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利用访问、文献资料、描述性统计量、非参数检验、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从1987年至1995年世界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最好成绩全部是由中国广东运动员创造的,但自1996年以来,我国女子撑竿跳高成绩与世界纪录相差较大。为了使我国该项目成绩能更快提高,比较有效的对策之一是在各省队培养出优秀的运动苗子。据此,研究如下:1.分析我国和广东省女子撑竿跳高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和现状,提出如何提高我国和我省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成绩和水平的基本策略;2.系统分析了几十年来广东省女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各项基本特征;3.对二十年前后若干位有代表性的广东省女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各项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得到助跑速度素质、身体高度形态、和派生身体形态三类主因子作为选材的主要依据;4.根据研究给出了青少年运动员选材若干项指标权重,并得到了评定选手综合成绩的数学计算公式和广东省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初级选材流程图。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女子撑竿跳高现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女子撑竿跳高发展的历史做了简要的回顾,并对我国目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和总体水平做了总结分析,指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采用现场技术录像与技术图像解析的方法,从专项技术角度以探讨世界优秀青年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的优势和个性特征.结果表明,世青赛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技术不够成熟,差异比较大.同时,对今后的技术训练提出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测试从事撑竿跳高训练的女子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和健康状况,论证撑竿跳高运动对女子身体健康不但没有不影响,而且有助于她们的身体发育和身体机能、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没有理由反对女子从事撑竿跳高训练。  相似文献   

5.
采用扫描拍摄和录像解析的方法,分析了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与起跳的速度特征.测试结果表明:1)女子撑竿跳高的助跑速度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2)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的速度是增加的,但有部分运动员从倒2步到倒1步的速度是减小的;3)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水平方向速度损失过大,垂直方向速度增值过大.  相似文献   

6.
撑竿跳高是体能主导类技能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其训练内容包括体操训练、体能训练、技能训练等方面,在众多素质训练中,专项力量训练是获取撑竿跳高成绩的重要因素.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筛选确定了女子撑竿跳高专项力量训练指标,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专项力量训练特征及不同等级专项力量的差异,其研究结果将对撑竿跳高专项力量的科学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谈我国撑竿跳高运动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撑竿跳高运动从国外传入已近百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兴衰过程。旧中国撑竿跳高运动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新中国撑竿跳高运动发展迅速,但也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起伏。我国撑竿跳高运动距世界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寿命普遍偏短,为了解现状及为今后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训练提供参考依据,以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影响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并分析,结果发现运动员伤病、训练体制、运动员退役后出路、教练员与运动员相互信任及运动员自身因素等均对运动员寿命有很大影响,研究结论认为:加强医务监督、完善竞赛与训练体制、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加强思想教育及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是改善此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李玲是我国首次获得田径世界杯女子撑竿跳高冠军的运动员,并在2013年第12届全运会中以4.65 m的成绩创造女子撑竿跳高中国和亚洲纪录。主要运用影片拍摄法及影片解析等方法对李玲助跑与起跳阶段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其研究结论主要表现在:保持快速助跑状态下的加速节奏是提高撑竿跳高成绩的关键因素,步长差在0.006~0.40 m范围内能取得较好成绩;起跳时水平速度损失率较少垂直速度增加率大是提高成绩的关键;起跳点均超过上握手地面投影点,有利于逼压撑竿。本研究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科学化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女子撑竿跳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近年来,撑竿跳高这项运动发展很快,世界撑竿跳高纪录不断被刷新。从1912年第一个撑竿跳高世界纪录诞生至今,撑竿跳高世界纪录已被刷新了49次,是体育项目中,被刷新世界纪录次数最多的项目。形成这种形势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撑竿器材质量不断改良;二是各国运动员打破了传统的跳法,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使撑竿跳高技术更加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世界与中国女子新兴田赛项目的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助跑速度及三跳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助跑速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我国运动员在助跑向起跳过渡的最后阶段,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过大,起跳时垂直速度增加较大,水平速度的损失较大;国外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出手初速度比国内优秀运动员快。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撑竿跳高是田径项目中技术较复杂、难度较高的项目之一,和其它跳跃项目不同,撑竿跳高是带器械性质的跳跃运动.对我国七名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1999年上海举行的全国田径赛中的插穴起跳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实验中采用一台NATIONAL-M9500常速摄像机进行实地平面多点扫描拍摄,应用爱捷人体运动解析系统进行解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了运动员在插穴起跳阶段的一些动作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研究,揭示了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步长比较合理,助跑速度较慢;起跳时上手握点地面投影点和起跳点间距较远;插穴时间较早,起跳点的位置相对较远;起跳瞬间水平速度损失较大;双手推竿速度较慢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摘要:国内外撑竿跳高项目一直被世人广泛接受的4H公式理论(即:H=H1+(H2+H3)-H4),已不满足于现代撑竿跳高技术理论的需求。本文增加H5视角,以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数据为实证参考,采用运动生物力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揭示各成绩构成分量的情况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撑竿跳高成绩构成分量H5的提出,解释了人体重心最高点不在横杆最上方时所造成的实际重心高度下降的情况。2)世界高水平男、女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腾越高度主要依赖于运动员的握竿高度,男子选手过杆技术优于女子选手。3)世界男、女选手的伸展偏离角度越小,人体腾起的高度(H2)就越高。4)世界高水平男、女选手的预设架距与身体重心最高点的平均距离差值呈现出绝大多数优秀选手的身体重心最高点未能在横杆正上方,且差值越大,身体重心下降的高度(H5)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5.
跨进80年代,撑竿跳高的世界纪录不断刷新。由1980年波兰运动员科札基耶维奇的5.72米到1984年苏联好手谢尔盖·布勃卡的5.94米,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将成绩提高了22厘米,共10次刷新世界纪录,进展速度是空前的。我国撑竿跳高成绩的进展也较快,现在的全国纪录已达5.48米,但跟世界纪录相比,还有46厘米之差距。我们认为:我国撑竿跳高运动成绩跟世界先进水平差距除了运动员开始训练年龄比较大外(据85年全国撑竿跳高集训比赛材料,我国进行撑竿跳高专项训练的平均年龄是14.3岁,苏联运动员布勃卡10岁开始专项训练,15岁已经达到4.80米的水平),其主要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录像解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撑竿跳高冠军吴莎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推动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科学化进程。结果发现:吴莎助跑速度快,全程助跑尤其是最后三步助跑节奏有待改善和提高,起跳过程中左手举竿速度和高度还不够,建议从改善助跑节奏、强化举竿的意识和速度方面入手改进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17.
1993-2003年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0年来我国男子撑竿跳高与世界男子撑竿跳高进展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我国男子撑竿跳高及世界男子撑竿跳高的发展规律.同时,通过对项目注册人数、选材及对项目特征认识的分析,为我国男子撑竿跳高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法国撑竿跳高专家乌维昂先生1982年10月来华讲学时说:“中国人的体质和特点非常适合撑竿跳高这个项目。”的确,五十年代中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优秀的撑竿跳高运动员蔡艺墅等人都曾先后进入了世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0名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悬垂摆体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竿上支撑阶段时间的分配上存在问题;运动员都能很稳定地保持合理的身体姿势;悬垂时下握手的肘关节角度偏大;我国优秀选手在竿弦最短时竿弦与地面的夹角过大,竿子的弯曲度不够,造成竿子的能量储备不够.我国运动员的摆体技术基本上是以"高髋摆体"技术为主.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撑竿跳高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当今撑竿跳高的主要技术,结合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一些技术特点,从持竿助跑到过杆落坑等技术环节,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