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必要先弄清两个概念:一是“知能块”,它是知识与能力混合在一起的呈水乳交融状的智力集成块(这里的“块”是一个比喻)。“知能块”不同于常说的知以板块,因为它融入了能力这一活力因子;二是“建构”,它不同于组装或拼合。建构主义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知识,而是学生构造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受者;相反,他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从本质上说不可由他人代替。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主义的主张与钱梦龙语文教学的“三主”思想不谋而合。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说,就是钱梦龙的“学生为主体”。首先强调知能块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其“教师为主导”则是强调教师在学生自我建构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学习的是我们的母语,而学生并不是一种待装的空酒瓶。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作资本,有社会这个大环境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为“健身材料”,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问的互动,他们完全可以成功地建构自己的知能骨架。依此观照以往的填注式教学,那种上课时由教师列出要记忆的字词,给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告知语言特点、写作特色,要求学生熟记于心的做法,无疑是落后于时代的,甚至误人子弟的。教师不应该把课本知识和现成结论作为绝对真理强灌给学生,更不应该只强调课本,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求取,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建构起有效的知能块。  相似文献   

2.
一、自主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他们的发展要通过自我设计、自我构建、自我努力才能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发展,因此,教师不能只把他们看作教育对象,而应该引导他们成为自主教育的主人;不能偏重他律,而应该注重自律,使学生内因发热,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以此来突出德育的“自主性”。如开展“给自己下个命令”活动,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缺点,根据自己的发展愿望给自己下个命令。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猜测”“发现”.并通过合作与交流.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生活德育的两个基本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生活德育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是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接受社会性规则。要达成上述目标,我们的德育实践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着力构建鲜活的、智慧的、充满成长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实现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综合改变。下面以我校生活德育研究中的重点活动“打造团队品牌,营造团队文化”为例,谈谈德育中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一、价值引导新课改理论指出,所谓“引导”,…  相似文献   

5.
概念泛化了的我国“大德育”巳步入无所不包却一无所能的尴尬境地。在“大德育”理论框架下,德育方式出现了主知主义与主行主义的两种偏向。德育本应道德教育,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物理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构主义认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种“建构”观点,不断渗透进各个学科教育领域,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建构方式而获得的。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环境,使自己成为学生进行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要变知识的“搬运者”为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建构,引导学生乐于建构、学会建构、善于建构,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呢?  相似文献   

9.
一要清洗脑子,更新观念。在推行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否则,以原有的观念看待新课程,无异于“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实际上体现不了新课程理念的要义。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潜力。其次要树立全新的德育观。我们不要使德育空调、乏味甚至失去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
“支架式”教学,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相似文献   

11.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当好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自己的安身立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掌握建构教学模式的种种方法,使综合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成熟。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角色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各方面应该为教师角色历史性的转变,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相似文献   

14.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就是说,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就阅读教学而言更应体现这一点,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只有进行了阅读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做积极的建构者,即知识、技能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情感的体验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何为“以学生为主体”?即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比较,逐步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相似文献   

16.
生活总是指示、启迪着学生成长的路向、样式和真谛。“生活德育”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促进儿童个体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从而为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生活德育”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的价值追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建构需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生活德育”情境强调指向学生所拥有并…  相似文献   

17.
我校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引导教师逐步从“制约性德育”转向“主体性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在德育标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以及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性管理的德育新格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是北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檀传宝教授主持研究的一项“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目的在于解决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的这样一个重大课题——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它是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审美精神。以实现“解放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相统一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9.
农村小学生品德评定改革初探王震亚《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品德评定是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定可以衡量学”生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引导他们学习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检查品德教育效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过去,...  相似文献   

20.
当讲则讲     
课程改革传递给老师们许多新的信息,其中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有不少地区在执行这一要求时,片面地追求教师应该少讲、学生应该多做,甚至有人提出教师最好“不讲”,希望学生都能自己去发现,任由学生自己去做。教师讲得稍多,或者学生动手时引导得稍多,往往被认定为“牵着学生走”,束缚了学生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