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播作品《巡航钓鱼岛亲历》以新颖的报道样式和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作品主创人员在录音节目采制流程的策划、采访、播报、编辑等各个环节中,均从受众视角出发,在重大敏感题材报道样式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创新,颇具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立新 《中国广播》2002,(10):45-46
记者口播是近年来广播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报道体裁。在日常报道、重大活动,以至评奖创优中都常常见到记者口播这种形式。这种比现场报道更为宽泛的文体越来越受听众喜好是有着深刻背景的。一方面,记者口播比现场报道对报道场景的要求宽松,可以承载更多的富于广播特色的报道。另一方面,广播更注重形式创新、  相似文献   

3.
写新闻,份量的轻重、价值的大小,不单取决于篇幅的长短,只要内容新、意义大、写法妙,就能吸引听众,给人以启迪。新闻是告知信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越多越好,新闻短了才能使听众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才能用少的时间获取最丰富的信息。短新闻在重大题材报道中,虽然不能像长篇报道那样用详实的材料,具体地报道某一重大事件,但对记者的要求更高,要求记者以更简洁的文字,精炼的语言来报道重大新闻,这样既能把所要报道的事件宣传出去,又能增加信息量,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在广播重大题材短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应当注…  相似文献   

4.
正在一些城市广播媒体的新闻节目中,经济报道特别是重大题材经济报道现在还比较薄弱,题材陈旧、内容肤浅、形式单调、报道面窄,既反映不出区域经济特色,也没有多少指导性,更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笔者认为,城市广播媒体要从"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寻找报道题材、营造舆论支持地方经济平稳发展、发挥广播优势吸引听众持续关  相似文献   

5.
蔡祥斌 《新闻前哨》2004,(12):36-36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王彬、郭静、郑明采写的短消息《三峡发电啦!》是用广播短消息反映重大题材的力作。作品篇幅虽小,信息量大,广播特色鲜明,获得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广播短消息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相似文献   

6.
驾驭重大题材报道,是展示媒体综合实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媒体行业地位的有效途径.但是重大题材报道的采写采制历来都是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广播节目的重大题材报道更是由于媒介特性的局限而具有更大的挑战性.通常重大题材报道大多具有如下特性:题材重大、敏感或二者兼具、采制素材繁杂众多或者极为匮乏;涉及领域广泛而厚重;策划、采访难出新意.在林林总总的重大题材当中,探寻它们自身的共性和规律,并以北京交通台曾经制作出品的一些重大题材报道为例,探讨广播重大题材报道的采制原则和制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张筱红 《新闻窗》2011,(4):74-75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现场口头报道的简称,是记者的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相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现场感强,让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是现场报道的优势。什么题材适合做现场报道?身为广播新闻记者,对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奖,是我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记协从1990年开始到1996年.举办、了三届现场短新闻奖,六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逾3000,获奖作品达1300多篇。我作为一名评委和操办这两项评奖工作的人员,想结合新闻奖的导向作用,谈谈哪些新闻作品容易获奖这个问题。一是那些题材重大,题材新鲜,题材典型的作品,容易获得较高层次的奖。所谓题材重大.是指新闻作品的内容在一个地区、在一个行业,甚至在全国、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为社会所关注。我们不提倡唯题材论.但报道重大题材水远是新闻工作者的追求和使命,也是党、政府…  相似文献   

9.
1995年是广播深化改革的一年,广播在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使广播新闻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从今年选送参评的广播作品来看,完全证明了这一点。选送参评的70篇作品中(包括消息、专稿、评论和新闻编排四个类别)有33篇获奖,这是广大广播新闻工作者努力的成果。 纵观今年选送参评的广播作品,我认为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1995年的广播新闻可说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坚持了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把握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如重大人物典型孔繁森的报道,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政治敏锐,行动迅速,在孔繁森同志车祸不过10天,他们就赶赴西藏,成为全国最  相似文献   

10.
现场报道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而且形式活泼,感染力强,能体现广播的优势。近年来,我国的广播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独具魅力的报道方式。但是,有些广播现场报道,本来题材、事件是很有新意的,由于记者的现场叙述过于公式化、概念化.整个现场报道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听起来平淡无味。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是因为记者在进行现场叙述的时候,没有抓住能够突出主题、增强吸引力的细节。  相似文献   

11.
姚加炎 《视听界》2013,(1):105-106
全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独家新闻赢在首发,而紧跟其后的同题材报道则在“善发掘、深开采、接地气”中为受众提供更全面丰富的信息视野,彰显了媒体人的专业精神和智慧。笔者在对2011年度江苏广播奖部分同题材作品抽样比较研究后,理出可资实践的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12.
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直接向听众口头报道(也可以配置音响)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具有自身媒体特色的报道形式。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最能体现广播特点、最能发挥广播优势的现场报道,以其直击性、生动性和权威性越来越受到听众的欢迎。本文从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题材、记者素质、现场报道注意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当前广播新闻如何能更好地实现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3.
当前,经济广播电台的经济专题节目以空前的规模,优裕的的段占据了各类节目中的显赫位置,并形成了题材重大广泛、内容丰富充实、贴近经济生活的特色,搞好经济专题节目的精品创作,是带动经济广播整体水平攀升的龙头工程。所谓精品,是指立意独特,主题鲜明,思想深刻,充满时代气息和艺术感召力,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笔者尝试从探索普通题材精品制作规律的角度,从采访视角、内涵定位、精品形成等方面谈谈对经济专题节目精品制作的认识。一、视角选择与挖掘内涵记者采集素材的视角是多种多样的。一部分人认为把握重大题材…  相似文献   

14.
谈新闻报道创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涛 《视听纵横》2007,(3):113-113
有一句农谚叫"秧好一半谷"。农民朋友种水稻,要想取得好收成,秧好是关键。同理,记者要想宣传报道创优,题材是关键。题材不好,作品做得再好也很难拿大奖。记者应站在时代的潮头,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衢州广播新闻综合频道获2006年度浙江广电好新闻7篇作品,从题材上分析,有新农村建设的,有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创优题材也要从地方特色和工作亮点中去找。本地特色工作在全  相似文献   

15.
重大题材报道不是中央媒体的专利,众多地方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视对重大题材新闻的独立报道,在近两年的香港回归、大江截流、张北地震、十五大召开、长江和松花江流域抗洪抢险等重大新闻发生的现场,都活跃着许多地方新闻媒体记者的身影。这类新闻常出现在地方报纸的头版,因此,搞好重大题材报道也是办好地方报纸  相似文献   

16.
宋梓祯 《新闻传播》2015,(3):109+111
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播新闻采编带来了更为快捷的传播辅助,广播新闻连线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变革机会。从传统型媒体有限的拓展到当前播客、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播新闻连线采编过程中的传播渠道可以突破时空的约束,在完成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同步传输的基础上,辅助新闻现场中的广播记者完成即时新闻报道目标。本文围绕广播新闻连线报道中,记者、编辑、主持人三方在连线报道中各自角色、相互的影响、作用及其应用展开论述,以期找到广播新闻采编作品质量提升的方式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纸媒记者,在报道中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场景描写,可以使新闻作品产生出其不意的报道效果,使报道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中脱颖而出。场景描写在报道中展现独特魅力场景描写最终的目的是用场景说话,是记者在现场听到、看到、感觉到的形象、声音、环境和氛围的集合。  相似文献   

18.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广播新闻作品里的“声音”由语言表述和音响素材构成,其中音响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和竞争手段,音响也是录音报道传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广播专家巴宾科在谈录音报道时说:“录音报道是录音记者运用广播手段重现某一或某些事件的一种音响画图。”“每一篇录音报道,都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明确的目的和教育意义。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就初步考虑到在这个录音报道中选用几个什么样的录音场面,能帮助这个录音报道充分表达出它的主题思想。”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在广播新闻节目中,主题报道是不可缺少的类别,也是广播与别的媒介进行新闻报道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更是广播媒体综合实力和记者编辑业务水平的具体体现。绍兴广播电视总台的广播新闻节目《绍广早新闻》,通过不断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题材和体裁,把精品意识贯穿于报道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新闻节目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在当前新兴媒体快速崛起的情况下,城市新闻广播中的主题报道要处理好三大关系,即:主题报道与动态报道的关系、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宣传要求同传播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晓雷 《视听界》2002,(2):59-59
在1999-2000年度在江苏省广播电视节目创优工作中,笔者连续两年获得全省优秀广播作品政府奖四项一等奖,2000年度的两件作品还同时荣获两项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分析两年来获奖作品的创作过程,笔者认为把握重大题材、力求独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