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编辑思维结构的理性调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编辑审稿需要对其思维结构进行理性调控,这种调控包括:"大编辑"与"小编辑"的时空位置转换;思维结构与编辑环节的齿轮式对接;思维面与思维点的立体同步位移.  相似文献   

2.
朱婕  王希华 《今传媒》2014,(8):118-120
本文意在研究与探讨云计算对广电全媒体信息整合与编辑中的创新特点,在对全媒体、云计算以及云服务基本概括的基础上,通过云传播、数字媒介到云媒介概念的步步深入,引入"云"编辑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并利用"5W"经典传播理论构建出广电"云"编辑的基本模式。通过广电行业编辑模式"云转型"构想,优化编辑系统运作效率,以面对数字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畅想"人人皆编辑"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3.
正图书编辑是人类进步阶梯的整合者与修缮者,毫无疑问,图书编辑的工作会影响这"阶梯"的"实用"与"美观",即影响读者对于图书所蕴含思想的领悟程度,而图书编辑对美的文化选择是其编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图书编辑对于美的文化选择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4.
以当前我国出版业"转制"为背景,论述了转制前后编辑职能的不同及其原因、编辑具体工作内容的转换和"转制"中编辑核心竞争力的表现三方面问题,探讨了出版社编辑职能的全方位角色转换,并指明出版业市场化进程中编辑职能的转换与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图书"双效"原则并不矛盾,相反,它可能进一步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图书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组织者和把关者,是作者与广大读者之间的纽带。图书编辑从事的工作是图书出版发行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图书编辑所具备的职业素质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从如何看待图书编辑的过程性、影响图书编辑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图书编辑的"杂"与"专"等几个方面论述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章建 《东南传播》2015,(8):164-165
朱光潜从多年的编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思想和理念。他认为期刊编辑要坚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他在具体编辑工作中一直坚持"宽大自由而严肃"的编辑方针,而"自由生发、自由讨论"不仅是文艺活动的自然本性,也应该成为编辑工作中的基本态度。在他多年的编辑生涯中,他一直认为,编辑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卑微媒介人,肩负着自己的历史使命。文章通过对朱光潜编辑生涯的考察,探索了朱光潜编辑思想与理念对当前的期刊出版行业、尤其是高校出版业创新与改革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兆璟 《编辑学报》2007,19(1):13-14
存在于自然科学不同学科领域的"共效应"对于编辑共同体的优化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共轭效应"对于编辑社会性角色的培育意义明显,"共振效应"对于编辑文化心境的营造,对于编辑与社会的内在协调有着重要的启示,从"共生效应"中我们则可以合理解释编辑活动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8.
新技术下的编辑"六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把编辑的基本工作概括为六个步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编排;校对.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编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原有的六个基本环节的具体操作,环节之间的界线也呈现淡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出版的兴起,网络编辑是用新的方式在新的载体上工作,其工作流程与传统的编辑"六艺"相去甚远.那么,新技术条件下的编辑流程有些怎样的特点?与传统的编辑"六艺"相比有哪些异同?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掌握新技术条件下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使编辑学这样一门实用型学科跟上时代的步伐.故此,本文以"六艺"为线索,讨论新技术条件下编辑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杨彩芬 《今传媒》2013,(5):139-140
王国维作为"国学大师"、"学术大家"、"新史学开山"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研究资料更是浩如烟海,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建树颇丰的编辑大家。王国维一生虽然短暂但成就斐然,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和卓越的学术研究中,编辑事业与之相伴相随。王国维一生与编辑事业结下不解之缘,通过自己丰富的编辑实践,显示出深邃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10.
谈谈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编辑的要求是侧重于"博"还是侧重于"专",这是长期以来出版界和编辑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的论者比较强调编辑的"专",主张培养"学者型编辑",而另外一些论者则认为,编辑所承担的稿件五花八门,涉及不同学科,因此不能过分强调编辑的"专",编辑应更强调其"博"和"杂"。由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在出版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在出版内容提供与数字出版结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一词,原指"收集资料、整理成书"的人。这大概是传统意义上对于编辑的理解。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层层推进,编辑的内涵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传统意义上强调编辑加工过程的案头编辑之外,更多地出现了面向市场关注整个出版过程的策划编辑,这为编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由新编辑向一个资深编辑的成长过程中,"仰视—平视—俯视"是其经历的理论轨迹,即所具备能力与  相似文献   

12.
陈婷 《中国编辑》2011,(2):79-82
在"微博元年"到来之际,作为微博职业编辑,面临着重要任务。微博职业编辑与一般网站编辑不同,要完成角色转型。微博职业编辑应从5个方面重构自己的编辑能力。  相似文献   

13.
编辑工作是新闻宣传的"守门员",是新闻宴会的"厨师",编辑的能力高低对于整个新闻工作至关重要。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编辑有创新的思维和想法,同样需要编辑有较高的素质与工作技巧。本文针对编辑工作的性质与特点,从编辑工作的内容出发,总结三个方面的策划与创新能力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简要阐述了青年编辑专业学科背景与编辑工作的"对立"与"统一",从在组稿环节充分发挥专业背景优势、在审稿环节不断强化专业学术素养、在编辑加工环节增强编辑业务能力、工作中开拓创新以及提高协作交流能力4个方面,探讨了青年编辑该如何让专业学科背景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编辑工作。最后提出新形势下青年编辑应利用自身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实现专业学科背景与编辑工作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为新闻编辑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编辑对信息传播的控制权,改变了新闻编辑传统的工作方式,影响了新闻编辑的专业主义精神,消解了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这些挑战均与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相关。媒介素养有三大重要基石:个人定位、技能和知识结构。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应重新建构:定位应从"信息把关人"转变为"信息产品经理",知识结构应从"知识复合型"转变为"行知并重型",编辑技能应从"幕后制作者"转变为"公共论坛主持人",管理理念应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重新定位与新形势、新要求面前编辑对出版规律以及自身角色的认识密切相关。文章从如何理解编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入手,分析了编辑应实现三大转型,进而指出编辑转型后,编辑部门应发挥五大"中心"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也谈"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期在《大学出版》杂志上拜读了一位同志的有关"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目前实行的策划编辑制,其负面影响"日益彰显",常常导致诸如"选题质量很难保证","文字编辑参与选题策划的意识淡漠……编辑群体资源浪费","编辑整体素质弱化","工作质量、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出现,甚至"不利于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发挥作用",故而认为"对我国绝大多数出版单位来说,不宜实行策划编辑",而应实行编辑策划制.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第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策划编辑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第二,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应该并存.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编辑与作者处在同一个生命、利益共同体中——"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但在目前的学术体制和利益格局下,编辑与作者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常常陷入"囚徒困境".一个世纪前,"天才编辑"珀金斯在编辑实践中与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的良性互动中所展现的作者本位的编辑理念,为今天编辑与作者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创刊的《人民文学》被誉为新中国的"国刊",担负着"主流话语"下引导全国文学创作的示范性职能。《人民文学》的编辑们既要严格贯彻构建"主流叙事"形态的编辑理念,又要兼顾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力求在作家、读者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于是,各种编辑策略层出不穷。《人民文学》、《人民文学》的编辑、《人民文学》的作家作品的命运形象地为我们勾勒出"十七年"期间作品、编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20.
学界长期存在对"编辑学者化"的争议,本文在肯定编辑学者化的历史必然之同时,提出:当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的道路步履蹒跚,面临"与职称评审""与学者编辑化""与编校本位"三种冲突。这些冲突具有很大的非生态化隐患。本文建议相关部门针对高校编辑职位的特殊性,实施"编辑业务考核制度"、必修与选修结合的"专业选择制"、"校内评审与省内考核结合备案制"为一体的考核、评审制度,以保障高校学报编辑"学者化、学术化"的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