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青春写作"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特征,也是人们欣赏、解读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青春写作"不仅仅标志了诗人写作自己最为优秀诗歌时的一种年龄,而且也准确地揭示了诗人诗作所内含的生命状态以及呈现这种生命状态的独特话语言说方式.所以,它是诗人郭沫若贡献于中国新诗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李金发的"异域写作"与当时国内的"本土批评"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错位,这是李金发诗歌评价中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异域写作"意味着李金发所参照的是他所身处的当时的"异化状态的欧洲现实",而作为"共时性"展开的"本土批评"尚处在"呼唤人道"、寻求个性解放的"启蒙时期";以"肯定人的价值存在"的立场去批评"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的诗,这本身就导致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非常著名的叙事长诗。由于这首长诗所特有的思想意义及杰出的艺术价值,千百年来,它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于诗歌所涉及到的婚姻悲剧的意义,诗歌的主题,似乎早有定论,这就是所谓“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长制”。这一定论,若从总体方面考察,也许并无不妥之处;但若把作品的具体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考察,笔者以为仍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同时,这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亟待探讨、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认识,以就教于大方。众所周知,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杨黎一直坚持用口语写作。从"非非"时期追求"回归声音"的"语感"写作,到世纪之交复出诗坛后退出"非非"流派,从加入"下半身"团体,到倡导"废话"写作,他的这一写作历程,典型地呈现了当代口语诗歌发展的走向,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困境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心岸>是一部占据了诗歌品质的制高点,对理想和爱情有着一种执着追求的抒情话语方式的个人化知识写作,它的价值,正在于作者身体力行地融合了生命艺术和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7.
加西亚·洛尔迦是西班牙久负盛名的大诗人。梦是其诗歌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意象,理解了诗人关于梦的阐释,有助于加强对诗歌本身内容形式的理解,增进对创作主体诗歌观念的领悟。文章从梦的理论出发,针对洛尔迦诗歌中梦的类型进行探讨,阐释这一特殊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剧转换的社会现实改变着传统的诗歌状态,也促成了新的诗歌状态如“个人化写作”的涌现;任何民族文化的演进都是和世界文化的演进多元共生的,但是作为文化创作者之一的诗人更应该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下半身诗歌流派诞生于 20世纪 90年代,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泛学院化的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存在着天然的敌对状态,以盘峰论争为契机,下半身诗歌写作正式走上文坛,并引起了文坛上下的高度关注.诗人们主张去掉遮蔽,关注肉身,关注感官最直接的、最真实的感受的观点更是遭到了一致抨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这个流派,才能真正评价其文学价值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赵飞 《江汉学术》2011,(6):19-23
张枣的诗歌写作具有语言本体论向度,但这一写作向度的反思背景是"言志合一"。作为过程的诗歌言说在本体上已追问、构造、关联着生命,诗意的涵容过程便也是语言的展开过程。张枣深刻体悟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写作中把握、立足于"言志合一"关系,由此他的诗歌既有语言的精纯唯美,又摆脱了踩语言高跷的危险。同时,他承续到传统...  相似文献   

11.
没有话说是中学生写作普遍碰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作水平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一问题。造成无话说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懂得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误以为是“写生活-特别是写自己所没有的不平凡的生活。解决的办法是引导他们写自己成长中的感受;这不仅有说不完的话,也是他们很愿意表达的意思,这样写还能收到弘扬作教学的人精神,促进学生人格成长,尽快提高他们的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学院派诗歌,有一个更为通用的名称:知识分子写作.在中国,把当代中国诗歌一分为二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是"盘峰论争"的遗产.诗歌场域的常态,是艺术之争和话语权纷争并存.否认后者,并不意味着可以更加纯粹地讨论前者,只能导致两者互相混淆.诸如真伪之辩,实质是话语权纷争,由于双方不愿承认这点,只能以艺术之争的形式讨论,最后...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诗人对“语言意识”的觉醒与自觉构成了当代诗歌写作的理论切入点。语言已经内化成诗人的一种生命存在,成为当代诗歌写作新的向度。语言意识的自觉同时也为探索建立一种诗性的现代汉语以及解决现代汉语自身语言的局限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唐代李贺与李商隐的"登仙"类诗歌,运用通感手法为"登仙"主题服务,可以引用通感理论来分析其具体艺术特色。另外,二李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愿意融入宗教核心。李贺宁可以艺术通感技法来"创造"一个生动活脱的仙境,也不愿深入宗教核心,这是他与义山最大的不同。而"登仙"对李贺而言是一种摹幻及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对义山而则为力图实践的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一代才女林徽因虽然给我们留下的文学作品并不很多,但她"填诚"的创作理念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她的诗歌、小说和散文中都体现出了这种真诚地描绘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写作态度,这是林徽因的写作内核,也是其作品至今仍有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祝发能虽然偏居中国西南一小城,但他的文学视野非常开阔,其诗歌写作有着很强的现代意识与探索精神。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中,祝发能写自己所熟悉之事物,但又不局限于庸俗的乡土诗歌,因为他时刻注意在语言上的创新,并保持一种自觉的诗歌现代意识,最后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跨语境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是学界争执不休的话题之一。不同译者对诗歌语言、文体、风格以及文化思想内容的处理策略各不相同。由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差异,翻译活动的可接受性与译文的充分性不可能完备,只能通过种种翻译策略实现译文语义功能的补偿。文章以语言、文体、文化这一译者最直观的三维译为链为切入点,通过对李白《长相思》一诗的两种接受性较高的英译进行了个案分析,对其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出了译者可通过语言的移情策略,文体归化策略,文化交际策略来实现翻译效果补偿最优化的结论。其新颖之处在于,打破跨语境诗歌翻译中翻译技巧研究惯例的局限,着眼于译者译为的整体翻译策略研究,为跨语境诗歌翻译寻找新的上升空间,突出了翻译补偿策略对翻译活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安琪诗歌快速的写作流变,阐述其意识流书写特点,在当下出现的意义,及其暴露出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周舟是时下天水乃至甘肃文坛声誉极佳的诗人,他的近作《渭南旧事》获得圈内人士一片好评。《渭南旧事》的写作,有其真实的现实所本,但在从个人经验到诗歌文本的转化过程之中更多诗人主体的突出、强调和变形。回到诗歌自身,周舟的《渭南旧事》与其说是诗人所经验、回忆出来的,还不如说是他发现、建构出来的内容。从还原到重构,周舟诗歌的艺术魅力即由此而产生。  相似文献   

20.
李白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歌有十分明显的节奏特点,无论是缓慢的还是欢快的、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他都能将其组合成特殊的语言顺序,让我们充分感受独特的节奏魅力。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如此独特的节奏特点,主要原因,第一,李白具有丰富的情感,能将其与诗歌节奏完美结合;第二,李白具有非常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诗歌节奏;第三,李白对音乐舞蹈十分擅长,这对节奏的把握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李白有着其他诗人所没有的浪漫情怀和强烈的主观意志,因此其诗歌的节奏特色也是独一无二的。本文主要介绍李白诗歌节奏的特点,以更加了解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