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兰芝因形象完美而使人们喜爱,又因性格缺陷而造成自身的悲剧结局,本文从伦理学角度说明她空有口才不能利用,空有才能不被认可,空有忠贞没有回应,过于追求自我,从而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使用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大学生择业焦虑问卷对内蒙古5所高校148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发现:择业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显著负相关,心理控制源的机遇和有势力他人因子与择业焦虑正相关,内控性与择业焦虑相关不显著;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目标选择因子、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因子可以反向预测择业焦虑,机遇和有势力他人因子可以正向预测择业焦虑,择业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项对择业焦虑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择业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对择业焦虑的交互效应显著.表明心理控制源与择业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预测择业焦虑,心理控制源对择业焦虑的作用受到择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镜像理论认为自我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镜像阶段是想象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解读德育镜像的发展不可类推,要因时、因势、因况而变化,其建构更是一个长期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试从东北师大附中德育实践的个案视角来浅析从德育镜像的建构到德育主体回归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残障者身体自我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身体自我是整体自我的核心成分,与心理健康、运动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考察残障者身体自我因残障所受的影响,探讨运动参与对残障者身体自我、心理健康的作用,在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残障类型、成残时间和性别三个重要因素以及运动参与对残障者身体自我的影响.结果发现:残障类型与身体自我不同的维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学习障碍对身体自我没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功能性的躯体残障更能损害身体能力知觉,而外显的残障能对身体意象造成更大的影响;先天残障、年龄较小的残障者表现出更低的身体评价;残障者的身体自我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独特的性别差异;适应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残障者提高身体自我评价和自我观念.对已有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大众流行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语言模因是模因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人类语言和思想传播的基本模式。当前大众流行语在词汇、句子和段落三个层面体现了语言模因论的特点,是一种简洁易懂的强势语言模因。大众流行语正是基于模因不断自我复制、传播这一属性才得以流行。  相似文献   

6.
钢琴演奏中因心理素质常造成演奏失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调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及方法。学生也应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7.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小说家之一。在凯瑟的小说世界里,凯瑟采用了双重视角,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拥有两个自我:"不朽的灵魂和注定消亡的躯体,艺术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教授的房子》激化了主人公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之间的矛盾,强烈地表现出了两个自我之间的矛盾性和不可调和性,准确地描述了一个有灵魂、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8.
本案例来访者因价值观缺失导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迷茫、情绪低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缓解情绪,提高对自我的认知,重新整合自我认同,重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自知”)的内核为“用理性去指导实践”和“对人类有限性的体认”。然而在历史发展中,这种告诫逐渐被人遗忘,现在,人类在因失去它而带来的沉痛教训面前,应重识“认识你自己”,并把它诠释为:自我反省、自我创造、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0.
祥子有毅力、有目标,面对生活的挫折,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最终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走向精神崩溃;阿Q没有目标,更没有毅力,面对困境,自我放逐,不断运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最终因放浪,被送上断头台。他们两个是人性中两个极端的典型,是一种对立的人格,同时,他们两个人的个性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弱势群体的心理弱势主要表现在不平衡心理、相对剥夺感、不安全感、不满情绪和社会仇恨心理。失业下岗职工群体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有明显的怀旧心理,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城市农民工有求富所导致的急躁心理、相对劣势地位的自卑心理、因被剥夺而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社会关系网中自我封闭心理和不能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被边缘感。  相似文献   

12.
:Markus和 Kitayama(1 991 )的自我观念理论以文化差异为基础 ,将人的自我观念分为独立自我和互联自我。研究假设 ,从事个人项目的优秀运动员有更强的独立自我倾向 ,从事集体项目的优秀运动员有更强的互联自我倾向。应用 2 0项陈述测验对 95名优秀运动员进行研究的结果部分地支持了该假设 :个人项目的优秀运动员有更强的个人定向 ,集体项目的优秀运动员有更强的社会定向。但两种项目的运动员在具体化与抽象化表述上未见差异。研究结果还表明 ,在社会身份和评价性描述上存在项目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学生运动自我保护技能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北京市部分院校运动伤害事故与自我保护技能教学等相关门题的调查研究后发现,运动伤害事故与自我保护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在高校学生体育课教学中,自我保护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对自我保护技能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增加运动自我保护技能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自我保护训练.运动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健康快乐地享受体育.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自我不和谐的状态,带来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现,自我和谐总分在性别、学科、独生情况三个类别中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成就动机在性别和独生情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科上的差异不显著。成就动机和自我和谐存在反向关系。回避失败对自我不和谐和自我刻板这个因素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追求成功对自我灵活性因素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一个非常特殊时期,其独特的魏晋风度、人文现象成为后人研究此一历史的重要话题。任华南先生近十余年研究之功,对这一现象作为较好深入的研究。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这是我国断代史上人文形态学研究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汉诗的时空意境构成受唐诗影响有四种表现。同“时”异“空”的意境给人以时间绵延背景下的持续感和运动感;同“空”异“时”的诗歌情感又多表现为沿时间流动而不断蕴积的特征。同“时”同“空”关系下的意境显得宁静而安详;异“时”异“空”的意境则是借助时间方向的无序变动和时间属性的频繁转换,全方位地揭示诗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7.
自我连续性是自我在时间纵向上的整合,为个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同时间自我的有意义连接的感觉。在自我连续性的形成过程中,死亡焦虑是启动和激发自我连续性的动机,自传体记忆和怀旧是形成自我连续性的重要心理机制,结构性和功能性保持策略则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维持了自我连续性的发展与稳固。未来研究应更多地探究自我连续性形成的过程,开发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270名初中生为被试,研究了创新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业成就和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创新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三者都与创造性思维和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通过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创造性思维和学业成就;创新自我效能感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业成就,而学业自我效能感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创新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教师社会角色结构认知情况进行了探索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体育教师社会角色是由社会行为、社会地位、社会期待、社会权利、社会义务、社会身份6个维度构成;2)构成体育教师职业角色结构认知的6个维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并支撑该结构。3)在探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重比较方法分析同时发现,体育教师因各种外界因素和自我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角色认知是不尽相同的:小学体育教师因教龄、任教地点、毕业专业及职称的不同造成他们社会角色认知的差异;中学体育教师因教龄、家庭居住地、任教地点及任教学校级别的不同造成他们社会角色认知差异;大学体育教师因任教学校级别、职称、性别、任教地点及文凭的高低造成他们社会角色认知的差异。本研究可帮助体育教师在自我社会角色结构的认知、丰富自身社会认知内涵、提升自我社会行为价值、加强自我社会行为规范、提高自身社会性成长及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提供积极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培养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拟探讨自我修正行为和英语学习者二语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学习者的二语水平对学习者自我修正行为有很大影响,高、低水平学习者在自我修正行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自我修正的频率和类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