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7,(11)
《报律》是清末政府与报界博弈协商的产物,并非是清廷单方面一意孤行强制推行的结果。《报律》的出台几经易稿,异常曲折,双方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实践。清政府对待报纸的态度,由最初"冲击-反应"式的应急思维,逐渐转变为与报界共同协商,注重法理思维为特征的讨论,打破了以往专制立法过程中单一、专制、缺乏互动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报界对报律的认识逐渐深化,立法思维逐渐具有现代法制的色彩,并在具体的历史互动中实现不自觉地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付琳茜 《新闻世界》2012,(4):150-151
制定报律是清末变法修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898年"报律"一词首次由康有为提出。为叙述方便,本文将清末五部新闻出版法规统称为报律。《申报》作为一份影响力颇大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在清末报律颁布前后(1898-1911)有何反应呢?本文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暂行报律》事件是民初报界抵制报律的代表性事件,它集中体现了报界反对报律的普遍要求。在表面上来看,此次事件似乎是《暂行报律》立法程序上存在的漏洞所导致的。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政局变化和报界精英新闻法制、自由观念的发展,就会发现还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深层原因:绝对的新闻自由观和政党斗争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杨晓萌 《今传媒》2012,(2):62-63
民国元年《暂行报律》只存在了短短数天即被废除,究其原因值得深思。通过研究"暂行报律"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结合清末报律禁锢言论自由以及报界对报律的软抵制,新闻自由的呼声更加高涨,进而引出"暂行报律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报界"绝对新闻自由"思想的影响。《民国暂行报律》的废除,标志着报界争取"绝对新闻自由"的胜利,也在短时间内促进了民初报业的大繁荣。但这种繁荣是一种不持续的、虚假的繁荣,离开了法律的合理约束,报界的自由言论也不会长久,甚至会为以后的厄运埋下祸根。"咸与共和"最终在"癸丑报灾"的残酷现实下幻灭。  相似文献   

5.
作为近代新闻法制史上的重要一页,清末新闻法奠定了中国新闻法制近代化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清末颁布的新闻法律法规出台背景及具体内容的分析,试图找出其对今天新闻立法所带来的种种启示。  相似文献   

6.
清廷预备立宪对清末报业发展意义极其重要。在此期间报界的言论环境有所改善;体现宪政以法治国的报律出台,报律规定了报界应履行义务的同时也赋予报界发展必要的基本权利;报律作为社会规范,它不仅约束报界本身,也对行政权力干涉报界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谘议局的设立,亦成为限制行政力量对报馆干涉的重要政治因素;清政府将官报作为推行宪政的载体,鼓励创办官报,这无异是推动报业发展的官方动员。  相似文献   

7.
谭慧敏 《新闻世界》2010,(6):109-110
本文从1912年的"暂行报律"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入手,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探讨:第一,从法律的角度看,《民国暂行报律》到底有没有违法,以及其所反映的当时的法制环境;第二,该事件反映出当时新闻界是如何争取新闻自由的,以及当时新闻界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清末商事立法作为我国近代最早的专门商事立法,开创了私法在我国立法的重要地位,并对民国时期商事立法的影响十分广泛。因此,清末商事立法,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薛海洋 《今传媒》2015,(4):25-26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而同样,鉴于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以及新闻传播领域在互联网形势下的急速变化,制定一部专门的新闻传播法律,已经成为很多人共同的愿望。其实,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出现了最早的新闻法律法规。本文以清末新闻法规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大清报律》为例,通过分析其背景和内容,希望为未来的新闻立法能够得到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立法基础与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毛赣鸣 《图书情报工作》2004,48(3):51-53,85
介绍世界图书馆立法史略,勾勒图书馆立法理念的沿革;认为中国古代藏书楼法制历史较长,凸显封建文化专制理 念,是中国图书馆立法的渊源;指出当代中国图书馆立法应遵循从属原则、法律兼容原则、科学原则和民主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循"清末修律"的历史脉络,从三个方面对"清末修律"中新闻出版立法进行研究:"清末修律"中新闻出版立法的主要原因;"百日维新"期间新闻出版立法的有益尝试;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出版法制的初步建成等.本文反映了"清末修律"中新闻出版立法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于《民国暂行报律》的最早颁布时间,目前有1912年3月2日与3月4日两种看法,我们何去何从?记载《民国暂行报律》内容的重要史料(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具体有哪些?学界对《民国暂行报律》风波已有的解读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本文拟对这三个问题发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3.
龙天贵 《兰台世界》2016,(17):141-14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保障立法是中国社会保障史上的重要一页,是国民政府针对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式微,新式社会保障问题的凸现,世界社会保障立法潮流及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影响,以及国民政府政权合法性面临的挑战等现实问题反思和应对的理性选择结果。对南京国民政府社会保障立法的社会背景进行考察,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社会保障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9-140
《暂行报律》的废止使得民国初期的中国实行了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为宽容的新闻体制,报人绝对新闻自由思潮的泛滥使得民国初期报业无序发展,新闻界宣扬口号"无日不与政府宣战",煽动暴力,最终引发报灾。"癸丑报灾"是民国时期袁世凯对新闻界的一次扫荡,也是军阀专制统治在舆论界的一种反映,是报界缺乏自律和法律保护的不良后果,致使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草草收场。可见新闻自由需要制度来制约,违背与否要依照法律来裁定,新闻界的无序和膨胀最终会给本行业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近代社会法制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清末新闻立法在我国历史上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国民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权利,直接推动了报刊信息传播媒体的生成与发展,并成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清末报律再探──兼评几种观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律是统治阶级如何规范新闻业活动的集中体现,与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关系。以往研究者多认为,清末报律是压制新闻自由、阻碍报业发展的封建性法规。本文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清末报律在创办权、采访权、传递权和报道评论权等方面给予报界较大自由,并提供种种优惠刺激报业,使得报纸数量激增,促进了清末报业高潮的发展。作者认为,清末报律作为近代修律活动的产物之一,内容和框架已脱离我国古代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封建法律体系,民事化色彩较为浓厚。它没有采用西方国家在封建制末期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为维护官报垄断地位,限制民间报刊发展而通常使用的特许制、事前检查制、时政要闻垄断以及知识税等手段,立法特点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法律同步,是我国新闻法近代化的开端。在实践中,报律得到广泛运用,为新闻界保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依据。此外,作者还对一些几成定论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权且看作一家之言吧。  相似文献   

17.
公共图书馆地方立法是图书馆法治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考察现行17部图书馆地方性法规规章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立法呈现立法数量较少且时间跨度大、立法主体及效力等级不尽相同、立法体例相似且内容简单重复等特征。这些立法尽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图书馆事业发展,但以新《立法法》地方立法条款的新要求进行检视,仍存在创制性和地方特色不足、区域协同立法机制不健全、立法的民主性彰显不够、规范性系统性相对欠缺等问题。未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立法应进一步凸显地方立法特色并发挥其创制性功能,推进区域协同立法,注重治理主体多元协作和治理手段硬核智能,常态化开展审查评估并推动立法动态完善,以问题导向、优势互补、软硬结合、动态塑造的地方立法推动实现公共图书馆治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表1。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8.
姚倩 《新闻世界》2013,(1):103-104
本文通过分析民国时发生的“暂行报律”风波的经过,以及在危机公关中政府领导者应具有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意义感知、决策制定、意义构建、终止和学习,阐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暂行报律”风波中的迅速而积极的危机公关之道。  相似文献   

19.
章分析了中国古代档案立法的专制性、封闭性等特点,可以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为当今的档案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0.
从晚清算起,出版立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期间主要经历了封建地主阶级立法、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法和无产阶级立法三个阶段,法律性质也逐步跃升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法律。不同历史时期的出版立法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也为今后的出版立法提供了借鉴。新中国出版立法是在批判继承以往立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