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期间,台静农以不同的笔名发表不少小说和杂文,在国统区文艺界曾有一定的影响。他的《大时代的小故事》,先后被香港大时代出版社、重庆文摘出版社出版的文艺丛书,选为短篇小说集的集名(另收入《电报》一篇)。过去对台静农文学创作的研究,多是限于他二十年代创作出版的《地之子》、《建塔者》,至于他在抗战时期的创作,几乎无人提及,这对一个作家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这里仅就台静农抗战期间的小说创作,略作评价。  相似文献   

2.
台静农的小说《地之子》在选材和创作手法上都是师承鲁迅,呈现出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较高水平,同时又在批判与悲悯、理性与感性低徊矛盾以及悲情色彩两个方面体现出五四时代台静农的个人风格。台湾期间的散文集《龙坡杂文》笔力老到、内容博大丰富,融时代悲辛与知识品格于一体,有五四精神之风。本文在阐述《地之子》和《龙坡杂文》艺术特色基础上,分析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倾向、精神品格,探讨魏晋精神对台静农创作和人生选择的影响,以及二者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台静农以其乡土小说创作蜚声文坛。与同时代其他小说家对待乡土态度的不同之处是,台静农在细致描摹乡村百姓的生存状态及精神特征的过程中,没有简单止步于揭露与批判,更多是挖掘卑微生命身上的闪光之处,揭示了他们对痛苦的自觉意识,进而肯定了其对于自身命运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中,台静农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他和鲁迅同是“未名社”成员,又是鲁迅的学生,同鲁迅过从甚密,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从内容到风格,都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作于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在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选入四篇小说的作家只有三个:一个是鲁迅自己,一个是陈炜谟,另一个就是台静农。由此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视。本文拟从作品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艺术结构等方面,对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作为"五四"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台静农在台湾后半生的文化活动与早年截然不同,但依然体现出鲜明的"五四"传统,这与其早年在北大国学门求学时受到的学术、教学风气的熏陶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段经历不仅培养了台静农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更对其现代治学眼光、自由宽容教风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并深刻体现在其执掌台湾大学中文系期间的学术研究、系务规划以及诗文创作中,构成"五四"精神在战后台湾的一种流脉.  相似文献   

6.
台静农是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乡土小说善于营造死亡意象。本文就台静农小说中死亡意象的表现和台静农为何专注此种意象的营造,进行探求与剖析。  相似文献   

7.
“南明”不只是单纯的断代史概念,在概念的流变过程中,限于言说者的立场与目的,其“概念”内涵多次变换,变换背后隐含着彼时的时代气氛、社会价值导向与言说者的精神动向。抗战时期,面对家国之难,台静农以《民族英雄张苍水》为题呼应社会中的“南明热”,但充斥着党争与变节的“居今”体验又促使台静农通过频繁的文本“手术”对“南明”概念重新赋义。从“南明”到“晚明”再到“亡明”的概念变迁史,是台静农“大道多歧”现实经历的投影,也折射出台静农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对历史复现的惶惶忧惧。因此,从概念史的角度发现并定格历史概念“南明”在文学中的显影时刻,方便理解作家创作时的叙事选择与技法结构,更有助于理解在动荡时期台静农等文人的精神旨归与思想脉动。  相似文献   

8.
台静农传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台静农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原名台传严,字伯简,除用台静农、静农发表著述外,尚有青曲、青辰、孔嘉、静者等笔名。先后出版的编、著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地之子》、《建塔者》、《台静农短篇小说集》、《台静农教授的书法》等。一九○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农历),台静农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镇一个尚属殷实的家庭。祖父幼时失去双亲,成为孤儿,曾流浪皖北,被人收为养子。成人后,不忍  相似文献   

9.
罗淑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三十年代多是悼念性文章,对其创作研究不多,只有胡风将《生人妻》与台静农的《蚯蚓们》作比较,指出了《生人妻》的思想意义和价值。五、六十年代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对罗淑的创作作了较全面的评价。进入新时期以后,罗淑研究形成热潮,樊骏和董剑等发表了重要文章,全面系统地评价了罗淑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正"骨肉分携岁屡经,团圆佳节倍关情。今秋大地新更化,天际水轮分外明。"这首七绝是启功先生1980年中秋节为怀念在台湾的师友所作。那时,启功先生认识的在台湾的师友有三位,他们是台静农、郑骞和王静芝。后来,启功先生就想能有机会去台湾看看他们。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留给老人的是终生遗憾。他想见到的第一位就是台静农(1 9 0 2—1990)。台静农和牟润孙,是启功1933年在辅仁附  相似文献   

11.
彭桂萼不但是一位边疆文化的拓荒者,教育家,还是一位史学家、爱国诗人。他在抗战期间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抗战诗歌,也有一部分抗战儿歌。诗人满怀抗战的激情与童心创作了洋溢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儿童歌谣,主要以抗战、和平、自由和理想为主题,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在这些儿歌中,彭桂萼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以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视角对孩子们进行了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宝贵的抗战儿歌在丰富抗战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孩童的抗战意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台静农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多元的人物,他在文学、教育、书艺方面都有不凡的造诣.这位“新文学的燃灯人”早年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搜集与研究,以乡土文学代表现身于中国新文坛.文学创作为台静农奠定了中国文学史讲师的基础,他先后在北平、厦门、青岛、白沙、台湾等多所高校任教.青年时代的台静农曾三遭牢狱之灾,中年之后渡海赴台,蜗居台湾40余年不归故园.台静农是鲁迅的门人和挚友,但晚年不提鲁迅,不谈“五四”,淡出文坛,凸显出一个身经丧乱热血之士的复杂人格.  相似文献   

13.
台静农的《蚯蚓们》和罗淑的《生人妻》都取材于家乡,讲述了农民荒年卖妻的故事。两部小说截取当时存在于农村罪恶的卖妻恶俗断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反映了农民的悲剧人生。两位作家的成长经历、创作心态和创作手法等所具有的特点,使两部作品呈现出既相似又相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建塔者>是台静农经历了国民党军阀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之后带着"苦痛着"的心所写的作品.通过分析<建塔者>的意义,可看出台静农是位信仰共产主义执着追求革命的青年作家.从台静农所参加的一系列上级党组织安排的活动看,笔者认为,台静农曾是中共地下党员.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重庆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机关团体和各界人士,成为亚洲地区反法西斯中心。在这期间,张大千、张善子、徐悲鸿等国画家在重庆地区以抗战为题材进行抗日宣传,积极举办展览募集资金,呼吁全国民众和世界人民共同抗日。他们的国画作品表现了自然景象、市井生活和抗战场景。西方写实和传统写意二元论赋予了中国画新的形式和秩序。抗战改变了中国画的空间格局和发展进程,深刻影响了国画家的创作观和审美意识,使现实主义美术创作观深深地印入他们的意识中,对战后国画的创作方向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抗战爆发后,政治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具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曹禺在抗战期间创作了许多与政治救亡紧密相关的抗日救亡宣传剧。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整个民族文化心理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曹禺也再次回归到了自己的审美天地。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和时代政治环境的视角来挖掘曹禺抗战期间话剧《北京人》创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以及它在抗战文学史中彰显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排中,一直把彭家煌定义为乡土小说家,与许杰、台静农、许钦文、王鲁彦、蹇先艾等作为乡土小说家介绍。彭家煌的小说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乡土生活的描述,他关注都市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批判金钱追求下的人情冷漠、道德沦丧以及表现市民庸常的生活,他对都市生活的描写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值得重视他在这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丁玲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创作的8篇短篇小说,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抗战和农民革命为题材的大众视点的作品,这一类作品继续了"左联"时期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大众在革命和抗战中的光辉形象,即塑造"大众之神";另一类是出于知识分子自觉的批判意识和启蒙意识而创作的暴露问题的作品。不难看出,以上的两个主题之间是矛盾的,塑造"大众之神"是把民众的形象美化,赞美民众。而暴露问题的作品是暴露民众的问题,批判民众。这种两面性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从自我到大众的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和反复。  相似文献   

19.
《中文自学指导》2011,(3):F0002-F0002
鲁迅1932年书赠台静农的七律《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鲁迅曾将此诗书赠许寿裳、山本初枝等中外友人,但均系条幅。鲁迅诗作的横幅极少见,《鲁迅日记》1932年12月9日记云:“为静农写一横幅”,时在该年冬,正是指此诗幅。此诗幅初刊2001年11月香港翰墨轩出版公司版《台静农法书集》(二),为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本刊特在内地首次刊发彩色制版的此诗幅。  相似文献   

20.
丰子恺散文的创作既有一以贯之的主题,又有不同的阶段表现,尤其在抗战期间的散文创作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控诉了敌寇的滔天罪行,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抗敌决心和对抗战胜利前途的坚定信心,对鼓动抗战、推进抗战文艺向前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