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谢灵运山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把《诗经》、《楚辞》引入诗中侧重于抒情,一类是把《周易》、《老子》、《庄子》引入诗中侧重于说理.世人往往批评谢灵运山水诗“有句无篇”,诗必谈玄说理,有情景割裂之嫌.该文旨在说明谢灵运就是通过这些典故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诗是情、景、理的融为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屈原命运坎坷,托情山川景物,"香草美人";谢灵运与世不遇,寄意山水遨游。《楚辞》"开后世诗文写景之法门";诗至灵运,山水真正独立。谢灵运的诗有明显接受楚辞之处。从语言与风格的融汇,思想感情及精神的追寻上探讨谢灵运诗对楚辞的继承,并从文学观念的角度揭示谢灵运在山水描写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诗取资于《楚辞》典故极多,对诗歌起着深化的作用。从谢灵运诗文中考察他对屈原其人其诗的见解,并旁及后世诗评家对谢诗与《楚辞》关系的探讨,从中当可反映诗人用《楚辞》典故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4.
《诗》之《周南》、《召南》与《易》之关系探究,分从两方面进行把握,结构上,《诗》有二《南》犹《易》有《乾》、《坤》;内容上,诗有二《南》犹《易》有《成》、《观》。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是一组无论从创作时间、文体风格还是诗歌主旨上都饱受争议的拟作。该诗并非模拟历史上不曾记载过的《邺中集》,而是谢灵运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力,以魏太子与建安诸子的宴集及作品为原型所拟构的一场空前绝后的完美盛宴,是谢灵运元嘉五年政治理想破灭后的寄托之作。  相似文献   

6.
《诗》自先秦传人两汉,在两汉历朝君臣的下诏和上奏中都大量引用到《诗》,它们分别以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为中心,俨然形成两个用《诗》集团。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和不同历史时段社会政治、经济与学术思想发展的差异,这两个用《诗》集团在引用《诗》之“风”、“雅”、“颂”的数量和在诏奏中征引时所呈现出的应用特征,又有不同;而在此中则反映出了《诗》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流变和时代特征,显示了《诗》之经典性与历史性融通的进行和完成,是春秋时期政治用《诗》和战国时期文本用《诗》的完美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诗》自先秦传入两汉,在两汉历朝君臣的下诏和上奏中都大量引用到《诗》,它们分别以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为中心,俨然形成两个用《诗》集团。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和不同历史时段社会政治、经济与学术思想发展的差异,这两个用《诗》集团在引用《诗》之"风"、"雅"、"颂"的数量和在诏奏中征引时所呈现出的应用特征,又有不同;而在此中则反映出了《诗》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流变和时代特征,显示了《诗》之经典性与历史性融通的进行和完成,是春秋时期政治用《诗》和战国时期文本用《诗》的完美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那篇著名论文中指出:“隐在《六经》中相当干《易》的‘象’和《诗》的‘兴’”。又说:“象与必实际都是隐,有话不能明说的隐,所以《易》有《诗》的效果,《诗》亦兼《易》的功能,而二者在形式上往往不能分别。”①一如标题所示,本文即准备进一步申言《诗》之廋度语(这也是闻先生用过的与“隐”同义的术语)同《易》之取象的性质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即取《易》中的几个卦象作为参照,阐明风诗中的一个廋语系列。  相似文献   

9.
唐末诗僧皎然想给诗歌创作树立一个理想的艺术准则,于是创作了《诗式》,使之能“庶几有益于诗教”,能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但是《诗式》对谢灵运的诗歌评价与对唐代诗人的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先秦原典文献《左传》存有大量用诗记录,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其用诗目的也呈现知志、观风、言事、述理的多样化特征,是《左传》区别于其他先秦文献而独具自身文本特征的重要表现。从《左传》“君子曰”类史评用诗可以看出,《左传》频繁引诗用诗实际是先秦儒家“以诗论政”思想的结果。若进一步追溯《左传》这一儒家用诗思想倾向的根由,实际是《诗》具有理论价值与阐释弹性的特点而担负着政治语言功能使然,是周代“立言不朽”的礼乐文化传统对各级贵族政治场合用语的现实需求所致。  相似文献   

11.
《周易》卦爻辞已经开始讲究对仗和用韵,句式生动流畅、简明洗炼,在形式上呈现出诗歌的特征;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色彩斑斓、摇曳多姿的艺术风格,在内容上具备了诗歌的意境。《周易》对《诗经》的创作具有明显影响。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诗歌原初状态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袁长江 《衡水学院学报》2013,15(2):52-54,124
《噫嘻》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应看作是康王时代,诗中的“成王”是先王。其中的“私”应是耜,不是指私田。诗是写周天子以宗子身份祭祀先王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孔子对待《周易》的态度随着其修养进境而发生变化。他早年基于对仁的自觉体认,认为占筮和德性存在矛盾,从而忽视对《周易》的研究。在晚年,他体验到德性修养不仅是内心的自觉省察,还具有生化万物、普润万物的本体性,从而具有了建构道德形而上学的倾向。他以圣者的襟怀将"天"作为这种建构的主导因素,在《诗》、《书》观念的引导下将目光转向了以言天道为主的《周易》,实现了由占筮和数理到德义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明儒周洪谟著述丰富,然其作品大多散失,唯《疑辨录》和《箐斋读书录》两种传世.明清著录《疑辨录》的书名达29种之多.《箐斋读书录》和《疑辨录》的篇目和内容绝大多数雷同,原因在于《疑辨录》是在《箐斋读书录》的基础上进行整并、删改和打磨而成.周洪谟《南皋子杂言》乃《箐斋读书录》之异名,并非另有一书.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所录周洪谟诗文中有三首并非周洪谟之作.  相似文献   

15.
横渠易学作为宋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横渠在建易时在参考、吸收汉易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易学观,文章从物象与易象,易象与气象,太极易象三部分分析得出象在《周易》中有可见的象,有不可见的象。可见的象,即为物象;不可见的象,即为爻象。爻象虽不可见,但其性有阴阳,故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卦中的阴阳爻来体悟和感受吉凶变化、悔吝刚柔。太极是《易传》中的一个概念,张载以此作为太虚之气的称谓。太极作为《周易》中的一个最大的象,象的作用在于表意。张载取太极易象在于以此以象太虚,以象徵“合两”之性。  相似文献   

16.
赵翼《瓯北诗话》一书的写作,至迟在嘉庆二年(1797)就已经开始准备;嘉庆六年(1801)秋天,赵翼曾将写好的唐、宋、金7家诗话给洪亮吉看,后反对他以查慎行配作8家的写作计划;但赵翼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反而添上了高启、吴伟业、查慎行三人,于嘉庆六年冬天完成10卷本《瓯北诗话》写作;并于第二年夏天刊印。而全书12卷的最后完成当在嘉庆九年(1804)。选择唐宋以来各代优秀诗人加以评述的写作体例,充分体现了赵翼一贯的发展变化的诗歌史观;尤其是通过把当代诗人查慎行、昊伟业树为经典,赵翼强调了“爱古不薄今”的诗歌史观。这样的写作安排。反映了以赵翼为代表的清乾嘉时期人对自己、自己所处时代的学成就在整个学史上获得承认的自信和渴望。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钱谦益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扩展了人们的师法对象,对唐宋诗做出了新的评价。入清后,钱谦益的诗学思想与佛学思想融合,并融通诗论中的世运、灵心、性情、学问等概念,从诗学基本理论的层面对师法宗尚做出解释。钱谦益的诗学思想在明清两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接明末诗学思潮,给清代诗学确立了更宽阔、更深入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赵翼兼具史学家和文学家二重身份,其史学上的知识积累以及相关的专业兴趣、思维习惯等,影响了其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具体表现为:诗歌题材的选择偏好咏史怀古以及典章制度的记录;喜欢在诗歌里考证事物的历史变迁、源流与发展;论诗时以诗考史、援史证诗,同时具有宏观的诗史意识以及发展变化的诗歌史观。反过来,作为诗人的赵翼也对他在史学上的成就及其史学观念的形成构成一定影响,两种身份之间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益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人生的壮年时代都是在边塞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及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北京等地。他以自己的从军经历创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边塞之歌,他的边塞诗成为唐代边塞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20.
今人对前代诗文所用典故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差异,也可能对诗文用典不察,这都会影响对诗句甚至是诗歌旨意的理解。通过对曹操《短歌行》中《诗》典的考释"还原",文章对《短歌行》诗旨进行了重新解说:用《鹿鸣》成句,乃曹操以周文王自喻,表达礼贤修德而欲孙、刘输心来归之意;化用《正月》诗句,乃曹操以周武王自喻,暗示以力征实现统一;末以周公忧勤为比,昭示辅治天下情怀。《短歌行》乃曹操抒发其欲集文武周公三圣之业于一身之志意,是赤壁决战前酒宴中的狂热抒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