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广播媒体面临着大规模覆盖率与传播影响力不成正比、议题设置和话题召集能力弱、互动性差等问题。在微博传播时代,广播媒体的官方微博要重视并研究微博传播的规律和微博使用者的心理特点,把微博作为原有媒体品牌宣传的平台和一个新媒体来经营和管理,而不能将其视为对传统广播电台形式、内容的简单复制。广播媒体要通过名记者、名主持人在微博上的议题设置和对公共话题的参与,成为意见领袖,争夺广播媒体在微博空间的话语领导权,提升所在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随着其影响力的日益显著,微博成为公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新途径,在2010年、2011年两会期间微博问政渐成风潮,成为两会新热点。本文着眼于微博的传播特性探究微博公共领域的形成及其条件,针对微博传播及两会微博问政现状作一些反思,由此展望微博未来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传统媒体积极寻找利用新媒体的有效途径,微博作为新兴的社会媒体成为首选.2010年以来,不少电视媒体尤其是民生新闻栏目纷纷开设官方微博,力图通过微博吸引正在流失的年轻观众,增强节目的影响力.电视新闻栏目官方微博的信息构成是怎么样的?传播效果如何?有哪些影响因素?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新闻栏目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讨论官方微博传播影响力的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民间话语在国家形象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体为民间话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公众不仅是国际交流和外交谈判的旁观者,也可以成为谈判的参与者、事件的评论者、政策的推动者。国家形象传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应适当放开民间渠道,鼓励民间话语参与,同时对民间话语进行引导,形成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的良性互动。而对于民众而言,应加强文化自觉,增强"走出去"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媒介素养,主动与外界沟通,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和展现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微博新闻评论成为一种新的新闻评论形式。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微议录"栏目856个样本进行了分析,试图研究传播语言方式的转变是否影响平民话语表达,探讨@人民日报后续微博评论在对主贴信息场域再建构的过程中该评论形式对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度以及在平民话语中呈现怎样的分布特点,对我国进一步实现公共话语中的平民话语权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3):65-69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断普及。媒介化社会和高风险社会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群体非理性等特征。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特性和开放的话语表达使得极端言论和情绪快速增殖,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在社交场域中既相互博弈又相互融合,重构了新的话语空间和公共领域。文章以近两年各地频发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为案例,从场域理论、话语分析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场域的话语互动与博弈过程,并提出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11):45-53
传播效果是衡量媒介效能的指标之一。在突发危机事件中,政府官方微博的危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态势,而构筑政务微博的话语权则成为政府危机传播的重要目标。本文以新浪政务微博"北京发布"在"7·21"暴雨中的危机传播为例,研究了政务微博的危机表达和传播效果,从政务微博管理主体、政务微博运营现状以及危机传播技巧三方面提出了政务微博的危机传播及话语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8.
微博话语的失范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本文分析了微博话语失范的内外在原因,认为规范其话语秩序应采取以下措施:政府机构加强立法,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主流媒体的报道时效,加强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议程互动;微博服务网站完善的自净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鼓励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参与管理;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介市场化的冲击、受众多元信息需求的出现,在传统意义上作为意识形态工具并代表官方话语的党报,开始调整功能定位,通过媒介融合策略寻求与民间话语的沟通。本文利用框架分析方法,通过对人民日报的三个媒体平台——《人民日报》、人民网以及人民日报微博核电议题报道的考察,探究传统党报如何通过平台融合寻求官方话语空间的突破、与民间话语空间产生交叠,并实现官方话语分化与媒介平台融合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交媒体的来临,微博经历了从初期进入公众视野到用户群急速扩张,再到平稳成熟发展的过程。它以其简短、方便、快速、有效的传播优势和影响力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群体交流互动、表达诉求、参与时事的主要阵地。在这种背景下,各大高校也相继开通了官方微博。但目前各高校官方微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并未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传播效果。本文旨在分析高校官方微博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官方微博的建设之路,以期实现高校官方微博影响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微博已对整个传媒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可以借助微博这一新的传播平台,弥补自己的短板,增强与读者的互动,争取更多的新闻资源,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过,也应该看到,包括《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内的诸多纸媒的官方微博,在微博这一话语空间里,话语方式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甚至影响到了纸媒本身的品牌价值。笔者根据近段时间对纸媒官方微博的阅读和观察,对其话语方式有如下一  相似文献   

12.
微博这个"民间舆论场"与传统媒体的"官方舆论场",无论是传播理念、话语方式、阅读习惯、推广模式、接受路径大不一样。本文从《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为例,研究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融合,提出依托母媒体强大资源、具备独立网络形象、按照独特方式运营的新媒体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社区网络及微博此类新媒体的兴起,法国紧跟时代潮流,把这些新兴媒体形式应用到公共外交工作中。以2011年"中法文化之春"活动为例,该活动官方通过与国内知名社区网络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合作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广度、增强互动强度,助推活动成功举办,收效显著。笔者通过网络数据统计的形式,调查新兴媒体形式在公共外交领域中的影响力,及其赋予了公共外交怎样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日渐成为时代的宠儿。微平台已逐步演变成大众传媒平台,成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强的舆论载体之一。前不久,上海市闵行区档案局(馆)积极尝试利用这一新兴媒体加强档案文化传播,探索微博宣传档案文化的新渠道,得到微博网友的普遍欢迎。考虑到政务微博已累积了一定的"粉丝"数量,为了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区档案局(馆)与区政府网站进行沟通协商,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网络民间话语为研究对象,以“武汉519路女公交车司机被打事件”为案例,探讨网络民间话语的传播特质、民问话语与官方话语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在这次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救援和善后过程中,以微博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新应用发挥了即时传递信息和有效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官方、媒体和民间三大舆论场的声音,最终都高度汇集于微博(尤其是新浪微博)舆论场之中,呈现了"百川东到海"的景象。微博成为信息传播和突发事件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3,(21):48-51
Web2.0交互平台的发展带来了微博这一新兴传播形态。微博时代话语呈现草根话语、民粹话语、知识话语和政治话语四大话语形态。本文主要立足于微博这一媒介平台的内容简短、原创性、交互性强、便捷性、群聚性、开放性等特征,对草根话语形态、民粹主义话语形态、知识话语形态以及政治话语形态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通过分析当前微博时代话语形态的变化现状以呈现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分布现状及特征。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的出现,是信息时代使世界及其传播出现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表现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媒体和受众等多方面融合,并随之迎来中国话语体系重构的契机。当代媒体的多元化并存的态势中,出现了中国民间通过自媒体重构话语体系和运用新的语符的鲜活事例,说明话语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习近平主席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构成了重构话语体系的核心与纲领。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20):49-56
研究主要通过"大阅兵"在微博平台的传播,具体分析被传统媒介预构的"媒介事件"话语共识,在自媒体平台到底存在话语解构危机还是共识重建效能?研究发现: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倾向于构成一个不同言论相互影响的"诠释社区",但这并不影响专业媒介在"媒介事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这种网络围观和集体协商过程也伴随着冲突与"脱轨"的话语显现,但其中的一些"抹黑"或"破坏"性信息,只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下的边缘性存在;同时,微博评论的立场与原微博立场有较大联系,负面立场的信息传播效果更好,这警示各大传播主体应积极利用微博平台理性表达自身观点。  相似文献   

20.
张丽 《传媒》2012,(5):48-50
有着自媒体属性的微博,正悄然改变着公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和信息传播模式,并一跃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为即时、用户活跃度最高的信息传播平台。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一新兴传播平台,使其成为塑造广播品牌形象、提升广播影响力的营销新阵地,是我们必须尝试与探索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