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天华是我国国乐一代宗师,是集民族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于一身的优秀民族音乐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从民间推向世界,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学派。他将毕生精力用在了对二胡制作的研究、二胡演奏法的改革和二胡作品的创作上,开辟了二胡艺术的崭新天地,为我们指出了二胡艺术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对我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扎根于民族音乐之中,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大胆改革创新,是二胡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核心精神和前景目标。只有将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合理运用、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华民族的新音乐文化,使二胡艺术不断稳步坚定地进步完善、蓬勃发展,尽显时代精神和艺术风貌,使中国音乐前程似锦、绚丽辉煌。  相似文献   

3.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传世的《二泉映月》二胡曲,内容深刻、结构严谨、艺术新颖、演奏手法有所创新,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今天,我们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二胡教学与演奏的提高,而且对弘扬我们民族音乐优秀传统和创造民族的新音乐文化,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胡、民歌与戏曲均属于我国的民族音乐范畴,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在三者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并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造诣。并且,在当今的发展中,民族音乐虽然越来越被人所重视,但仍然处于稳步的复苏阶段,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突破。融合则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出路之一,毕竟多元化是时代的主题。本文将以二胡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民歌、戏曲元素在二胡音乐中的运用,并结合笔者经验探索各类作品的演奏特点,从而探寻二胡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将二胡引入音乐课堂,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通过科学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二胡演奏技能,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提升综合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6.
演奏和传承二胡这件民族乐器、创作新时期的民族音乐不单是对民间音乐的发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在二胡音乐发展与嬗变过程之中把握民族音乐之魂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回溯二胡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二胡音乐的发展现状,来说明和阐述二胡音乐和演奏中的民族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二胡音乐创作和演奏的一些现象做出考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继承和发扬民族化,搞好民族音乐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事业。音乐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的民族音乐教学重担,让民族音乐的雨露滋润青少年的心田,让民族音乐这块瑰宝为祖国传统化艺术的繁荣发射光芒。  相似文献   

8.
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思潮的较大影响,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因此,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愿在一个更具合作性的世界失去本民族的文化精华,而音乐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保存民族音乐文化与维持民族音乐文化之生存,提供传承与发展途径。音乐教育既要面对现代化,也不可忽视凝聚民族心理、维系民族团结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继承。匈牙利教育学家柯达伊一直把民族音乐教育放在自己整个教育体系的首位,他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在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中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凝聚了人民多少世纪的才智。通过民间音乐可以培养儿童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并且会进一步促使儿童热爱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经过这样教育的人,将会有高尚的艺术趣味。中国在传统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音乐种类或曲目需要,再辅之以个人的艺术趣味及音乐感受,对原有曲调或多或少地进行加工。虽然这是于原来曲调或曲调模式基础之上的声乐变化和器乐变化,但它却鲜明地突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音乐体系当中,二胡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乐器,体现了较强的艺术价值。二胡在我国兴起,属于一种拉弦乐器,很多人将其称之为"胡琴"、"奚琴"。从二胡兴起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并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表达清楚的。二胡音乐的发展是民族音乐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近现代作为时间范围,对二胡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本文就中国近现代以来二胡的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  相似文献   

10.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革新家、音乐教育家。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功绩卓著。先生一生都在为改进国乐事业而奋斗,他的国乐思想就体现在其改进国乐的实践中。而他的将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对当代社会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浅议阿炳创作的三首二胡独奏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属道家音乐,作为一名二胡演奏者与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阿炳的生活道路和他的内心世界,才能较好地掌握阿炳的艺术手法,才有可能较好地演奏和解释阿炳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努力地探寻着民族音乐(包括戏曲音乐)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试图通过欣赏民族音乐、学唱民族歌曲、演奏民族乐器、学跳民族舞蹈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喜欢并接受民族音乐,并涌现了许多优秀课例。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河南舞阳贾湖村考古发现的骨笛算起,有乐器的音乐历史就有八千多年。其中优秀的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文化遗产。一、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民族音乐种类繁多,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这些民族音乐无论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节奏、音阶、调式、旋律等音乐要素和乐器的种类方面,都是多姿多采。其中优秀的民族音乐“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呻吟、痛苦和欢乐,也寄托着一种文化的情…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孕育了多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也为民族音乐的流传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民族音乐主要包含以综合艺术为主的民歌、民问歌舞、民族器乐以及曲艺戏曲等。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向学生介绍优秀璀璨的民族艺术时,应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  相似文献   

15.
梁昌辉 《师道》2011,(9):42-43
中学肄业却奇迹般成为北大教授的刘天华,1895年生于江苏江阴城西横街。后人对他常使用两个称号: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简单而深刻地揭示了他与音乐的一世情缘。他曾学习过各种西洋乐器,但他更爱中国的民族音乐,二胡、琵琶、箫笛、唢呐等乐器,都进行过专门的学习,他创作的二胡曲《良宵》《光明行》和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民间歌曲、民族器乐音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等五种艺术形式在内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是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视唱中关于中国民族音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从学习民族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入手,展开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视唱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天华是近代专业二胡学派的创始人,是他把二胡搬上了专业音乐表演的舞台。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现代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刘天华为二胡的发展争取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刘天华所处的时代,正值“五四”爱国运动之时。在音乐思想上,刘天华受到当时“美育”及“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生贡献于“改进国乐”事业。在改进国乐的观点上,刘天华与蔡元培的主张是一致的,那就是“采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短”。关于中西音乐的关系问题,当时的复古主义者和全盘西化者都认为中西音乐根本无法合作。在刘天华之前任北大音乐…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中非物质艺术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音乐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文章分析了民族音乐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缺失的现状,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运用我国民族音乐进行素质教育之我见○舒建萍(南昌十九中)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大约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是各民族人民艺术创造才能的结晶,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融汇的成果。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优秀的思...  相似文献   

20.
学习民族音乐,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也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就是民族音乐教育观。新课标中把弘扬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把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