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话资源在当代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直接将神话资源转化成当代景观和文化标志物,从而形成了当代语境中神话资源转化的重要文化现象。当代语境以经济全球化、大众媒介的控制性与虚拟性、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突出“公共空间”的时代理想,直接或间接成为人们传承神话资源的潜在观念,并在实践中将神话资源“公共空间化”,借助多种力量展示神话资源的普世价值和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2.
冯天瑜先生认为:神话资源转化与其他传统的、古典的资源转化一样,具有文化延续的必然性;神话资源转化过程有一个诠释学问题,在诠释学范畴内讨论神话资源转化,必须警惕两种倾向,一是过度诠释,二是否定诠释的可能性;神话资源转化既要坚持资源的本真性,又要坚持资源在当代的可转化性,只有如此,神话资源转化方能产生积极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3.
神话资源转化问题,是当代人类的重要策略之一,利用资源以益于世人,自是情理中事;另一方面,文化承继也需要对人类文化资源做出吸收与创造。历史事实已予证明,人及其社会,也正是由此一步步变迁而来。  相似文献   

4.
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三点,也是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神话传承中的文字化、文本化问题。当今人们将远古神话视为可供阅读的文本,只是强调一些神话原型仍在释放无意识的力量,这是神话的贬值。就神话形态而言,神话是一种综合的文化遗留物,它所蕴含的意义非常丰富。单就其所演述的方式来说,主要的形态是口头的、仪式的,以信仰的尊严来组织社会与文化生产,以禁忌的教化来传播神谕和神的言行,神话因此必然是神圣的。如果我们只停留于文本化的接受之中,神话的内在精神会丧失,神话的传承也会大受影响。可以说,神话资源转化从中所延续的,正是对简单的阅读神话文本的一种修正与补充。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写过《神话何为——神话叙事的传承与阐释》一书,谈的就是古代神话的传承与阐释的问题。我的总的看法是:传承就是阐释,阐释也是传承,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但传承与阐释都是手段,目的仍然是服务于当下的文化政治或文化经济的社会实践。这些道理,如今都已是常识,并无深义。最好的途径莫过于重新开发其内在的实用性,如发展旅游业等。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中,先后遭到了政治文化语境的误读和后启蒙文化语境的全面抛弃,成为一个渐被遗忘的文化镜像。在新中国早期的历史中,鲁迅被解读为政治性的文化符号,这不仅使"鲁迅精神"遭到了删减化处理,而且严重地背离了启蒙思想,使鲁迅仅仅成为一个半张脸的神话。而当代的后启蒙文化语境则对"鲁迅精神"进行了全面拒绝,既表现为世俗文化对鲁迅作为"普通人"的还原,为进一步抛弃鲁迅埋下了伏笔;又表现为消费社会"娱乐至死"的文化功能本能地拒绝鲁迅式的精神深度,这使原本半张脸神话的鲁迅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归根结底,鲁迅问题的症结在于"鲁迅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对立,即"鲁迅精神"绝不是一般意义的知识或学术观点,而是一种指涉现实的精神力量。因而,尽管"鲁迅精神"面临遗忘的文化命运,它却无疑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以缺席的方式彰显着它的永恒性存在。  相似文献   

7.
神话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记忆和民族文化元素,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载体.但是,在今天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潮及现代化进程中,包括神话在内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承千载的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急剧的流变与消失.基于这种紧迫的形势,对神话进行保护与开发、学术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以九隆神话为例,探讨在现代化语境中神话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现代作家对于中西方神话故事的广泛择取相呼应的这一阶段,又恰恰是中国神话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得以建构的奠基性阶段。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现代作家普遍认为远古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蕴含了强烈的民族性、现实性和民间信仰力量,同时这也是激发现代作家在创作中积极借鉴古老神话的重要动因。现代作家在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既是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之根的深情回望,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转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在转化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盲目性,需要寻求基本的规定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文化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创新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红色文化课程资源转化需要确立红色文化内涵现代转化的思维和视觉,红色文化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国家认同教育密切结合,同时提升对红色文化条件性课程资源的转化质量。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西方神话服膺于人类文化共同的历史进程,故而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另一方面,神话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族的特性,蕴涵着不同的文化精神。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体现了以世俗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中国神话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是伦理性的,神话中的人物往往是“德”的化身,表明我们的祖先关注的是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少数几个以女性为主的神话之一。女娲神话涉及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追问、对婚姻对权力的追求等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相比,可以发现二者神话内容的差异,这折射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与民族心理差异。特别是通过比较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型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发现中西方女性在其古代社会的地位并不相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能够为当今时代女性的社会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那喀索斯神话即水仙花神话是古希腊最富哲理的神话故事之一。在现代语境下,这则神话被阐释为“同性恋情结”。论文将神话放入古希腊传统语境,回归关注人类,“认识自己”这个古老的话题。明白人类仍然存在生命的转换、存在精神的超越、存在爱与美的继承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那喀索斯神话即水仙花神话是古希腊最富哲理的神话故事之一。在现代语境下,这则神话被阐释为“同性恋情结”。论文将神话放入古希腊传统语境,回归关注人类,“认识自己”这个古老的话题。明白人类仍然存在生命的转换、存在精神的超越、存在爱与美的继承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9(5):F0003-F0003
2006年7月21日至26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青年民间文化论坛武汉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本刊编辑部作为主办者之一出席了会议。7月22日晚,根据大会议程,召开了“《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栏目座谈会”。会议由田兆元先生主持,刘魁立、刘守华、陈建宪、施爱东、郭崇林、高丙中、刘惠萍、曹柯平、耿敬、宜炳善等二十余位海峡两岸的神话学专家,以及本刊执行主编胡成功、特约编辑孙正国出席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神话学在新世纪的十年取得了两个较大的成绩:一是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讨会,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影响与深度;二是神话学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有三部神话学教材在这个十年问世,标志着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已步入自觉时期。教材建设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神话学家杨利慧博士的新著《神话和神话学》由于立足自身的学术实践,潜心探索神话学教育的理论框架问题,注重田野,融通世界,贯穿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教育,显现出"差异的神话学"的中国性,在国际学术语境和本土神话学教育格局中,都具有极大的学术张力和学科推动力。杨教授博学多识,一直从事神话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国神话学的学术交流与跨文化对话,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外神话学界享有良好声誉的中国神话学家,这一背景,为其神话学教材增添了开阔、丰满的国际色彩。本专栏为此邀请国内外十多名神话学者就杨教授具有开拓性的神话学教材展开讨论,用两期的篇幅,实现一种研究者与作者、中国与世界的神话学学术对话,以此来深入关照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和新问题,并期待引起学术界更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人类学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它以独特的研究视角使得中国神话研究的面貌为之一新。以此来再度认识中国神话,并重新观照和审视图腾现象与神话起源将会更加有意义。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的神话特质,以生殖崇拜、母系氏族文化和神话意象为最明显的特质,以期从根本上理解人类生存状态的源起。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将基地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我们初步总结出了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的资源转化策略。对应教材内容转化课程资源资源基地中的资源有些可以与教材直接对应。如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农业工具的演变》一课中,关于农业工具的演变,教材中呈现了不同历  相似文献   

18.
实地考查阜阳文化旅游产业,发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应用与转化方面还存在着发展空间。需要借用现代理念、条件和手段拓展文化旅游路径,完善传统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在地化建设,拓宽传统艺术产业的生活应用渠道,探索出符合地方实情的文旅融合方法,以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在当代阜阳民众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重构现代生态文明语境中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神话学在新世纪的十年取得了两个较大的成绩:一是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讨会,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影响与深度;二是神话学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有三部神话学教材在这个十年问世,标志着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已步入自觉时期。教材建设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神话学家杨利慧博士的新著《神话和神话学》由于立足自身的学术实践,潜心探索神话学教育的理论框架问题,注重田野,融通世界,贯穿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教育,显现出“差异的神话学”的中国性,在国际学术语境和本土神话学教育格局中,都具有极大的学术张力和学科推动力。杨教授博学多识.一直从事神话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国神话学的学术交流与跨文化对话,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外神话学祭享有良好声誉的中国神话学家,这一背景,为其神话学教材增添了开阔、丰满的国际色彩。本专栏为此邀请国内外十多名神话学者就杨教授具有开拓性的神话学教材展开讨论,用两期的篇幅,实现一种研究青与作者、中国与世界的神话学学术对话,以此来深入关照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和翻问题。并期待引起学衣脊更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内容。相对于其他资源形式,文化资源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而文化资本这个最早来源于社会学中的概念,在这里必须要获得自己在经济学中的新的规定性。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文化资源实现产品化、文化产品消费商品化和文化商品经营资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