢复.结论:冬训期间对运动员实施综合的营养方案能有效提高血红蛋白值,及时消除运动性疲劳、促进身体机能状态快速恢复从而间接促进其运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跆拳道运动项目的比赛特点决定了它属于激烈的对抗性比赛项目,是集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性等诸多身体素质的综合,日常训练要求对运动员要求高强度、高密度、高负荷的大运动量的训练,极易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状况,从而影响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比赛的成绩.文章主要研究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以及通过合理休息、营养学、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多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立体式恢复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供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评价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影响。方法:运用RevMan 4.2统计软件对纳入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综述(Meta分析),间歇性低氧训练(IHT)组和对照组间指标采用加权均数差(WMD)评价。结果:共纳入原始文献8篇,所有研究均未发现执行分配隐藏。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HT的干预对运动员EPO、HB和3 000 m跑成绩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IHT作为一个短期(4周内)训练方式,对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作用尚值得质疑,在运动训练中需谨慎应用。  相似文献   

6.
朱静华  丛林  王钢 《冰雪运动》2010,32(3):48-51
采用实验法测定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高住低训(HiLo)前后氧自由基的变化,研究HiLo对提高短道速滑运动员疲劳恢复的效果和机理;掌握HiLo实施过程中氧自由基在不同暴露期的真实释放情况;认识HiLo时的氧自由基的变化规律,为HiLo应用训练提供应用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中等强度训练的低氧暴露能有效提高机体消除氧自由基代谢水平,明显提高短道速滑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7.
对中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中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后采用积极的整理活动、合理的补充营养、保证休息和睡眠等恢复方法,对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事实证明,恢复和训练对提高运动成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训练后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根据武术运动员运动训练、竞赛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恢复手段,包括武术运动员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以期为完善武术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以及增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对排球运动员运动生理性、心理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方面的探讨,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有实际意义。1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和产生机制1.1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可将排球运动员的疲劳的概念理解为:在排球训练或比赛达到一定程度后,运动员本身各组织器官及全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探讨不同低氧训练模式下大鼠心肌组织ATP、ADP、AMP含量以及能荷(EC)水平能量代谢的变化特征.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只,分别进行常氧训练(control)、高住低练(HiLo)、低住高练(LoHi)和阎歇性低氧训练(IHT),4周后断头处死,取心肌组织进行液相色谱分析.结果:不同低氧训练模式下大鼠心肌组织ATP、ADP、AMP伊含量以及EC水平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与常氧训练相比,HiLo组ATP下降了36.1%,LoHi组和IHT组分别提高了12.5%和36.0%,均产生显著性差异;ADP和AMP的变化趋势与ATP相似,除了HiLo组AMP下降了23.9%外,其余的均未有较大的变化;HiLo组心肌组织腺苷酸池总量下降了19.0%,而LoHi组和IHT组表现为略有提高,但只有IHT组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的EC水平差异不大,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结论:HiLo低氧训练后的ATP含量、腺苷酸池总量以及EC水平最低,IHT低氧训练后的ATP含量、腺苷酸池总量以及EC水平最高,表现出IHT训练后EC维持能量代谢能力的效果最为显著,EC水平维持能量代谢能力表现为IHT>LoHi>常氧训练>HiLo.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是通过实验对大鼠血气分析指标进行测试,进一步研究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和酸碱平衡代谢作用的机理。选用健康纯种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氧组、运动组、运动低氧组。NS组自由活动和摄食;HS组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NT组进行无负重自由游泳训练;HT组每天先进行运动训练,然后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运动和低氧训练的方式和负荷安排同NT组和HS组。3周正式训练后测试并比较各组血气指标。结果表明HS组动脉-静脉O2cont差值比NS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HT组比NS增大,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动脉-静脉SO2差值的变化与O2cont一致。HT组静脉pH、BB、SB、BE均比NS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为间歇性低氧训练可通过增加组织摄取、利用氧的能力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间歇性低氧训练与运动训练相结合可增加血液的碱储备和缓冲酸性代谢产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间歇性低氧训练(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 or Interval hypoxic training,IHT)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科 学辅助训练方法,通过对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的研究和间歇性低氧训练与其它低氧训练方法的比 较研究,将间歇性低氧训练与其它仿高原训练在理论上加以区分,以推动间歇性低氧训练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笔者通过间歇性低氧训练 (IHT)对机体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和有氧代谢酶类等方面影响的文献综述 ,说明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 ,为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为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气体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 90年代初在俄罗斯率先发展的一种新的科学训练方法 ,在运动训练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笔者通过人体实验 ,探讨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气体代谢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为该训练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 ,实践依据。实验结果表明 :间歇性低氧训练可有效提高呼吸系统功能 ,提高气体代谢效率 ,促进运动能力提高 ,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5.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脑组织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根据一些资料报道,间歇性低氧训练是一种利用低氧仪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它能够提高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抗缺氧能力,为了研究它对脑组织及神经系统的影响效果,本文作者分别对小鼠和人作了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实验。用实验室实验法。小鼠的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小鼠脑组织丙二醛酸(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存在差异,接受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小鼠脑MDA含量低于非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小鼠,而SOD含量却较高。对15名女大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受试者除两人在两项心理测试中没有进步外,心理测试的成绩都取得较大的进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测试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验组强于对照组。研究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改善脑组织的抗缺氧能力、提高缺氧条件下的神经反应能力有明显的效果。建议:将间歇性低氧训练作为一种运动训练的辅助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记录并观察大鼠在一次力竭运动过程及恢复期皮层运动区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m,ECoG)的变化特征,揭示运动性疲劳形成的中枢机制。方法:通过神经电生理学皮层脑电记录方法,记录大鼠在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过程中及恢复期皮层运动区的ECoG,动态分析运动性疲劳形成和恢复过程中ECoG频率谱、功率谱的变化特征。结果:大鼠在一次性运动疲劳的形成和恢复过程中ECoG特征会发生显著变化,运动状态下ECoG功率谱总功率显著高于安静状态(P<0.05),在6~9Hz频段出现密集的高能量分布;大鼠疲劳状态下运动ECoG功率谱频率分配与非疲劳状态下运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δ波比例显著增加,而α波比例显著下降(P<0.05)。力竭即刻频率分配与运动前安静状态差异显著,表现为δ波比例显著增加,θ波比例显著下降(P<0.05),但在30min恢复期后,频率分配恢复至运动前的状态;在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ECoG功率谱重心频率逐渐向低频迁移,在力竭前10min显著低于运动前水平(P<0.05),当运动停止后,重心频率即向高频迁移,30min即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结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累积的过程,大鼠ECoG在运动性疲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均伴随着δ节律比例的显著增加,提示,慢波δ节律可能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中枢机制之一。同时,运动疲劳所导致的ECoG变化恢复非常迅速,运动停止后短时间内(30min)即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Intermittent exposure to hypoxia can lead to improved endurance performance. Currently, it is unclear whether peripheral adaptions play a role in improving oxygen delivery and utilization following both training and detraining. This study aimed to characterize skeletal muscle blood flow (mBF), oxygen consumption (mV?O2), and perfusion adaptations to i) 4-weeks handgrip training in hypoxic and normoxic conditions, and ii) following 4-weeks detraining. Using a randomised crossover design, 9 males completed 30-min handgrip training four times a week in hypoxic (14% FiO2 ~ 3250m altitude) and normoxic conditions. mBF, mV?O2 and perfusion were assessed pre, post 4-weeks training, and following 4-weeks detraining.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ling found that mV?O2 increased at a significantly faster rate (58%) with hypoxic training (0.09 mlO2·min?1 · 100g?1 per week); perfusion increased at a significantly (69%) faster rate with hypoxic training (3.72 μM per week). mBF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for the normoxic condition,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0.38 ml· min?1 · 100ml?1 per week (95% CI: 0.35, 0.40) for the hypoxic condition. During 4-weeks detraining, mV?O2 and perfusion significantly declined at similar rates for both conditions, whereas mBF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aster following hypoxic training. Four weeks hypoxic training increases the delivery and utilisation of oxygen in the periphery.  相似文献   

18.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大鼠有氧代谢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对血常规、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等指标进行测试,研究间歇性低氧训练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可能机理。结果:本实验所采用的间歇性低氧训练模式虽不能明显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但可显著提高红细胞2,3-DPG的水平,表明了间歇性低氧训练可增加血液向组织释放氧气的能力,从而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mental and muscle fatigue on table tennis performance. Mental fatigue (MF) was induced by completion of 90 minutes of the AX-CPT; muscle fatigue was induced by completion of an eccentric exercise performed with the elbow flexors (biceps fatigue, BF) or the knee extensors (quadriceps fatigue, QF). The control condition consisted of watching a movie. Stroke parameters (speed and accuracy of the ball), as well as feelings of fatigue and forc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he elbow flexors (BF, MF and control conditions) and knee extensors (QF condition), were assessed pre and post fatigue protocols. Feelings of fatigue increased post fatigue protocols. Force production capacity decreased only in the BF and QF conditions. BF and MF induced a decrease in accuracy. This decrease in accuracy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ball speed in the BF condition, and a decreased ball speed in the MF condition. QF had a negligible effect on stroke performanc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both mental fatigue, and muscle fatigue, significantly impair table tennis performance and therefore coache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bot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of table tennis players to optimize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