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花》以朴实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池荷花的美景,并通过想象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文章共有5个自然段,前3个自然段叙述荷花的香、多、美,是荷花静态美的描绘,为后面作者的联想作准备,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教学中要通过仔细看图,图文结合,启发学生联想,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美景之中,课文理解的难点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2.
《荷花》的教学任务:第一,继续进行段的训练;第二,逐步向篇的训练过渡。课文第一自然段由荷花的“香”起笔,由“我”将读者引至荷花池。第二自然段叙述的是画面的内容,着重写全观,重点突出荷花的“多”。第三自然段是第二自然段的补充,但叙述的重点移到突出“姿势”的“美”上边。第四自然段是叙述看荷花时产生的联想,是在画面上不能看到的内容。第五自然段是第四  相似文献   

3.
《火烧云》一课通过描绘晚饭后火烧云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中,第二自然段的归属问题往往成为学生争论的焦点。教参认为全文按照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顺序先写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然后写火烧云上来后的情景,把第二自然段归入第二段中。我们认为,这样理解值得商榷。把第二自然段归入第二段中,无法理清第二自然段与后面写火烧云变化的自然段之…  相似文献   

4.
正《荷花》是叶圣陶老先生所作的一篇美文。课文记述了作者到公园里看荷花的情景以及感受,文质兼美,读来清新悦目。据文析义,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将学生带上欣赏美、品悟美、创造美的旅程。《荷花》是苏教版小语三(下)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以叙写大自然美景为线索串连了三篇文章。编者的意图之一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课文描写细腻,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范本,而课后练习题也有相关要求,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  相似文献   

5.
《荷花》这篇抒情写景的文章,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在接到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时,通过研读文本,我发现它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物美,产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教学本课我紧扣“美”字进行,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让学生感悟荷花是鲜活的画、流动的诗,并展开丰富想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荷花》是六年制第六册看图学文的一篇课文.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奇妙的想象,把荷花写得异常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美呢?一、引导看图,感知画面美.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语言.触发想象的媒介,是学文的凭借.从图入手,兴趣盎然.先出示一幅荷花图:满池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荷梗亭亭玉立,荷叶挨挨挤挤,荷花灼灼,蜻蜓飞舞,小鱼嬉戏.这幅图画的是哪一个季节里的什么景象?从哪儿看得出来?通过双边活动,既引导学生感知画面的美,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察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二、指导朗读,感受荷花美.朗读是传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教学中,教  相似文献   

7.
《秋天的雨》是一篇遐想连篇、意境柔美的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全文共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在写法及用词上都各有千秋。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每个自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个降落伞包》是一篇讲读课文.课后的第二个练习题是:“下面概括了三段的段落大意,请把另外两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写出来.”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要求学生写段落大意.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要求从这篇课文开始,教给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如春风吹遍神州,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它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现以《荷花》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荷花》是一篇语言生动优美的课文,文中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按照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不到四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如春风吹遍神州,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它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现以《荷花》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荷花》是一篇语言生动优美的课文,文中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按照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看待花时的感受。全文不到四百字.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文情兼美,别有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朱剑 《考试周刊》2015,(47):45-46
《荷花》这篇课文运用优美的文字向读者传达荷花的美及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同时欣赏荷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培养学生审美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感受美、欣赏美,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正>《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课文是围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行组织编排的,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有四个模块29篇文章。《荷花》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观潮》这篇讲读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观、奇特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除第一自然段是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以外,其余的四个自然段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分为三段。写潮来之时情景的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来写的。 教学这课,一是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这一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观,融情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寓写于读,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这是教学的难点;三是根据课后的“思考·练习”的要求,指导学生练习给课文分段,读写、理解和运用重点词语,朗读课文和背诵有关自然段。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海底世界》、《荷花》等,作者以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创设意境,向孩子们展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给人以美的感受。教学这类课文,教师一般是从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山河壮美瑰丽的同时,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作章写小兴安岭春天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夏天野花盛开、枝繁叶茂,秋天色…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计说明: 《荷花》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用第一人称描绘了公园里满池荷花的美丽景色。——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方面,难点是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为此,运用电教媒体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在解决教学重点的同时,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可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强化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电教媒体所创设的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欣赏,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  相似文献   

16.
本组共有三篇课文。《海上日出》《燕子》是看图学文,《古诗三首》是讲读课文。这三篇课文侧重反映了大自然的景物。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看图学文时,要注意体现看图学文的特点,从图到文,图文对照,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图画的能力。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和想象,把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转化成画面的能力。 教学《海上日出》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文字  相似文献   

17.
《鲸》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外形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及教材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1.继续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能抓住自然段中  相似文献   

18.
<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全是赞颂名人可贵精神品质的,另外三篇分别是《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与其他三篇课文以及以前学习过的众多写人记事类课文有显著不同,它篇幅短小,就短短四个自然段,描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一生。其中最能突出文章中心,表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是第三自然段,作者也只写  相似文献   

19.
付秋莲 《湖南教育》2005,(21):37-37
《荷花》是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本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相似文献   

20.
《花潮》是作者李广田在游览了昆明的圆通公园,观赏了一大片海棠花之后,以游记形式,描绘了园内“春光似海”的景色,歌颂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盛世如花”的繁荣昌盛。教学这篇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逻辑段,然后板书:圆通公园过去——一座荒山现在——亭台、池榭、花的海洋给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学习这篇课文。一、看花——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