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说、读、写”这四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听和读是理解能力的培养,说和读是表达能力的培养。所谓培养能力,归纳起来就是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这四者的位置摆得怎样呢?是平均使用力量还是有所轻重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我过去的实践就往往重视了听和写的教学,而忽视了说和读的训练,可能有些同志也有我类似的弊病。现在看来,应当多读、勤说才对。  相似文献   

2.
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语文学习水平的优劣,培养语文素养要从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两方面入手.学习语文要重视语感的培养,重视阅读;而运用语文则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提倡阅读的开放性、灵活性,写作的独立性、思想性,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实现语文教学“育人”的最高目标,达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学生作文练习篇数每学年至少是整篇作文14篇,字数不少于7千字。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勤写多练,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基本功。经验证明,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注重平时的基本功训练,仅凭作文课堂上教学指导和任务性作文训练,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呢?首先应提倡学生多“读”。多读能使学生增长见识,开拓思路,只有多读才能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学生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作品。其次是“说”。语文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结合叙述课文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敢说、肯说、勤说。养成踊跃发言的习惯,培养能说会道的能力。作文课堂上,题目出来以后,先让学生构思一会,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构思过程,或把自己要写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再让学生动笔写,长期坚持,大有成效。 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根本在于勤写多练。古人以“篇三百”沿传于世。苏轼传作文之道:“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在提倡素质,语文素质分为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在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的综合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即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5.
黄春慧 《考试周刊》2009,(20):63-63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而读写又离不开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交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正是说的“读”“写”与“交往”的关系。因此,多年来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多写并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写作训练的要求,而忽视了口语教学.而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并且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施娜 《语文天地》2013,(6):55-56
什么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素养的培养建立在学生听、说、读、写基础上。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回到听、说、读、写的培养上。一、多读是基础在新课标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提倡采用探究式阅读教学,但忽视了一点,学生还没有阅读文本就开始讨论、交流,结果阅读流于表面,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同时,知识构建也是语文素养培养所不可或缺的。但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教学中教师多引导学生听、说、读,关于写的活动很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倡练笔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的同时进行练笔,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技能的培养,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感的培养现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如何改革小学语文教学 ,提高语感训练的质量 ,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呢 ?一、强化读的训练 ,以多读促语感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活动。语文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就要求教师冲破应试、升学教育思想的束缚 ,以学生为主体 ,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多读 ,强化读的训练 ,以多读促语感。1.增加读的…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17):21-22
<正>课前三分钟演讲,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上课前短暂的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进行演讲,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训练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大多注意读、写能力的培养,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课前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们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语文素质分为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在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的综合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即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因此,语文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一、明确目的要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作文才算是好作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写出好作文。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要将知识转化为一种直觉能力,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训练语感。语文教学不以拥有这个工具(即占有知识)为目的,它的目的在于对这个工具熟练的运用,即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要素。就“读”而言,重视加强这一环节的训练,能促进听、说、写的进一步提高。语文老师要利用好早晚读,提高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写作训练的要求。而忽视了口语教学。而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并且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一、朗读背诵朗诵能力是说话能力的基础,要想说的清楚,表达的准确.首先必须包含感情,读的流畅。朗诵、背诵即能练发音,练表情,练胆量,练口才,促进语言规范化,又能凭借书面材料丰富词语,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们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语文教育分为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在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的综合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即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怎样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其根本途径在于多读多写。读,有其自身的目的,但它又是写的基础。读是吸收,写是运用,读和写相辅相成。要提高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缺一不可,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是互相促进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多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尤其是对"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热心为小朋友办刊的编辑老师要求我就语文的学习谈谈体会,首先想到的是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那么有兴趣,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很难谈得上学好语文。兴趣固然不是天生的,也不单是靠外在的诱发。兴趣的发生,尤其是它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自己不断去培养,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怎样培养?似乎是个难题,但其实也是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兴趣培养的途径不在别的,就在于“多读勤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指向课外功夫的,要尽可能地多读文学作品,不能满足于课本,要尽可能地多练笔,不…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教学论述中,强词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揭示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叶老说:“有些人把阅读与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象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我们常常听到很多教师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时,也说读写结合,多读多写。但是为什么多读了就能写好呢?这中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我以为读与写之间应很好地沟通,乃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沟通读与写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生活,它象一座桥梁,联系着读与写,没有这座桥梁,读与写往往是无法结合的。从这方面看,小学语文教学明显  相似文献   

20.
强化“耳读”训练 提高听力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 ,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较为普遍 ,尤其是听力训练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具体表现为无目的性 ,无恒性和随意性。实际上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述、讲解 ,学生的朗读、复述和讨论都为“耳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计划地加强“耳读”,培养学生的“耳读”能力 ,对促进他们听、说、读、写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 ,怎样强化“耳读”,提高听力素质呢 ?首先 ,在强化“耳读”中要坚持有序 ,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训练前要做好准备。教师可适当提示训练的内容 ,包括重点、难点、疑点 ,做到使学生心中有数。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