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在一种地域纠葛的视野下,本文对李劼人《死水微澜》、艾芜《南行记》和沙汀《淘金记》以及它们在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改编,对《红岩》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进而,提出"开放地域"的思路,期待川渝的合作,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本土资源理应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的源泉,为民族特质的"中国经验"确立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凸现出川渝文学与文化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合作是历史的必然。从文化地理学角度上看,区域文化是文化的空间分类,是文化在空间地域中以特定人群为载体的凝聚和固定。加强区域文化合作,必要而且必然。合作实现互补,合作推动发展。区域文化只有在区域间互动与互补基础上才更具生机和活力。巴蜀同根,川渝同源。川渝两地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加强地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增强区域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点的文化链、文化圈、文化带,使区域内的文化要素尽快实现对接,并尽快融入全球化,使区域文化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届"川渝文化合作论坛"无疑做了有益的尝试,也是打破区域分割、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川渝区域文化合作空间的重要举措。本刊长期致力于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使其成为本刊的一大特色。本期编发的6篇论坛交流学术论文,分别从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川渝文化合作的逻辑关联、巴蜀文化的流变、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文化产业的联合发展等角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思考,对于川渝文化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无助益。藉此,也希望能在较大范围推动区域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万超群 《考试周刊》2009,(36):56-57
网络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电影传播从大众走向分众,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开阔了电影受众视野,提高了受众的欣赏水平,使看电影成为一种全民化的文化消费方式,进一步刺激了受众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但是网络市场的不规范导致电影导演的创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影院佳片难得与网络国外电影资源的丰富形成鲜明对比,使受众对国产电影失去信心。  相似文献   

4.
川渝口头禅与本地的非正式制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嵌现象,形成了对社会发展的一个双重作用,甚至影响本地域的正式制度变迁,故而,我们对川渝口头禅文化提出自己的个性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川渝口头禅与本地的非正式制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嵌现象,形成了对社会发展的一个双重作用,甚至影响本地域的正式制度变迁,故而,我们对川渝口头禅文化提出自己的个性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揽镜自照     
从一百种一千种为20世纪电影写传记的书里面淘金,总还是会找得到让人心仪的某一本。我们不喜欢评论,不喜欢一种“某某很好”,“某某很烂”的定义,我们需要一种铺陈,一种坦白的介绍,不偏不倚,就象手里的这本《20世纪的电影——世界电影经典》,三联书店的品牌货。它拆散了国家,打乱了地域,只是因循着时间,一个十年,一个十年地把“存在”的电影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青海人文地域特色分析,认为青海的多元文化和自然生态中的电影资源是值得开掘的富矿区.并进一步提出,青海的电影业可以充分利用青海地域特色文化和青海高原自然地理风貌,利用青海自身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及中华文化特色电影创作取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电影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跨地区的合作与共享,打造和提升青海“式样的电影商标或品牌”形象,达到双赢,并推动青海大美特色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  相似文献   

8.
龙东林 《考试周刊》2011,(47):27-28
电影名称作为电影文化产业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蕴含了作者对电影内容的阐述,由于地域文化环境差异,同一部电影在大陆和港澳地区往往会出现几种完全不同的译名,本论文拟从"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出发,分析造成这种电影名多译的现象,并探讨两地译者所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年代发展、主要产业及城市转型、江河湖泊、非遗与旅游饮食、边疆五大板块文化现象论述了鸡西地域文化11种历史文化形态,梳理了鸡西地域10种人文精神。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鸡西地域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发掘保护好、研究利用好这些资源,传承发扬鸡西地域的人文精神,让其成为激发全市人民共建家园热爱家乡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承载方式,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或现实或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身处文化碰撞中的人们感知和反思其中的文化交融、隔阂。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方电影中的他者影像,了解他者文化的历史变迁,以他者形象的嬗变品味两种文化从隔阂、抵触到了解与接受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