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观点     
《快乐阅读》2012,(23):80
多读"无用"之书据《安徽市场报》报道,世界读书日就要来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任命白岩松为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在中国科技大学做"读书月"活动报告时说:"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看过著名新闻主持人白岩松主持的《东方时空》、《东方之子》等栏目,那你一定会被他的魅力深深打动。 有时候,你是不是也很羡慕白岩松,长大后,也想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呢?要是你真的这样想,那么,就来听听白岩松的成长故事吧,最后,你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 1968 年 8 月 20 日,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的海拉尔草原。 白岩松的妈妈是一位教师,为了让白岩松成才,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小时候,白岩松是一个淘孩子,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因此,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  相似文献   

3.
当你坐在电视前看白岩松一脸忧国忧民的严肃样子侃侃而谈时,一定想不到,小时候,白岩松是一个多么淘气的孩子.这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名嘴曾这样说:"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可以这么说,白岩松的这番感慨完全来自于他母亲. 白岩松的妈妈是一位教师,为了白岩松成长,她付出了很多努力.  相似文献   

4.
寓言的马甲     
头悬梁,锥刺股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叫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害怕影响自己的读书效果,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只要一低头,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他自然就不打瞌睡了。这就是"头悬梁"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常常读书到深夜。他每次想睡觉时,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这样,他就可以继续读书了。这就是"锥刺股"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06,(12):31-32
王兵兵最近很是苦恼,他有太多事情想不明白。王兵兵不喜欢喧闹的环境,也很少大声说话。他自诩——自己是有志向的男子汉,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可让他偏偏不能如意的是,寝室是单人床、六人房,除了自己,其余的五个兄弟很难让他满意。  相似文献   

6.
<正>读书是把人带向远方的过程。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读书当然可以为了眼前和当下,但不能仅为了眼前和当下,而没有"诗和远方"。张越也说:"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读书为何或者说怎样把人"带向远方"或"放飞灵魂"呢?第一,读书是求"道"铸魂的过程。道是什么?"道"一个"首",加一个"走之",是  相似文献   

7.
大凡热爱读书的人,都会有一些自己喜爱的人物吧.何兆武先生的大名我是听闻已久,也收藏有一些他译的哲学书籍,然而,上学时期的他又究竟会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何先生幼年的读书经历是很有趣的,那时何先生上体育课还要喊"不竞争,安能存"的口号,而事实部队操练的口号竟然是"三国武将谁最勇,长坂坡前赵子龙",原来严肃的中国近代史还有着这一面!  相似文献   

8.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喜欢读书,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文章中谈到了"创造性的阅读"。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说他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  相似文献   

9.
陈娟 《中国教师》2013,(1):79-80
<正>2012年11月7日晚,北京师范大学"纪念记者节名动京师"讲座——《读书,作为一种信仰》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举行。该讲座邀请了两位文化界名人——著名哲学家、学者周国平和《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李鸿谷,与观众一起分享了读书的体验。周国平说自己爱看大师著作、经典著作,他读书的特点是"三不主义":"不务正业"不走弯路"不求甚解"。而李鸿谷则认为读书就像找朋友,大师未必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同时学会读没有字的书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读书不能弄成一种身份"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要是论教养,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  相似文献   

11.
主编的话     
前不久,接到一个老同学的求助来电,她说她那个"犟得像头牛似的"儿子不想读书了。打电话给同学的儿子,问他为什么不想读书了,他说了很多理由:学习越来越辛苦,考试压力越来越大;学的东西没多大用处;即使考上大学,还有那么多人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我问他不读书后去干吗,他说他想直接去某个培训机构学习电脑编程,学出来以后自己创业!  相似文献   

12.
有趣的事情     
这是一个留美学生带来的故事。他的导师是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想到自己从小被父母逼着苦读书的经历,有一天他问导师:“您为什么选择了这条路?您的父亲是怎么教育您的?”导师笑说:“我父亲从来也不教育我,也不逼我读书,他只是让我在假期里,到他的工厂去打工。父亲的  相似文献   

13.
生活条件好了,读书的心思却越来越淡了。书房很宽敞,书橱很漂壳,而在翻开书页的同时也就走了神。记得10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宿舍熄灯之后,读书的心火依然旺盛,便跑到了卫生间里借着那昏黄的灯光,一直读到天亮,不觉得困,也不觉得累。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当一个人强迫着自己作出某种读书姿态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折磨自己了。读书是一种心灵义务。一个人,如果没有把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敌人,因为他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塑造,错过了在读书时光中体会“物我两忘”的机缘。这一机缘,错过了,就永远无法弥补。当你回过头来,重新拾起书本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何等陌生。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更何况是错过了一段读书的岁月呢?  相似文献   

14.
信息总汇     
白岩松给儿子的人生邮件白岩松对儿子的教育也是阳光式的。这是他给孩子寄出的一封"人生邮件":学会宽容: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也许平和与安静会很昂贵,不过,拥有宽容,你就可以奢侈地消费它们。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  相似文献   

15.
北京爱我吗?     
赵芮丙 《大学生》2014,(10):23-23
正大三一结束,找工作的事儿就正式提上了日程。他来自南方,在北京读书。"211"大学学了四年传媒,专业不差业务水平优良,找工作,他对自己很有信心。他想在省级以上的媒体工作做和专业相关的事儿。毕业实习的时候,他去了最有名的央媒当实习记者。工作虽然辛苦,但专业对口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16.
正教师的工作压力确实相当大。短期内要想改变这种客观状况也不现实。若整天抱怨压力大,除了加深职业倦怠外不起任何作用,能拯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得掌握主动权。要多读书,多学习一些名师的经验。读书,从表面上看是增加了"负担",实质上可以吸取他人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从而让管理和教学都更加轻松。要培养负责的班干部。有了有能力且负责任的班干部,可减轻班主任工作的很多负担。对于任课教师而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第一,要读经典。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相似文献   

18.
板桥读书     
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对读书颇有研究。他小时候并不比别人聪明,然而读书却很用功,很自觉,能自己激励自己。人们夸他读书记性好,善于记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而是善于诵读罢了。一、求精郑板桥主张读书要有选择,以精为本,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他在《板桥自序》中云:“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才能远多,徒多徒烂耳。”古往今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书籍。他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隋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若不善选择,势必如板桥所言:“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位资深评论人,白岩松留给观众的印象总是严肃沉稳、不苟言笑;但现实中的他,虽仍不失严谨,却极为风趣。说到幽默时,他这样解释说:"幽默是什么,可以见仁见智。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幽默者自己是不笑的,你什么时候见过马三立在那儿咯咯地笑啊?我平常就是这个样子。"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自己不笑的幽默者,是如何给他人带来欢笑的。  相似文献   

20.
点评台     
畅销书 《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著华艺出版社出版定价:20.00元 又是一本节目主持人写的书,又是一本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写的书,又是一本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写的能卖一个好价钱的书。尽管书中并没有太多的新鲜东西,尤其是内幕性的东西不多,而且,白岩松的文笔也不见得比赵忠祥、宋世雄、倪萍、崔永元、敬一丹、水均益高明多少,但白岩松倒是在自己的书中说了不少实话。毕竟他是1999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对自己的半斤八两有充分的估计。你比如他说:“如果把一条狗拉进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然后在黄金时间连播它一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