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自身的差异性,来到城市后必定会遇到很多适应上的困难,而城市也要逐渐适应他们的到来以改善他们的服务和管理。广州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现状是增长速度快、居住城郊结合、经济活动单一,导致城市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和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两个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政府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要积极改进自身的不足,最终实现城市与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双向适应。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否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是关系到城市民族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广州是珠三角城市群的代表城市。笔者在本文中首先阐述了影响广州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因素。然后从经济、文化、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广州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适应现状,并探析了广州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适应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广州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他们进入城市后能否适应进而融入新的社会,与社会和谐及民族关系稳定密切相关。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不断流入,不但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度,而且也给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一带的少数民族作为调查对象,首先就影响广州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因素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文化和心理三个方面对广州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广州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及"新三同"理念的提出,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民族意识较强、学业适应困难、人际交往能力薄弱的特点,通过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调研后发现,教育渠道多样化、教育形式零散化、教育针对性不足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结合内地...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教师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教师,对少数民族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外来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尤其是从文化互动视角去看少数民族地区外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因此,文章主要从文化互动视角下,对少数民族地区外来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希望能从综述中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外来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为少数民族地区外来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南昌为例,对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哈尼族传统梯田农业耕作和独龙族游耕农业生产类型,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论述了云南少数民族在其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领域方面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揭示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经济生产方式中所蕴涵的文化特质的核心内涵: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各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贯穿始终的,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这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经济生产方式中体现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思想,为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和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积累了不少有理论及实践价值的学术文献。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归类,发现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状况调查、影响因素及教育引导对策等方面,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指出了今后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希望以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状况不但会影响自身成长成才,而且会直接影响对国家和主流文化的认同。因此,研究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群体的文化适应状况,有利于高校采取相应教育疏导措施。本文梳理了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的必要性、意义和研究内容,以期为内地高校相关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东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每年都以成倍或数倍的速度增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等与流入地主要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异,其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遭遇到来自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障碍。如何在社区中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对他们的生活提供各方面的需要和服务,对做好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各项工作,对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12.
从字形演变角度看《说文解字》对"临"本义存在误解,后世"临时"的语义由"面对某事的时候"之意所衍生。"临时性"组合与"临时性"结构所代表事件或动作在"正式性"、"偶发性"、"持续性"三个方面存在区别,临时性组合具有四种组合义。"临时性语族"流行的深层原因在于公众维权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太”在19世纪未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17.
朱彝尊诗学和词学的核心观点虽然都是醇雅,但在诗学和词学里的体现各不相同。诗学里的醇雅包括功能论上的言志抒情,风格论上的温柔敦厚而不愚,创作论上的以学问入诗。而词学里的醇雅在功能论上前后有变,前期和诗相同,后期则只是思想上的不淫邪而已;风格论上则强调统一的雅的风格;创作论上则尊重词的音乐性,固守词的音律。其中,功能论上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