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这是一个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手机、互联网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中国的传播生态。与传统纸质媒体"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方式不同,网络媒体实现了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交互传播。在新媒体的包围和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体如何突围,已成为事关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加速融合化发展,成为传统纸质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电视媒体传媒领域有着显著的改变,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传媒而言,受新媒体的冲击非常明显,如果仍然坚持以往的经营方式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对此,为了确保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质量和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性,本文从传统电视媒体实现突破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着手,探讨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如何寻求突破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曹婷婷 《东南传播》2021,(12):86-88
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使新媒体行业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广电媒体在运营遇到困难,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转型之路势在必行.本文以央视记者"王冰冰"走红为例论述新媒环境下广电媒体如何利用自身专业和权威的优势,采用MCN网红运作的模式,打造IP,通过直播与短视频的方式,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媒体领域,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媒体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顺应时代要求,传统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逐渐走向了媒体互融。而在媒体互融的背景下,电视节目应当如何顺应媒体环境实现发展和创新,这是每一个电视传媒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媒体融合技术在电视节目策划中的应用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和探讨,旨在实现电视节目策划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兰金龙 《新闻知识》2015,(2):111-112
新闻传播业已进入了自媒体为重要交互工具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电视媒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实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栏目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研究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的过程中,亟需进行节目内容的变革,传播方式的转变,打造权威信息平台,探索应用全媒体云计算平台等方面提出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体进入历史转折期,如何生存与发展成为现实问题,传统纸质媒体转型已迫在眉睫。微环境下纸质媒体的媒介融合转型之路更具新意,媒介融合中的纸质媒体的"微"创新——记者微博、媒体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的开通,赋予了"媒介融合"新的内涵,扩展了报道空间,为传统纸质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互动提供可能。微环境下传统纸质媒体应进行系统创新,以版面创新为切入点,内容保质为支撑点,渠道建设为发展点,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直面新媒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发展迅猛,对媒体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一环境下,传统电影借助新媒体提升传播力,不断实现了传统电影在影视市场的突围,这使得国产影片在本土市场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如何更好的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新媒体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增强用户体验,最大化挖掘新媒体潜能,增强传统电影的影响力是电影有效传播的关键。本文以电影《美人鱼》为例探讨电影如何借力新媒体提高传播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21世纪以来,新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影响力冲击着传统电视媒体。有人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传统电视媒体时代的终结。但近年来,无论是网络电视,还是2015年初备受热议的"电商剧"、春晚"摇红包",传统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身转型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媒介融合是传媒变革的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传统电视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转型发展仍有待思考。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兴媒体覆盖广、传播迅速的特质,传统广播评书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本文结合新形势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广播整体发展前景和实践中,对广播评书生存现状、适应新媒体创新空间、在实现其公益性前提下如何跨入市场等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进入互联网日益繁盛的21世纪,新技术、新媒体应运而生,给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新媒体的角度来说,用户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移动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日益凸显;从智媒体的角度来看,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完美的实现了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依据传统"采编播"模式的主流媒体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坚持"守正";如何在媒体的智能化背景下进行"创新",探索新闻报道的新路径新方法,成为了必须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依照在智媒时代下新闻报道的新特点,探索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如何"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媒介融合是学界和业界的热点话题,尤其是面对异军突起的新媒体,传统媒体何去何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冲击下,媒介融合成为一股热潮.本文以上海报业集团媒体融合为例,分析、思考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该如何转型.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国的媒体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如何让传统媒体尽快融入新媒体时代,实现传统传媒的可持续发展,是媒体人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基于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对媒体融合环境下传统传媒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进行探讨,并从理念创新、管理模式革新、编辑能力重塑等方面对传统传媒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希望能为媒体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如何在新媒体倒逼下实现内容生产机制的转型发展,是当前报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充分了解新媒体特点和传统报业转型历程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传统报业内容生产机制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采编机制、合作形式、发布模式三方面着手探讨传统报业内容产制转型的对策,为报业自身的进步和我国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构建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新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攻势不断加强,传统媒体不是坐以待毙,而是思考如何融合。没有新媒体,融媒体就是纸上谈兵。没有客户端,新媒体就是无源之水。在纸媒的不断"瘦身"中,新媒体高歌猛进,融媒体的确是传统主流媒体唯一的"生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报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该如何实现传统报业的产业重构,本文拟对其加以探讨,以期找到一条属于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报业的新进路。传统报业媒体面临的挑战新媒体的迅速成长,对传统报业媒体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力。2014年美国已有105家报纸停刊,英国有近80家报纸停刊。而最具说服力的是成立于1889年  相似文献   

16.
成爱萍 《出版广角》2013,(18):76-77
在新技术环境下,传统纸质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是亟须关注的问题。二维码可以灵活地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为实现传统纸质媒体与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提供渠道,应受到研究者的充分重视。我们应清晰地认识二维码技术在传统纸媒应用中的新价值和存在问题,促使二维码在传统纸媒的成功应用,增强传统纸媒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时尚性。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对传统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不适应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与传统电视媒体比较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平台等新兴科技手段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因此,如何让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适应时代的变化,减缓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完成产业升级转型,需要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分析。本文阐述了传统电视媒体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转型升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平台给地市级传统电视媒体平台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收视率持续下降。本文首先指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电视媒体构建品牌战略的必要性,为了实现品牌建设,地市级电视媒体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电视媒体开展品牌建设的有效策略,以为地市级电视媒体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宋向武 《今传媒》2023,(2):62-64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各类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新媒体时代正式拉开序幕。新媒体技术的推出与广泛应用对传统地市级电视台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占据稳固地位是当前地市级电台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媒体融合是传统电视台在新形势下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走好融合发展之路值得地市级电视台从业者进一步探究分析。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地市级电视台在新媒体环境下遇到的发展问题,并提出推进传统电视台与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旨在为地市级电视台的持续发展贡献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传媒影响力是所有媒介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作为资讯传播渠道的媒体对其受众在社会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上的潜在影响和控制力。本文以自贡市为例,通过探讨在当前媒介环境发生极大变化,新媒体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与新媒体实现融合,进而寻找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