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面对80后文学,批评界主要从“商业炒作”、“时尚读物”、“代际写作”等方面阐释,所以80后写作在文学等级上备受歧视,始终难以在主流文坛上确立合法性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以及所处文化语境乃至文学外部机制的思考,发掘蕴涵其中的文学价值,揭示80后文学对当下批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80后”,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现实社会的一些炒作和评论。使有些人一棒打落所有的“80后写手”。但事实是,他们中有真正把文学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来热爱的。为此。我们采访了几个“80后写手”。  相似文献   

3.
迁址启事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表面上看来,“80后”写作率先走上了市场而没有走向文坛,“80后”的文学追求似乎被它的商业运作掩盖了。面对“80后”,也许外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学上的发现,帮助他们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4.
论"80后"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表面上看来,“80后”写作率先走上了市场而没有走向文坛,“80后”的文学追求似乎被它的商业运作掩盖了。面对“80后”,也许外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学上的发现,帮助他们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5.
怎么都是“早恋”和“玄幻”?“80后”写手这一创作力枯竭的现象,受到了《上海文学发展报告》的强烈关注。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举行的“上海文学30年”座谈会上,发布了这份由叶辛主编的报告。上海是“80后”写手的重镇,如韩寒、郭敬明等“80后”旗帜人物,就长期生活在上海。也因此,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分析。这份报告认为,1990年代末是“80后”的黄金年代.每年都有大量作品出现。该报告援引文学所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80后”写手的作品逐年下降,到了2006年,在“80后’中能够继续推出新作的不足10人,而这种颓势至今没有任何改观。  相似文献   

6.
“80后作家”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作者.也可以叫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不经意间.“80后”已经涌过了三渡创作浪潮。然而面对这代人异彩纷呈的写作.专业的文学批评却处于缺席的状态。目前.对“80后作家”文学的批评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并导致了一系列后果.因此.专业的文学批评家绝对不能对“80后作家”视而不见.关注“80后作家”写作.这不仅是“80后作家”自身的需要.也是当代文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前一段日子,网络博客上骤起一场口水大战——姑且称之为“博战”。这场“博战”发端于一篇名为《“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文章,作者是文学评论家白烨。文中白烨对“80后”作家作了整体性的评判:“从文学的角度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还说,“80后”作者的作品尽管进入了市场,但他们不具备成为成熟作家的条件,因此他还够不上资格进入文坛云云。这篇评论刊布于白烨的博客上之后,迅即激起反弹,“80后”作家韩寒在博客…  相似文献   

8.
批评界对“80后”文学表现出的商业化、反叛化、解构化等倾向多呈贬抑的姿态,但“80后”文学确已崛起则成为不可忽视的美学存在。对“80后”文学的考察、评价,应立足于其历史断裂、现实切割与语言狂欢的特质,防止传统批评方法形成的偏见。  相似文献   

9.
陈平 《当代电大》2006,(2):47-47
我觉得“80后”这个概念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不多的一个概念,是按出生年份划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当然文学是没有年龄之分的,文学也没有什么标准。  相似文献   

10.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使得“80后写作”成了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存在。“80后阵地”栏目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80后”青年作家们的写作手法,更好地领悟文学知识,如果同学们对本版有好的建议或想法,欢迎提问和讨论:saibeiyaowang@163.com或写信到本杂志社与“80后阵地”联系。版主:塞北药王  相似文献   

11.
80后群体已经渐入“而立”之年并开始融入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成熟,意识形态也逐渐趋于稳定。随着80后的群体意识逐步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交融,80后正在迎来他们从叛逆者到社会主流的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然而,80后文学目前仍被定义在“亚文化”和“边缘文学”的阶段,其作品还存在着缺乏深度、自我重复等诸多创作软肋。然而无论80后文学的现状如何,随着80后群体的不断成长,80后文学由于缺乏社会历练而造成的种种缺陷和不足,也终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积淀而被逐渐弥补和改善,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文论界引发了论争。赞扬声与反对声此起彼伏,掀起了80年代中期的主体性热潮。“文学主体性”也在与政治权力意志的一致中获得了肯定,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先锋的角色,从而也成就其80年代中后期的主流话语的地位。这其中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外,历史现实所赋予“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也是其内在的原因,这也就决定了“文学主体性”在那个时代出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80后”新生作家群作为特定的概念评论界已达成共识,观察“80后”文学,它们无不选择了以校园、青春以及爱情作为叙述的主题,整体上呈现出“焦虑”的特征,作者的内心独白中透出强烈的诉说愿望和苦闷压抑下的激情释放。在“焦虑”的同时,全球化、现代化、后现代、网络化、消费化、大众化共同构成的一种真正的“无主题变奏”恰恰释放了青年们自由的狂欢。  相似文献   

14.
商业炒作在给“80后”带来成功际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浮躁和虚华,带来了对文学独立性追求的遮蔽。这正是“80后”作为写作者继续进行创作的最大隐患。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对“文学地域(地理)学”的研究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杨义呼吁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吴福辉勾勒出“京海冲突构造”,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多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近些年来,都市文学的崛起又已然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大陆文学最为绮丽耀眼的一道风景,并且愈来愈显示出它的辉煌前途。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80年代充任过文学主潮的知青文学进行新的回视,从知青文学的命名和表现内容,80年代的“三次浪潮”,以及知青文学的退潮三个方面对这一新时期文学的特独形式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文学中存在城乡比例失调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市场经济、商业化的操作造成了乡土写作在“80后”文学中受冷落的局面。本文从目前唯一有影响力的“农村80后”作者李傻傻入手,具体分析新生代的乡土文学。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70后”作家是尴尬的一代。他们既无“60后”的文坛地位,又无“80后”的商业成功。因此,他们只能是“60后”和“80后”之间的“夹层”中的一代。他们承上启下,正值青春期的他们目睹了中国文坛的末路狂欢。然而,还没有等他完全树立自己的话语权并充分地享受市场带来的巨大利益,狂飙猛进的“80后”已经一路高歌地席卷过来,借用文学的名义和青春的身体轻松地占据了文坛的话语权。韩寒以一种偏激的行为、猖狂的方式,向绝大多数同龄人或成年人不堪忍受却不得不遵循的考试制度清楚无误地表达了他的不合作;郭敬明以闪亮的面孔、感性的姿态,为大批爱好文学或渴望成名的年轻人提供了可供效尤的偶像和模板。其后的张悦然、李傻傻、春树……一个又一个青春的名字举重若轻地飘来。然而在这片媒体热捧“80后”的喧嚣声中,人们开始质疑“80 后”写作的文学性,人们开始注意到,在这场直奔名利而去的商业狂欢中,文学不见了。文学并非简单地炒作与做秀,它毕竟要以文字本身的魅力取胜。经数年积淀,真正具有写作实力的“70后”作家终于浮出水面, 刺破“80后”虚弱的喧嚣声,再领风骚。有人说,2006年将是“70后”作家强势回归的一年。对此,我们真心期待,期待他们重新抱着文学的梦想,给当下的中国文坛带来洁净而清新的血液,为当下正在成长的青年孩子们献上一餐文学的盛宴。  相似文献   

19.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问题,并围绕“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进行了讨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论界开始关注文学审丑现象,主要针对先锋文艺中的审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对80年代以来关于丑学理论研究进行分析,能为感性学的现代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动向,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英雄主义是军旅文学的灵魂,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主题经历了解构与重构两个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军旅文学对传统英雄主题的解构时期,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是军旅文学现代英雄主题的重构时期。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在重构“英雄”的努力中也阐释了现代人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同时,“重构”英雄也意味着军旅文学领域对平庸化和非英雄化创作思想的反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