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2010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公众对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评价.结果显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均享有较高的可信度,传统媒体尤为如此;但两者在可信度上存在的差距在网民中更小.其次,被访者认为媒体的传播职能比监督职能更重要,并认为在这两项职能上,传统媒体的表现均优于互联网;但网民对互联网履行这两项职能的评价高于非网民.第三,网民与非网民均表示媒体在代表弱势群体利益上的表现不够突出;跟非网民相比,网民更倾向于认为媒体较多地体现了优势群体的利益,而且媒体的呈现与他们的个人经验之间有更大差异.第四,媒体使用经验、媒体对两项理想功能的承担,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呈现均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可信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罗坤瑾  丁怡 《新闻界》2012,(5):26-30
贵州屯堡以"历史文化活化石"的身份进入媒介视野,在媒介预设的框架下呈现出姿态各异的镜像。笔者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锁定报纸一种媒体,考察所有关于贵州屯堡的报道(共316篇)。研究发现:党报与都市报、中央级媒体与地方级媒体、本土媒体与外地媒体在对"贵州屯堡"的叙事框架、关注视角、文化态度以及传播流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媒体属性、读者定位以及传播者职业素养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具有移动性、私密性与透明性的特点。"移动性"在延展媒介使用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个人空间彼此的"侵扰";"私密性"使物理空间更安全,为媒介使用主体多样性的媒介实践提供可能;大数据技术则又让移动媒体的使用空间具有"透明性",可进一步规制媒介使用主体多样性的媒介实践。  相似文献   

4.
蔡月亮 《青年记者》2021,(22):22-23
智能媒介终端的使用带来了主体的"形变",媒介使用从"多中心"走向"再中心化",与阅听主体深度连接,使得主流媒体进入个体的物质空间,实现精神空间的融通;嵌入主体的社会空间,强化文化认同,提高融媒体产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的新参与者——无所不在的媒体陪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国 《编辑之友》2015,(11):65-68
无所不在的媒体陪伴是社会生活的新参与者.媒体陪伴主要包括三个内涵:其一,人们作为受众,几乎时时、处处被媒体包围、伴随;其二,人们作为传播者,几乎时时、处处都在使用媒体向他人或社会组织传播信息、保持沟通;其三,人们作为媒体的信息源及被采访、追踪、摄录的对象,几乎时时、处处被媒体扫描、跟踪、监视.媒体陪伴可以分为显性媒体陪伴和隐性媒体陪伴两种类型.媒体伴随并参与日常生活,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超级全景监狱"与"共景监狱"并存于当下的社会中.媒体陪伴既为社会管理者创造了"超级全景监狱"的信息优势和治理权威,也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共景监狱"的监督技术和社会氛围,几乎每个管理者都感受到了集体凝视和监督的压力.社会管理者和普通公民, "超级全景监狱"和"共景监狱"正处于一种博弈中.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勃兴,个体记者悄然出现。在此态势下,专业新闻记者是否会走向式微?本文简要地从内容提供、形象构建和社会关系建立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及用户和专业新闻记者在使用媒体方面的差异。在目前的情形下,专业新闻记者的职业存在性不会由于媒体的发展和个体记者的出现而弱化。同时,面对社交媒体和个体记者的"夹击",合理有效地使用社交媒体,将有助于专业新闻记者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晓娜 《今传媒》2016,(12):64-65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手机媒体对"90"后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是联系工具,更是学习、生活、娱乐不可缺少的"伴侣".本文通过对运城学院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调查研究,掌握该校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手机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以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体.  相似文献   

8.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通过奥运跨媒体传播的实证研究,文章分析了奥运前后受众媒体使用行为、满意度及媒体评价的变化,指出:在重大事件传播期间,受众的媒体选择首先向具有内容优势的媒体集中,日常的媒介使用习惯及组合结构将影响其在特殊事件传播中的媒介行为;在数字化时代的媒体传播环境中,受众的媒体使用存在相对稳定的结构,表现为日常媒体选择中具有倾向性的使用层次及"基础媒体组合".  相似文献   

10.
周贺 《传媒》2014,(20)
正近几年,"媒体融合"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中央敏锐把握媒体变革大势,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新型媒体集团"等一系列新举措、新理念。这些新理念、新业态,刷新了人们的认识,更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顺应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在人民日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关心和帮助下,人民网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来,学者们从技术、产业、政策、个案等不同视角对媒体融合的研究不断增多,使这个领域日渐繁荣。在以往的研究中媒体组织是主体,技术、政策、市场甚至受众本身都成为了行动的驱动要素,从而忽视了受众对媒体的实际使用以及媒体与认知体验的关联。因此,需要从现象学出发,将媒体置于人与世界的联系中,分析媒体融合在宏观发展上所带来的从"诠释"向"具身"的突破,以及微观实践上建构的更多层次的"放大-缩小"结构,为媒体融合研究提供指向人类体验与使用知觉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以两岸媒体的"反服贸"微博报道为切入点,发现在涉台信息传播方面,微博平台上形成了以大陆专业媒体和台湾综合媒体为主、大陆其他媒体为辅的舆论场。研究抽取两岸代表性媒体在微博上呈现的"反服贸"报道共362则,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解读,发现两岸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报道以事件发展为基础,但呈现出各有侧重的报道框架和特点;两岸在新媒体传播的基础、语言、内容和形式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融合之势。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微博报道差异和融合的原因及未来两岸新媒体交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农民日报立足"专业党媒"定位,以"差异思维""工具思维""合作思维",细分发展平台,构建全渠道传播格局;创新内容、形态、技术,掌握全媒体传播规律;联合媒体、平台、用户,提升全方位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3·11"东日本大地震中,日本社交媒体在整个赈灾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对当下日本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以及在地震灾害中的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归纳,从"风险社会中的媒体"这一视角对社交媒体在灾害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考察,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王煜 《青年记者》2021,(2):11-12
地方媒体与全国性媒体在选题的侧重、采编流程、呈现形式上,不应当有太大差异。对于地方媒体来说,本土是根,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全国市场是锦上添花,如果能为根提供养分,则可以放手一搏;如果不然,则需要及时止损。地方媒体要"出圈"参与全国市场的竞争,需要把握、认知并努力克服与全国性媒体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新闻策划,已经成为媒体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扩大新闻传播效果的手段。在百度百科中,新闻策划更是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如广义的新闻策划注重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而狭义的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深潜,新闻业同样受其影响。专业媒体借互联网获得新闻信息,普罗大众也利用互联网进行事件摄拍。基于时空局限,专业新闻媒体无法到达每个第一现场,但"用户"却时时事事在场。"用户"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群体,他们用手机记录现场,成为该事件"第一目击证人",记录的"信物"经专业媒体传播,成为每次新闻事件中"目击媒体"的一部分。本文讨论"目击媒体"下用户使用的原因,并总结用户使用该媒体方式的三种"使用与满足":"信物""遥控器""圆桌会议";并借由"新制度辐射型模式"探讨未来新闻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成瘾危害日益凸显,厘清社交媒体使用从成瘾到不持续使用的行为转变机制,为用户减轻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提供新的视角。[方法/过程]文章基于自我差异理论,构建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模型,揭示社交媒体成瘾、负面情绪(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自我效能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收集到399份有效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方法进行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成瘾正向影响社交焦虑、抑郁、不持续使用意愿;社交焦虑正向影响抑郁、不持续使用意愿,抑郁正向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自我效能对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9.
版权法意义中的公共领域是各种与私人领域相对的、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共教育组织或机构,包括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公共管理组织及大众媒体等.各国为维持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大都规定了公共领域使用版权作品的"例外"与"免责",即合理使用.公共领域必须充分尊重版权人权利,严格把握合理使用的尺度.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必须以服务社会公众为目的,遵守版权作品使用数量的规定;公共管理活动行为主体必须得到严格限定;大众媒体在非营利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其使用行为对版权作品市场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0.
媒体在新农村建设宣传上虽有声势、气势,但贴近性不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报道新农村建设报道偏少,农民难以“照单全收”。本文分析了涉农媒体总量偏少、需求不足、主体错位、缺乏创新、可读(视、听)性差等问题,分析了城乡居民享受的媒体信息不对等、媒体自由裁量、创收压力、绩效考核任务等方面的原因,并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