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专门设置了习作单元,改变了传统教材中读写结合训练分散的状态,通过严谨的科学编排,习作从激发学生兴趣、教给习作策略、指导习作方法入手,达成"以读促写",学生习作能力循序渐进的目标。教材中三至六年级的习作单元,在编写体例上呈现出一个稳定的格局:都是由两篇精读课文、一个交流平台、一个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一个专项习作训练这样5个板块组成。它们各自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按照教材编排要求,一般每个单元都有一篇习作,一学期8篇,一学年16篇。从教学实践来看,仅仅完成这一训练,对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要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把单元的写作教学与平时的练笔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条腿走路,才能较快地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中为解决习作训练量小、训练点零散等问题,构建了微习作序列。即依据教材中习作的编排及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特点,将侧重于专项训练的一篇篇微习作串联起来,使之相互衔接,螺旋上升,帮助学生树立习作自信,掌握习作方法,提升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读写不分家,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习作教学往往与阅读教学脱节。根据现行教材编排特点和小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分解训练,钻研文本习作因素,分解单元习作内容,降低习作难度,在更大范围、深度和广度上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渗透",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由仿到创,是学生习作过程至关重要的一环。苏教版教材习作编排相对独立,单元课文与习作训练点之间缺少联系,多数习作教材没有呈现例文,部分习作内容提供的例文存在不足,或内容过于偏窄,或文字过于简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二度开发,为学生量身打造习作范文。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改进习作例文方面的努力与尝...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将习作教材列为专门的课文、单独的板块精心打造,为教学提供便教利学的条件。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习作教材资源在不同学段内容设置难易程度的渐进性上、在体例编排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上、在体现阅读与习作训练的“协同”性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一方面制约了习作教材资源在教学中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7.
蔡珩 《广西教育》2023,(4):109-111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从阅读教学、实践表达、习作训练等角度展开习作教学探索,以提升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四年级处于承上启下的敏感级段,但其习作却常常言之无物。雾里看花的习作要求和乏善可陈的教学研究,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深入挖掘苏教版习作教材资源,从细致描写训练的角度善用教材,充实段落,将会取得夯实基础,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说来,基本可以抓住两个系列——"自述"系列和"他述"系列,展开细致描写的训练:1."自述"系列抓特点,绘外貌,录心理。①绘外貌,抓特点,多逡染。②录心理,多途径,换位想。2."他述"系列记语言,描动作,摹神态。①记语言,刻性格,明意图。②描动作,慢镜头,多动词。③摹神态,抓"两官",多想象。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习作教材一开始就突出儿童本位的理念,关注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排的话题都是写儿童最感兴趣的,并且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和他(她)生活、学习、游戏在一起的人。现借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教材中习作内容的编排,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谈谈自己实践过程中,整合习作教材,引导学生习作向本、真发展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体验,才能"情动而词发",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教师要抓住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尊重学生的个性,蹲下来,走进学生的心里,激活某种体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能。一步曲——"激趣"如何使学生把习作当作一件乐事,而非苦差事呢?请记住"兴趣"二字,这是引导学生写作入门  相似文献   

11.
<正>苏教版教材为了切实帮助教师开展习作训练,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编出了独立的习作训练课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不重视习作教学,习作教学低效运作,与此同时多数学生也不喜欢习作。针对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又受"贾(志敏)老师教作文"的启发,我产生了"教老师教作文"的想法,提出了"自悟自构式"习作新概念,以研究苏教版习作教材为己任,研究教师怎样教才能让学生"自悟自构",从而帮助学生建构习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李杰 《教学随笔》2014,(10):20135+135
真实是小学习作的生命,没有了真实,作文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真实对小学生习作以及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从写词组句、连句成段到连段成章三个阶段的习作训练进行了详尽描述,说明了小学习作为何要"真",如何才能做到"真"。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的习作中,广泛运用的是人物对话的描写,张三说完李四说,习作犹如一幕幕"话剧",手法显得单调,文章显得乏味。苏教版教材第九册《习作1》安排的是写人的习作。教材中出示的范文片段,为拓宽学生的写作渠道,实现"话剧"向"哑剧"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例文】  相似文献   

14.
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成就方圆的利器。同样,如果习作指导也给学生一些"规矩"(即"三把尺"———标准要求),有效用好这些"规矩",我相信学生一定会谱写出一篇篇精彩文章。其实,习作指导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没有发展也就勿谈"进步"和"提高"。习作指导课交给学生"三把尺",是塑造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一、写前一把尺,知其所欲为对于一次写作而言,所谓尺度,就是指本次写作训练的要求。这个要求在《口语交际·习作》教材的"引写"中都有  相似文献   

15.
顾莹 《江苏教育》2014,(9):14-15
<正>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强烈的体会:学生特别喜欢由教师自主命题的"小作文",而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被称之为"大作文"的习作内容,学生的表现则差强人意。为什么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赢得儿童的欢心呢?笔者认为最根本原因就是教材与儿童当下的即时性生活缺乏必要的关联。教者只把眼光盯在教材上,而对儿童鲜活的生活状态熟视无睹。因此,要提升教材习作在儿童世界中的魅力,就必须将教材与儿童的生活水乳交融。一、阅读生活:让教材习作更适合教学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不是主题单元,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常常会使读写分离。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打破教材  相似文献   

16.
在人教版教材编排体系里,习作并非孤立的存在,习作教学也不可能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教材习作教学的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技能训练等,都有赖于教师以单元整体的立场观照教材、开发教材、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7.
课改十余年来,与阅读教学的诸多突破性变革相比,习作教学仍旧难逃高耗低效、放任自流的窠臼。尽管小语界也有不少宝贵的带有名师个人色彩的习作教学经验,但综观这些经验,几乎无一例外"轻视"教材的习作,或者说把教材的习作系统放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也因其浓郁的个人色彩,一线教师"依样画葫芦",往往效果不佳。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来说,教材习作就是学生  相似文献   

18.
张成英 《生活教育》2011,(24):42-43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因此,中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中年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选材空泛和表达缺乏真情实感的现状,探索引导小学生习作选材的方法。认为可从设计"习作生活",积累习作素材;拓宽选材视野,筛选最佳素材;强化组材训练,学会合理表达三方面入手。以此引导学生合理选材,激发学生习作热情,写出题材丰富的童趣盎然的习作。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习作评改方式的诸多变革之中,小组合作方式被大家普遍看好,在这方面的探索令人目不暇接。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广量大的习作评改教学目前仍然"涛声依旧",何以如此?原来,这些探索大多是"纸上谈兵",许多"经验"可"读"不可"用",因而无法与日常教学对接。为寻觅一种"可用""有效"的小组合作评改习作的方式,我校开展了扎扎实实的实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拟结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习作2》,谈一谈小组合作评改习作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