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理 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Ax+By+C=0(AB≠0),点P(x0,y0),那么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Ax0+By0+C|/√A^2+B^2。  相似文献   

2.
问题 已知点P(x0,y0)是直线l:Ax+By+C=0外一点,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思路1 先由方程思想求出过点P向直线l作垂线时垂足Q(m,n)的坐标,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PQ|.  相似文献   

3.
文[1]提到一个猜想结论:用线性规划知识易得当M1(x1,y1),M2(x2,y2)在直线l:Ax+By+C=0的两侧时,有(Ax1+By1+C)(Ax2+By2+C)〈0,类比猜想:直线l1:Ax+By+C1=0和直线l2:Ax+By+C2=0是两条平行直线,点M(x0,y0)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任一点,则有(Ax0+By0+C1)(Ax0+By+C2)〈0.[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已知点P(x0,y0),直线l:Ax+By+C=0(A≠0,B≠0),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Axo+Byo+C|/√A^2+B^2.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平面上点P(x0,y0)到直线l:Ax+By+C=0距离公式为d=|Ax0+By0+C|√A2+B2.  相似文献   

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为  相似文献   

7.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y)到直线Ax+By+C=0距离为d:|Ax+By+C|/√A^2+B^2.本文通过引入函数y=f(x),借助该公式可解决一些与函数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 By C=0,怎样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d呢?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P120第4题如下: 已知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相交,证明议程:A1x+B1y+C1+λ(A2x+B2y+C2)=0(λ∈R)(*),表示过l1与l2交点的直线.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直线l:Ax+By+C=0和圆C:(x-a)^2+(y—b)^2=r^2有公共点的充要条件是圆心(0,b)到直线l的距离d=|Aa+Bb+C|/√A^2+B^2≤r.  相似文献   

11.
这不是巧合     
求一点P0(x0,y0)关于直线Ax By C=0的对称点P1(x1,y1)的特殊情况.先看一般情况设P0(x0,y0)关于直线l:Ax By C=0的对称点为P1(x1,y1),试求P1(x1,y1)的坐标与P0(x0,y0)的坐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由全国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88页第4题,不难得到下面结论:设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是两条相交直线,则方程A1x+B1y+C1+λ(A2x+B2y+C2)=0(*)表示过l1与l2交点的直线系(不含直线l2)。  相似文献   

13.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方法:对在直线Ax+By+C=0同一侧的任意一点(x,y),把它的坐标(x,y)代入Ax+By+C,  相似文献   

14.
直线方程Ax+By+C=0一次项系数的几何意义:向量(A,B)是直线Ax+By+C=0的法线方向.设点p坐标为(x1,y1),直线l的方程是Ax+By+C=0,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D,线段PD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已知点P的坐标为(x0,y0),直线l的方程是Ax+By+C=0,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d.  相似文献   

16.
在平面几何里,有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P(x0,y0),直线l的方程Ax By C=0(A、B不全为零),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d=|Ax0 By0 C|/√A^2 B^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研究空间内点到平面的距离,可以得到正确命题:“设点P(x0,y0,z0),平面α的方程.  相似文献   

17.
设二曲线方程分别为C1:f(x,y)=0,与C2:g(x,y)=0,则过二曲线C1、C2交点的曲线系方程为:f(x,y)+λg(x,y)=0(不含曲线g(x,y)=0)。利用这一方程解答直线与圆的有关考题,可化拙为巧、化难为易。例1 求过二直线l1:3x+4y-5=0和l2:2x-3y+8=0的交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的方程:  相似文献   

18.
人教A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习题3、3A组第4题:已知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相交,证明方程A1x+B1y+C1+λ(A2x+B2y+C2)=0(λ∈R)表示过l1与l2交点的直线方程.这是一个有用的结论,表示过2条已知直线l1和l2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其中λ是参数,当λ=0时,  相似文献   

19.
一、对教材的分析与思考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坐标平面上的直线”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作为直线方程和向量方法的应用,在上海教材中,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的推导经过了以下过程:(1)作出点P到直线l的距离PQ;(2)利用向量的数量积以及|PQ→|=|PQ→·n→|/|n→|(其中|n→|是直线l的法向量),再利用Q点坐标满足直线l的方程,求出|PQ→|,得到公式d=|ax0+by0+c/√a^2+b^2|.推导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应用数量积的几何意义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二是应用“若点在直线上,则点的坐标满足直线方程”进行整体代换.  相似文献   

20.
求点P(x0,y0)关于直线l:Ax+by+C=0的对称点Q(x1,y1)的坐标,文给出了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