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怎样才能当好记者?”我喜欢如下的回答:“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记者的生命在于超越。十几年来,我不断地向旧的自我告别。到辽宁日报当记者时,发现自己当通讯员期间写的新闻作品幼稚可笑;进北京念研究生后,把在省报发表的文章付之一炬,初进人民日报记者部时,虽有6年新闻实践和3年理论反思,却茫然不知所措;今天,面对60万字新闻通讯、  相似文献   

2.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3.
“怎样才能当好记者!”我喜欢如下的回答:“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记者的生命在于超越. 十几年来,我不断地向旧的自我告别。到辽宁日报当记者时,发现自己当通讯员期间写的新闻作品幼稚可笑;进北京念研究生后,把在省报发表的文章付之一炬;初进人民日报记者部时,虽有6年新闻实践和3年理论反思,却茫然不知所措;今天,面对60万字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以及新闻学译著、著作时,对于记者职业仍然惶惑不安……  相似文献   

4.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  相似文献   

5.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被报道者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是由记者职业的特点决定的。记者不可能对他所报道对象从事的社会实践事必躬亲,然后再去报道。但是“你做我写”,记者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缺乏亲身体验,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体验式采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变“你做我写”为“我做我写”。尽管每一次体验的时间有限,但对常年扮演“你做我写”角色的记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6.
·我与新闻写作·从新闻通讯员到作家□杨正夫“恒心搭起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这是我奋力拼搏、进取的格言,是我追求人生成功的座右铭。我是唐河县印刷厂职工,业余时间酷爱新闻和文学写作,当记者和作家是我首选的奋斗目标。起初,因为我文化水平低,功底浅薄,写出的稿件质量不高,虽漫无边际地投稿,企盼着自己的作品突然从报刊、电台中跳出来,可总是事与愿违。为此,我哭过鼻子,认为自己不是耍笔杆子的料。有一天,我去拜访著名作家田中禾老师,向他细说详情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只管走自己的路,有了奋斗目标就不要一…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爱好就像是影子,只要他在阳光下露面,影子就会像猴子的尾巴,在身后欢快地摇曳。譬如,一个人,端着记者的饭碗却做着文学的梦,他的新闻作品就会不时地摇曳文学的“尾巴”。有时干脆就是用文学的笔法来处理新闻题材。这时,记者与作家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我写第一篇报告文学,是在1987年。那时候,我刚从一所山区师范学校来到省城,借调在一家杂志社。终于能从事自己最向往的工作,所以干劲就很大;加上刚到一个新单位,又是借调,有危机感,就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深秋的一天,我与…  相似文献   

8.
女记者:我的梦想与骄傲韩小蕙尽管我已出的5部书全部是文学作品,然而在公众场合,每当我被介绍为“女作家”时,我总是更愿意说:“我是记者和编辑。”这是因为我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同时以它为自豪。我一点儿也不认为记者低于作家,新闻界低于文学界。人的高下,可以...  相似文献   

9.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什么!在常人的眼里,生活就是挣钱过日子,或者说是等待美好的希望;对于一位胸怀大志的人来说:生活就是奋斗和创造;对于一位作家来说:生活就是文学创作的惟一源泉……我是一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从自己走过的"#年记者生涯的亲身体会来看:生活就是我采写新闻作品的惟一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也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喜人景象,与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同步前进。所以新闻离不开现实生活,火热的生活激动人心的典型事件,为记者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要处处留心,一定会有收获。宋朝著名诗人朱熹吟道:“问渠那得清如…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有不少记者写不出既生动又有深度的新闻呢?除思想水平、采访作风的原因外,就是写作技巧差,苦于缺乏表达能力。主要是缺少点文学修养,需要有点“文艺细胞”。有的记者往往是理不屈,词早穷了,写来写去就是那几句话。我发现,搞报纸工作的人,除副刊编辑和常写报告文学、通讯的记者外,多数记者文笔不活,这几乎是记者的“职业病”了。我自己当了十几年记者,就深深患了这种病,常常苦恼,不得解脱。这种“职业病”在报人写给报  相似文献   

12.
由记者而作家,由名记者而名作家,在世界在中国都是一条路。许多人正是这样走着,许多人是这样走过来。然而一个是“作”,一个是“记”,相去较远。近些年这二者的距离,常令我反侧辗转。作家重在自个儿“作”,把生活嚼细,咽下去,消化掉,再吐出来,“作”成文学作品,“作”成形象、情节、故事、冲突。而记者不然,重在“记”,记下哪儿有那么一档子事,记下航天飞机掉下来,记下赵紫阳在记者招待会上满怀信心地展望中国改革。如此等等。我以为读作家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感受到一个作家自个儿。小说、报告文学如此,诗歌、杂文、散文尤甚。“我欲乘风归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自个儿”就摆在明面上。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作家的“我”也是明摆着的,焦大若登临泰山,未必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再如鲁迅杂文、巴金小说,即使没露出一个“我”字,读者也是始终可以感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作家自个儿。  相似文献   

13.
文章开头难     
小周同志: 你来信说经常为写好一篇通讯的开头而发愁,要我出点主意。你一发愁,我倒很高兴。这说明你在写文章的开头时,不走“人云亦云”的老路,不写千篇一律的套话,而是苦苦思索,力求创新。只要有这种愿望,就有希望。老实说,何止是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青年记者,就是“吃新闻饭”几十年的老记者,又何尝不为自己作品的好开头而发愁呢?!  相似文献   

14.
一想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我心头就涌起一种温馨甜蜜的感觉。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根源的。我这种感觉的根源大概就是“文学”二字吧。有作家才能有文学。谈到作家,我对“作家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这一句舶来品气味很浓的话,颇不怀好感。我自己的灵魂还没有治理好,哪里有本领和闲情逸致去关心别人的灵魂呢? 我从来不敢承认自己是什么作家,这样崇高的名称,我担当不起。可是天公偏又作美,或者是偏不作美,让我在中学时就遇上了几位极其优秀的国文教员:教文言文写作的是王昆玉先生、教白话文写作的是董秋芳(冬芬)先生和胡也频先生,于是我就同写作结上了缘。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写点短文,搞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记者,大都有自己所负责的报道领域,俗称跑线。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在谈到跑线的体会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困惑:有的是刚跑线时,迟迟进入不了角色,很难接上头;有的隔一些时间不去线上的单位跑,就断了线,通讯员有好的线索不通知记者;有的则是常常被同行“抢线”,也经常因此与同事发生一些小磨擦,甚至需要主任或老总出面协调。 凡此种种,我以为首先是记者自己跑线没有到位,或者换句话说.没有经历跑线的“三种”境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认为记者跑线跑得好,是要经历“守得住、放得开、收得拢”这三种境界的。 …  相似文献   

16.
永远在路上     
青年是发展的动力,是时代前进的旗帜。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一直高度重视青年采编人员的培养工作,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举办了第三届“大众报人能力建设暨岗位建功”主题演讲比赛。 参加本次比赛的10名年轻记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述了自己的新闻体验:有亲历灾区后对记者责任的深刻领悟,有对“草根”记者为民建言的职业精神的追求,有对“大记者”、“小记者”的思考,有对集团、对同事深深的感激之情……充分体现出了年轻大众报人满怀激情、拼搏进取、干事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的记者理论上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但在实际采访和写作中,有的却往往要出偏差,何故?这大抵与这些记者不注重客观实际,不勤于思考有关。 有的记者,认定“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因而在采访中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动动自己的脑子,总认为只要是自己亲眼所见,再加点“合理想象”,就可以写报道了。结果,得出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错误看法。 有一组《长沙市上空落下一块五斤重的大冰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报人曾说:记者写稿要有点“辩证法”。调入报社当记者一年多来,写了一些稿件,也有一些体会,也确实尝到了应用“辩证法”的甜头。下面,我就所写的几篇稿件,谈几点体会。“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刚进报社,社领导找我谈心,谆谆告诫我要从过去的新闻干事进入现在的角色,实  相似文献   

20.
报道关全局,得失寸心知。有一回,我向报社老领导请教,正在兴浓处,他话锋一转,说:“莫以为跟着叫好就省心,不,不!”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开拓。什么报人可不能学街头围观卖膏药的那帮人,只要人家双手抱拳,走一圆场,说一声:“哥儿们弟兄给捧个人场”,我们就扯着脖子直声吼:“好!”不管他卖的是真东西还是伪劣货;什么报人更不可学旧社会那些跟着恶少的痞子,专在戏台子下为某一个“戏子”叫好,而自己明明知道这声“好”的背后有险恶用心……渐渐地,他的语气里有了不想掩饰的激愤:“我这绝不是空穴来风!要知道,我们的报界确实出现过一些专业叫好者,曾经为‘亩产10万斤粮’的‘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